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襄樊船帮 |
释义 | 简介清道光八年,即公元1828年,襄阳知府郑敦允修建了樊城堤防,并改建了五六个码头。这件事让当时的船帮着实兴奋了一把。 在“南船北马”之地,码头的修建无疑让船民的生意更加好做了。当年,为此事兴奋的船帮现在已经没有了踪影。 据各类历史文献记载,当年襄樊商贸的大半壁江山是靠水上运输支撑的。在长期的运输活动中,从事水上运输的人为互帮互助,取得最大的利润就结成了船帮。我市民俗专家董治平介绍,船帮的出现有船民为了更好地生存自发组织的因素,也有官府要控制船民,维护社会秩序的因素在里面。 最早的船帮据介绍,早在春秋战国时代,我国内河航运已经发展成一个完整的水运交通网。作为长江支流的汉水在这个庞大的网络中,因其能直达长安附近,与“渭、洛、汾、济、漳、淇、淮”等,“皆互达方域,通济舢舻”,而承载着繁重的运输任务。 战国晚期,约公元前323年,楚国王子启被封在鄂地,称鄂君。在给他的封赏里,除了土地,还有两样重要的东西———舟节和车节,有了这两种节,就相当于拥有了经商通行证。启被允许拥有一支不超过150艘船的船队和一支不超过50乘车的车队。这个船队可以算是襄樊最早的船帮。 明清时期,襄樊有“客至如林”的说法,“客”指来往客商。商贾往来,物资集散需要大批的船。此时,是襄樊船帮的鼎盛时期。新中国成立前,独桅子会馆和楸子会馆均为船帮所建。 组帮原因对襄樊船帮历史颇有研究的董治平先生,认为船帮的形成主要有三个原因:首先一艘船的运输量有限,遇到大客商,单凭一家的船难以承运,只有形成帮派,组成船队才能接大生意。其次,船民以船为家,居无定所,不组成帮,很容易被人欺负。一个船帮,基本都是有亲戚关系的船民或者同乡船主组成的。最后,汉江很多地方有暗礁、险滩,单凭一船之力,很难渡过。 船民生活董治平先生介绍,除了少数大船主在岸上有产业,很多船民都是以船为家,有的从一生下来就在船上,直到在船上死去。吃饭、睡觉、结婚、生子都在船上,没有特别的事情很少下船。 行船时大人忙不过来,就只有把小孩子拴在船桅杆上,从小经受风浪的洗礼。船民们就这样一代接着一代在汉江上生活。 船帮出航前都要祭奠他们的保护神紫云宫平浪王杨泗将军,求个一帆风顺。就连装货都有讲究,叫做上三下四———逆流行船每人平均装三吨货,顺流时每人平均装四吨货,调度者会根据每条船的船员数量来决定装货量。 货上船后,开船前,要烧表纸,请船工吃饭,这叫做“烧开头”;船行到中途,还要“烧过江”;到达目的地,卸完货物之后,还有个“烧空仓”的仪式。 起航之后,在船上也有很多忌讳的语言,比如不能说“沉”“翻”等。也不准坐在船头正前方的舷上,这是对神明的不敬,违者重则被罚,轻则被骂。 新中国成立后,船帮的把头被打倒,船帮逐渐解散了,水运事业也收归国有。随着公路、铁路以及航空运输的大发展,加之汉水水量减少,襄樊的水运业逐渐暗淡下去,船民们纷纷上岸,另谋生计。后来,他们中的很多人在各个岗位上都做出了骄人的成绩。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