词条 | 达秘 |
释义 | 达秘 John Nelson Darby(1800.11.18-1882.04.29) 是一位英裔爱尔兰人,传福音者。他是早期普利茅斯兄弟会中一个很有影响力的人物。 诗人小传(具有惊人天才的器皿 我岂不为你已丢弃万有 圣灵与肉体相争的经历 我没有违背那从天上来的异象 一个全新的开始——在基督身体里的自由 一生因应许而作客旅 为真道打美好的仗持定永生 达秘的诗集和他的无终之歌 脱下帐棚穿上属天房屋的呼声 不为人所知却是人所共知的) 人物简介少年时期1800年11月18日,约翰·纳尔逊·达秘出生在英国伦敦的西敏市(Westminster)的大乔治街9号,一个盎格鲁—爱尔兰海军将领的家庭。他当中的名字来自于教父和家中的至交,在特拉法尔加海战中击败拿破仑的英国海军司令霍雷肖·纳尔逊。1801年3月3日,达秘在圣玛格丽特教堂受婴儿洗。5岁时母亲去世。达秘在西敏学校接受教育,1815年,全家迁居都柏林,进入都柏林三一学院。1819年,达秘获得都柏林三一学院的文学士学位和古典文学金奖章。 成为牧师达秘在求学期间正式接受了基督教信仰,但没有迹象表明他曾经正式研读神学。1822年,他成为爱尔兰律师公会的会员。达秘感到,他的律师职业与他的宗教信仰有冲突之处,于是他放弃律师生涯,进入爱尔兰圣公会的执事班,“免得必须出卖天才去击败正义”。达秘的举动使家人极其失望。不过他很快便获得总主教的赞赏,在1825年8月7日,达秘被按立成为圣公会的会吏(Deacon,执事),次年又升为牧师(Priest)。 达秘在分配给他的教区——威克诺(Wicklow)郡的客拉兰(Calary)忠实的履行自己的职务,努力工作,住在一所建在沼地上的农民屋内﹐几乎每晚都在农民的家里苦心劝导直到深夜﹐几年间成功地争取到数百名原来信仰罗马天主教的爱尔兰农民改宗,加入爱尔兰圣公会。但是当都柏林总主教威廉·马吉(WilliamMagee)强迫改宗者宣誓效忠于乔治四世,并承认他是合法的爱尔兰国王时,改宗活动就结束了。达秘辞去了职务以示抗议。 如同约翰·卫斯理一样﹐达秘也时常骑马巡视他的教区。在1827年10月,他从马上摔下,伤势严重。后来他讲到,正是在卧床休养的这段时间,他认真思考国教的地位问题,又发现以赛亚书和旧约其他地方所提到的「国度」与教会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很显然,这些观点使他对爱尔兰圣公会不再抱有希望。 生平达秘基于希伯来语和希腊语圣经原文翻译了译本叫作:达秘译本(The Holy Scriptures: A New Translation from the Original Languages by J. N. Darby.) 约翰达秘(John Nelson Darby,)生于1800年, 父亲亨利达秘(Sir Admiral Henry Darby)是海军将领,为英国著名海军英雄耐尔逊 (Viscount Horatio Nelson)的得力部将,所以他的幼子约翰受洗时,以耐尔逊为教父。 达秘幼年在伦敦西敏学校受教育。在十五岁时,随家移住爱尔兰,入都柏林的三一学院;1819年毕业,获得古典文学金奖章。继续攻读法律,于1822年成为爱尔兰的律师。 达秘着心研读圣经,约在1821年, 悔改归正重生,觉得应该放弃律师业务,全心事奉神。1825年八月七日,接受英国国教会(圣公会)按立为执事;他并积极参与国内宣道及圣经公会的事工。次年,成为Calary山地教会的牧师。他尽力服事教区会众,特别关心贫穷家庭,刻苦自己,帮助需要的人,勤于探访,常工作至半夜才就寝。 1827年十月的一天, 他在乘马时,猛然被摔下撞在门柱上,受伤甚重,送都柏林就医。 他姊丈Edward Pennefather是爱尔兰的首席法官,夫妇和全家都是敬虔的基督徒。在那里休养了三个多月,在这期间,达秘认识了新任家庭教师弗朗西斯纽曼(Francis W. Newman),纽曼大主教(John H. Newman)的弟弟。 长时间的疗养,不仅达秘的身体健康恢复,也使他的心灵健进。他经历基督所说:"你们在我里面,我也在你们里面”(约一四:20),这宝贵的真理,在他成为真实的, 使他得从律法的杖下得以自由释放,并领悟五项有关的重要真理:圣徒在基督里面的新位分,神权能的话语,教会是基督的身体,主的再来,和建立地上的国度。 那时,达秘的脚踪还没踏出英国和爱尔兰之外,可能是基于一时一地的观察,他用以解释历史的规律,归纳出"邪恶的进展”,仿佛是教会退化史观。 关键词是:"败坏”(Ruin)和"分别”(Separation)。他以为在每一时期, 人败坏了神的计划,神就不再作恢复的工作,而是要开始新的时代;因此,忠心的信徒,应该照神的心意分别出来。这也称为"非复原的原则”(The Principle of Non-restoration)。 因此,达秘被称为时代主义之父。 1834年,达秘的父亲亨利去世了。 虽然父子关系已经恢复了,虽然他的哥哥是英国国教会的牧师,达秘却拒绝参加丧礼;理由是丧礼由国教会主持,他必须持守分别的原则。 健康复元以后,达秘有短时期回去任教区的牧师。不过,从圣经真理中,他了解教会的元首不应该是地上的王,而是复活在天的基督;教会是他的身体,必须与天上荣耀的头相配,表现主的圣洁合一,各肢体由圣灵安排,而不是像今天地上教会的分争,成为社团的形象。他更以为传统的"按立”和"圣职”的分别,于圣经真理不合,认为必须消除教阶制度:全教会只包括有新生命的圣徒,"都是弟兄”(太二三:8)而凡是重生的信徒,都可以参与事奉,而没有甚么教阶制度;"圣礼”也不必圣品人员来主持。这就是"弟兄会”观念的由来。这样的观念,使他不能继续在英国国教(圣公会)中任职, 也不适于在独立或非国教教会中事奉,只有回到使徒行传第二和四章的初期教会。 在那时,有几个同样心志的青年人:柏乐特 (J.G. Bellett)戈洛弗(A.N. Groves),克路宁(Edward Cronin), 还有贺钦生(Francis Huchinson)。他们在一起谈论属灵的事,有相似的感动。他们在各人家中,开始奉主的名聚会,读经,祷告,并且擘饼记念主。但他们并没有立即脱离国教会,有时也会到独立教会聚会。达秘则自由传讲,教导,有时也接受国教会讲台的邀请,传讲信息。这样,"弟兄会运动”,有了雏型。 约在1828年二月间, 达秘离开了英国圣公会,与弟兄们一同奉主的名聚会,祷告,擘饼。起初,有二三年的时间,达秘受到邀请就去传递信息;后来,他觉得不能尽"吹无定的号声”,应该有一定的见证,就开始建立弟兄的聚会。由于人数的增加,没有一个家庭可以容纳这样的聚集,都柏林的聚会就租了一个拍卖场,作主日聚会之用;到礼拜六,弟兄们到那里动手移开家具,主日则在那里读经,祷告,擘饼记念主。这是爱尔兰聚会的开始。 另一个重要的里程碑,是当达秘到英格兰去的时候,弗朗西斯纽曼介绍他与牛敦(Bemjamin Wills Newton)会晤。时间是在1830年五月。 牛敦住在浦里茂茨(Plymouth),离牛津不甚远;那时,牛敦二十三岁,是Exeter College的院士。他们一见投契。达秘也结识了魏格润 (George Vicesimus Wigram),正在预备进入教会事奉。还有贺尔(Percy Francis Hall)。这几个青年人同心合意,开始了浦里茂茨的聚会。不久,人数即急剧增加。1840年,开始发行基督徒见证期刊, 以文字传播所信的,达秘是主要撰述人之一。 浦里茂茨的工作非常兴旺,以至当地的住民,每家至少有一人参加聚会。信徒都渴求分别为圣的属灵生活。他们的聚会,本来以没有名字而著名;后来人问起,回答:"浦里茂茨的弟兄们”,因此而得"弟兄会”之名。 在英国其它地区,弟兄会运动发展甚速。单在伦敦,就有五千信徒,分别在不同的地方聚会。 布锐斯陶(Bristol)的弟兄会,人数也很多;柯瑞克(Henry Craik)和后来以信心办孤儿院的乔治慕勒(George Muller)为领袖。他们聚会的地方称为毕士大(Bethesda)会堂。 1830年,达秘到法国去,帮助莫诺德(E.P. Monod)的工作;那是他初次踏上欧洲大陆。 以后,从1836至1879年,他多次到瑞士,德国,欧洲各地,并北美洲,澳大利亚,纽西兰;脚踪所到的地方,弟兄会运动就随着展开。 达秘认为信徒都该有属灵的恩赐,因为圣灵装备信徒,在教会事奉。现代教会最重要的恩赐是传福音的,牧师和教师。他自认没有特殊传福音的恩赐,但切愿传福音。不过,他的恩赐在牧师和教师。他不仅登台说教,也注重探访:不是热衷于往有财有势的大门里跑,而是去探访贫穷需要的人家。 达秘有多方面的学问和恩赐,在奔走讲道外,著述甚多,其文集达四十余卷;但一般认为甚晦涩难懂。但他的讲道则浅白而有感力。其诗歌则涵义深远。弟兄会出版基督徒诗歌和小群诗选。达秘精通希伯来文和希腊文,并拉丁文,现代语文中,精通法文,德文,意大利文;在著作之外,还从原文翻译了英文,法文,德文的圣经,影响深广。 约在1835年,达秘与迪道霞夫人 (Lady Theodosia Anne Powerscourt) 相爱而订婚。她是一位勋爵的遗孀,与达秘年龄相同,敬虔爱主。但弟兄们认为并不适合,加以劝阻,二人为了主的事工,各自同意解除婚约。 此后,达秘即终身未娶。 从1858年起, 达秘住在伦敦的Lonsdale Square寓所,他不出外旅行的时候,有二十四年,那里是他地上的家,直到1882年,在那里离世。 诗人小传纵有成百万的人直接或间接受到达秘属灵生活和工作的影响,但是很少人真正认识这位被神大用的仆人。 依照教会的历史有一件不辩自明的事实,就是每个复兴运动都有一个属灵的领袖。等到主的时候到了,那人就会出现。照样在十九世纪初叶,在那次属灵运动开始的时候,神所要使用的器皿亦应时而生。这个运动通常被称为“弟兄运动”(Brethren)。经过半世纪以上不断的辛劳,达秘殷勤的教导而且付之实行,处在当前宗教的纷乱之下,坚持基督身体的每一肢体仍有责任和权利,竭力用和平彼此联络,保守在圣灵里的合一(弗4:3)。这是他毕生所致力的伟大目的。 具有惊人天才的器皿主后一八○○年十一月十八日,达秘约翰纳尔逊(JohnNelsonDarby)生于伦敦西敏寺威斯敏斯德,在他父亲的伦敦寓所内。他是幼子,具有惊人的聪明和才智,他早年的教育,系受于西敏寺威斯敏斯德学校。一八一五年全家迁居爱尔兰古堡,年轻的达秘首次抵达该地,他就进入都柏林(Dublin)的三一学院攻读;那里的属灵和谐空气立刻使他整个人得到释放。他的进步非常惊人,十九岁就得到学位,而且名列前茅。加上三年专攻法律,于一八二二年他得到可作爱尔兰律师公会的会员资格,可是他并未执行律师业务。就在于此,主所要托付他的工作已开始显明。 自从十八岁,他就开始注意到属灵的事情。现在既然已经得救,心中的天良就开始对于法律的业务发生异议。过了一年,他完全放弃了操律师业务的思想。这件事使他父亲非常懊恼,也使许多朋友十分失望;而最失望的人便是后来任爱尔兰最高法院院长的姐夫,因为他不只盼望达秘升到法律界最高的地位,还希望达秘用他敏锐而善于归纳的天才,来整理英国法律上的纷乱。 我岂不为你已丢弃万有要明白这个有聪明、才智,而且在法律界里很有关系,满有前途的青年,如何抛弃他的地位,我们必须回溯他生命中一段七年的经历。 圣灵与肉体相争的经历培斯德的经验引起人想到达秘七年的内心挣扎(一八一八年至一八二五年)作一个比较或者是有益的。在培斯德的传记里面有一段这样的记载:“在于一个天生敏感而且善于评判的人,加上一个好怀疑不随便的头脑,信心并非一件易事。培斯德对于自己十分诚实,极少有人能够如此。别人的劝诱,都不能使他蔽目不见基督教里的错综和复杂情形。他勇敢的面迎这些问题,挣扎肉搏,直到他的理智完全满意,最少不再反抗为止。当然我们看见他时常会产生极大的迷惑。在他的著作中,他不只一次提起有个时候他几乎沉溺在不信中。他说这种情形继续了七年之久;这些年日对于他必定是极痛苦的日子……他说:‘当信心恢复之时,每一部分的信仰显为极小,人显为无有,世界显如影儿,神是一切……然而我每天的祷告,还是求神加增我的信心。’” 在达秘的经历里,那一线的光辉,照亮了他七年的黑夜,最后引导他进入光天化日之下。他被带到与神和好的知识里,他的心中充满了神救恩的喜乐。他听见了呼召,他看见了那只呼召他的手。不像福音书上的那个青年的财主,犯了严重的错误,拒绝了呼召,忧忧愁愁的走了;达秘也是一个青年,而且有那样的地位,和惊人的才华,但他用轻快的心情舍弃了一切,起来要认识主,愿意出任何代价来跟随主。 他欢然抛弃了律师的业务,盼望找到一条道路,能够事奉神。他在一八二五年申请加入爱尔兰教会的执事班(DeaconOrder),立刻得到了准许。在他基督徒的道路上,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尚有许多的功课要学习。他后来回忆的时候,能够像亚伯拉罕的仆人一样的说:“至于我,耶和华在路上引领我,直走到我主人的兄弟家里。”(创24:27) 我没有违背那从天上来的异象一八二七年,达秘在都柏林城里遇见几位青年和他一样,对于他们和教会的关系发生严重的怀疑。他们的难处大多是起因于当时国教和非国教团体的生硬宗派思想。当这位大梦初醒的青年牧师来到都柏林之时,他最少找到四位这样的朋友,预备采取当时所认为勇敢的步骤。经过谨慎的考虑,和默想新约圣经,他们发现在国教或者任何非国教的团体里,都找不到神教会的具体表现。要参加那些非国教的团体,必须口吐他们特殊的“示播列”(士12:6),同时他们的宪章也实在从无一刻考虑到在地上基督身体的伟大并圣洁的性质。 一个全新的开始——在基督身体里的自由他们采取的勇敢步骤,就是在主日早晨一同聚集擘饼,如同早期基督徒所做的,“七日的第一日,我们聚会擘饼”(徒20:7)。今天我们也许觉得这个举动并无什么了不得,因为弟兄运动早已影响整个基督教;可是当时,这种行动是具有革命性的,在所谓正宗的教会团体内从未见过。 当时聚集在赫契生家里擘饼的五位,乃是柏勒(J.G.Bellett)、克罗宁(Dr.Cronin)、赫契生(Mr.Hutchinson)、柏路克(Mr.Brook)和达秘。他们脱去了人为宗教制度的墓衣,走上敬拜和事奉的自由大道,有主的灵来带领主持一切。他们所以采取行动,是因为考虑到在马太福音十八章二十节、罗马书十二章,和以弗所书三章四节的真理。他们发现且承认信徒在世的抱负,乃在用心灵诚实来敬拜父,直接向主负责事奉,并且等候主再来(约4:23-24;西3:23-24)。达秘辞去牧师职分之后,非常明白的表示他并未辞去神话语的职事,也未推辞拯救灵魂的责任。如同前个世纪著名的约翰·卫斯理一样,他现在以整个世界作为他的教区。他为主多受劳苦,不倦的旅行各地帮助信徒,传扬主的福音。他说:“我到剑桥和牛津去……去瑞士不只一次……留在洛桑(Lausanne)一段相当长的时期,神作工使人得救,并且呼召他一班的儿女从世界里面分别出来…”这些地名不过是他在一封信内所提起的。只要读他三封书信,就可以看出他当时旅行的广泛。 一生因应许而作客旅达秘很少知己的朋友。他那向着主的热诚和坚决,拒绝一般人所渴望的东西,使他专心事奉主,无暇顾到其他的事。在许多方面,他是个孤单的人,有时他也会感觉到这点,可是他从不后悔。当他七十九岁高龄时,他在黑夜回声(EchoofSongsintheNight)的诗集里,发表他的情绪说:“哦,与我同住;不容任何扰乱思想,强占蔽遮属天亮光。祢是我力量!不让祢所带来的,被天然兴趣驱逐。” 当达秘说:“基督是我生命中的惟一目的,因我活着就是基督。”他的性格,行为和谈吐都证明这句并非平凡的话,而是单纯的真理。 某次在意大利旅行之时,他年已古稀,住在一所极不舒服的旅馆里过夜。他疲乏困倦,倚首双手内,轻声的说:“我今撇下一切事情,背起十架跟随耶稣。” 他虽不寻求朋友,人却被他的高尚人格和舍弃世界所吸引。费尔博(J.C.Philpot)就是其中之一。他们是在爱尔兰达秘的姐夫家里遇见的。费尔博对于达秘的“黑夜”经历,感觉非常有趣。他能懂得达秘的苦痛,因为他是个极端喀尔文派,可是他不明白达秘后来所得着的完全拯救,与神和好,并永远得救的把握。在他主笔的《福音标准》(GospelStandard)上,他发表对于老友的印象说:“达秘慷慨浪费他的资产,他有超过殉道者的勇气。”达秘的著作浩瀚,他所写的都值得阅读,可惜不甚容易了解。 为真道打美好的仗持定永生他有高贵可爱的品格。对于真理始终如一,毫不虚饰。当然像他这样的人必是多受艰难,然而他乐于忍受,从无怨言。他活在一个不平凡的时代,当时英国宗教生活的根基正受到严重的考验。高等批评学,进化论,和其他各种异端,摇动了许多人的信心。他自然不能袖手旁观,因此就投入战火,为那一次交付圣徒的真道,竭力争辩。 他最著名的工作,乃是将全部圣经译成德文和法文,并将希腊文新约译成英文(TranslationoftheHolyScriptures)。他参考各种古本原稿,重新翻译。后来修正圣经钦订本的人,参考他的新的译本,希奇他研究的透彻和工作的浩大。当他翻译的时候,他常牺牲文学的雅丽而保存原意的正确,因此他的译笔有些奇特。但是那些难能可贵的注解当可补偿这些缺点。 从他二十八岁开始,直到八十二岁离世,他不断的写作,牵述到圣经的各种问题,表现属灵的成熟。他拆穿各种异端邪说。但是他最高贵的著作,乃是《圣经各卷要略》(SynopsisofBooksoftheBible)。此外尚有关于布道性、实行性、宗教性、预言性、杂录性和其他性质的许多著作。虽然依照题目的不同,而深浅不一,可是凡他所写的书都印了向着基督的忠诚,和向着神话语的信心。他完全不顾文学上的荣誉。他曾建议“用圣经来思想”。 达秘的诗集和他的无终之歌有一本小册,叫做《属灵诗歌》(SpiritualSongs),内有二十六首宝贵的诗,系出于达秘之手。其中有一首〈无终之歌〉,是最得人心的。那是他在一八三五年写的,当他经过长期严重的疾病,眼患痛风疹,睡在暗房床上,他用口传说这首诗。诗竟充满高兴赞美,完全看不出他正在病痛中。这可代表他的心灵平静情形。诗是这样说:“听阿,千万声音雷鸣,同声高举神羔羊;千千万万立即响应,和声爆发势无量。……这样感激心香如缕,永向父的宝座去;万膝莫不向子屈曲,天上心意真一律……。” 脱下帐棚穿上属天房屋的呼声不断的在各处旅行,生活又无平常的舒适,开始在这老战士铁炼的肉身上产生恶果。在一八八一年上半年,他提起一次在苏格兰邓地(Dundee)跌倒受伤极重。那次跌倒受伤比起他当时所想象的还严重,大大影响了他的心脏和肺部。他已经超过了八十岁的高龄。他的奔历似乎反而加速,因为在一八八○年他还风尘仆仆,探望欧洲大陆上的各地教会。然而这个“瓦器”开始破裂。当时他写信给他一位朋友说:“我并未生病,只是疲倦和工作过度。我早晨和下午竭力工作,到了晚间就放松筋骨,专心阅读神的话语,以他的爱为粮食。” 有一段时期他晚上不能躺下休息,只有坐在床上才能得些睡眠。他说:“我的身体情形十分低落,在邓地那次跌倒抖散了我,过于我所想象的。我的心脏和肺部是我的弱点。但是这些犹如身体的其他部分,都在主的手里。昨晚我甚至坐起。” 一八八二年三月间,他被送到波尼摩(Bournemouth)一位朋友汉门(H.A.Hammand)的家里养病。将近二月之久,他弥留在本仁约翰所称之巴拉地(BeulahLand——即流奶与蜜之地)。据说他每日都在主里欢乐。提起教会为着教会和合一的见证不断祷告。当吴司敦(Dr.ChristopherWolston)问他,面迎死亡,有何特别感触,他答说,“有三件事我时常思想:—、神是我的父,我是他送给他儿子的礼物;二、基督是我的义;三、基督是我生活的目的,又是我永世的喜乐。”这是在三月九日所说的。另有一次,他说:“纵在极软弱之中,我能够说我已为基督而活,在我和父之间全无黑云。” 他最后一封致弟兄们的信是典型的,值得思念:“我亲爱的弟兄们,经过了多年与软弱相交,我只有足够的体力写几句话,更是表示亲爱性质,胜似其他作用。我要见证爱,他非但在那位永远忠心的主里面,也在我最亲爱的弟兄里面,他们向我有极大的忍耐。我更要诚实的见证,从神那里来的爱是何等的丰富!然而我能说,基督是我的目的;感谢神,他也是我的公义。我不记得应当回忆何事,现在也无何可加。持定基督,倚靠在他那丰盛的恩典里面,在父爱的能力之下,再活出他来;同时也要儆醒等候基督再来。我并无什么可加上,只有在他里面那无伪的热情。达秘敬启。再者,万勿因着注重保罗的职事,而忘记了约翰的职事。前者给我们看见启示的时代,后者给我们看见启示的中心。我特别不赞成任何人攻击威廉开雷。达秘又及。” 不为人所知却是人所共知的最后在四月二十九日,旁边守候着的人知道时间已到,不久这位耶稣基督的精兵就要结束了他地上的日子。他已经在他的世代中服事了神,现今如同一个疲倦的旅客一样倒下安眠,和他所事奉的主同在,等候那无云烟的早晨。 五月二日达秘的遗体葬在波尼摩墓地。送殡的约近千人。寂静无声,只听见脚步的践踏,步伐整齐,几如军葬一般。纪念碑上刻着:约翰·纳尔逊·达秘:“似乎不为人所知,却是人所共知的”(林后6:9)。一八八二年四月二十九日离世与基督同在,享寿八十有二。达秘一生忠诚为主,正如他自己所说:“主,我专一等候,这是我的本分,在世隐藏服事,在天同享福分”,这实在是神的仆人极好的座右铭。 诗歌介绍诗歌原文一现在我们从他所写的诗歌,列出二首代表作介绍于后: —、〈听哪!千万声音雷鸣〉 “Hark!TenThousandVoicesCrying” (《圣徒诗歌》第131首) (一)听哪!千万声音雷鸣,同声高举神羔羊; 万万千千立即响应,和声爆发势无量。 (二)“赞美羔羊!”声音四合,全天会集来歌诵; 万口承认,响亮协和,宇宙满益无穷颂。 (三)这样感激心香如缕,永向父的宝座去; 万膝莫不向子屈曲,天上心意真一律。 (四)子所有的一切光辉,使父荣耀得发辉; 父所有的一切智慧,宣明子是同尊贵。 (五)藉着圣灵无往不透,天人无数都无求; 围着羔羊,喜乐深厚,称颂他作“自永有”。 (六)现今新造何等满足,安息、稳固并喜乐; 因着他的救恩受福,不再受苦,不受缚。 (七)听哪!天上又发歌声,赞美声音又四震; 穹苍之中满了“阿们!”“阿们!”因是同蒙恩。 诗歌赏析这是一首根据启示录第五章所写的诗歌,描写基督复活升天时的荣耀,真使人叹为绝笔! 第一节一开始声势何等雄壮,千万声音雷鸣,但声音虽有千万,题目只有一个:“同声高举神羔羊”。把千万声音汇为一个洪流,并且立刻引起万万千千四处响应,“和声爆发势无量”,这是何等雄壮的起头。 第二节说到整个诸天群众都会齐来歌诵,万口都向主承认,“响亮”又“协和”,整个宇宙都被赞美的声音所洋溢。 第三节赞美转向父神,心香如缕永向父的宝座去,这是何等好的诗句,接着说:“万膝莫不向子屈曲,天上心意真一律。”将属灵境界中,基督为万有中心的意义,真是发挥得淋漓尽致了。 第四节的方向是向着子神,这是全诗写得最好的地方。短短的四句话将父与子的关系说得那样透彻,真是天才之笔。 第五节又转向圣灵,第六节说到新造,第七节回到天上又发歌声,“赞美之声又四震,穹苍之中满了阿们!阿们因是同蒙恩。”这是一个永世无穷无尽的赞美,所以称它为无终之歌。 诗歌原文二二、〈父啊,儿女称颂祢名〉 “Father,ThyNameOurSoulsWouldBless” (《圣徒诗歌》第40首) (一)父啊,儿女称颂祢名,是受恩典的教训; 我们欢乐因祢生命,已使我们归羊群。 (二)祢所给的得救证实,远超我们的赞美; 我们的心现在直指祢在天上的座位。 (三)因在那里,他为我们,预备永远的居所; 祢将生命分给罪人,他为罪人谋解脱。 (四)永世虽久,不过就是:显明祢恩的丰富; 好叫那些因祢儿子为儿女者,来称祝。 (五)我们现虽未见早晨,却仍安心历世途; 等候他来提接我们,脱离死亡和坟墓。 (六)我们欢乐因祢自己,就是我们的“永分”, 像祢儿子,同他一起,享受光明的早晨! (七)哦,求圣父因他慈名,保守我们在这里, 无忧、无虑,随他而行,直到同乐在那地。 诗歌赏析达秘一生最认识神的恩典,这是一首说到父神恩典的诗,将“恩典”这一个词的属灵境界提得如此高,并阐述得如此透彻,堪称为达秘诗集中的代表著作。 第一节说到神的恩典,使我们得称为神的儿女,得着神的生命,并归入神的羊群,受神牧养。 第二节说到恩典把永远得救的确据赐给我们,这一个浩大的救恩,真是远超我们所能赞美。 第三节进一步说到神的恩典,使主在他那里为我们预备永远的居所,“祢将生命分给罪人,他为罪人谋解脱”,将父与子一同合作完成这一个救恩,说得那样精练透彻。 第四节说到恩典带领众子,一同进荣耀,整个永世不过就是显明恩典丰富。 第五节转回来,往深处说到恩典在我们身上的经历,在漫漫黑夜百般试炼中,使我们安心历世途,恩典且使我们有被提的盼望,胜过死亡和坟墓。 第六节是论到恩典的高峰,恩典的最高意义是神将他自己赐下,作为我们的永分,使我们完全像他的儿子,并同主永在一起作他配偶,一同享受永世福分。 第七节是一个总结的祷告。 |
随便看 |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