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达 |
释义 | 达,汉字,其本义为道路畅通。也有达姓,历史名人有达云、达普化等。 汉字释义基本信息拼音:dá 注音:ㄉㄚˊ 部首:辶 结构:半包围 部外笔画:3 总笔画:6 五笔86:DPI 五笔98:DPI 仓颉:YK 笔顺编号:134454 四角号码:34308 Unicode:CJK 统一汉字 U+8FBE 基本释义①通;到:到达|四通八达|欲速则不达。 ②告诉;表示:传达报告|词不达意|转达。③实现;达到:目的已达|达成协议。 ④明白;懂得:通情达理|通达人情。 ⑤地位显要:显达|达官贵人。 ⑥姓。 7.方言:父亲 8古语中,有雕琢美玉的意思 详细解释〈动〉 1. (形声。从辵( chuò),羍声。本义:道路畅通) 2. 同本义。泛指畅通 [lead to;go to] 达,行不相遇也。——《说文》 达,通也。——《广雅》 左右达为夹室,所以相隔。——《礼记·内则》 寡人其达王于甬句东。——《国语·吴语》 达四聪。——《虞书》 达于河。——《书·禹贡》 七曰达吏。——《周礼·大宰》 下达。——《仪礼·士昏礼》 天下达道。——《礼记·中庸》 唯恐道途显晦,不相通达。——唐· 李朝威《柳毅传》 屋极有窗以达气。——清· 方苞《狱中杂记》 3. 又如:四通八达;达越(疏通瑟底之孔使其声迟重);达乡(相对而畅达的窗户) 4. 到达,通到 [reach;achieve;attain] 凉州之兵始达 咸阳。——《资治通鉴》 路旁一歧东上,乃昔所未至者,遂前趋直上,几达天都侧。——《徐霞客游记·游黄山记》 万人凿盘石,无由达江浒。——李白《丁都护歌》 指通豫南,达于 汉阴。——《列子·汤问》 日与其徒置酒酣歌达曙。——清· 方苞《狱中杂记》 自昏达曙,目不交睫。——《聊斋志异·促织》 5. 又如:小麦亩产达千斤;达济(渡水到达彼岸);达标(达到规定的标准) 6. 通达事理;通晓,见识高远 [thoroughly understand] 有达于理者,得不恐而畏乎?——柳宗元《送薛存义序》 都给事中舒化论 瑞迂滞不达政体。——《明史·海瑞传》 7. 又如:达者(通达事理的人);达才(通达事理的人);达臣(通达义理的臣子);达言(通达事理的言论);达见(洞晓事物的道理) 8. 通晓事理,理解,明白 [understand] 所赖君子安贫,达人知命。——王勃《滕王阁序》 9. 又如:达心(心里明白通达);达生(能参透人生,了解性命的本质);达权(明白权宜的道理,能临急应变) 10. 荐举 [recommend] 在位多所荐达。——《后汉书·黄香传》 11. 又如:达能(举荐有才能的人);达吏(向上举荐官吏) 12. 将意思表达出来 [express;convey] 子曰:“辞达而已矣。”——《论语·卫灵公》 13. 又如:转达(把一方的意思告诉另一方);达旨(表达思想);达诚(表达诚挚之情);达善(表达善意);达信(传达消息);达知(通知;告知) 〈形〉 1. 通行的;共同的 [current;general] 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礼记·中庸》 2. 又如:达尊(天下人公认的尊贵事物);达孝(天下共认的最大孝道);达制(通行的制度) 3. 达观(对不如意的事看得开) [comprehensive]。如:达节(不拘常规而合于节义) 4. 显达(地位高而有名声) [illustrious and influential] 不求闻达于诸侯。——诸葛亮《出师表》 5. 又如:达遂(显达顺遂);达宦(职位显要的官吏);达官贵人(地位高的官吏和尊贵显赫的人物) 〈名〉 1. 〈方〉∶指父亲 [father]。如:俺达 2. 地名 [Da county]。今四川省达县 3. 各处 [everywhere]。如:达听(多方听闻) 4. 姓 <象> 1. 形容物体相碰时发出的声响 达、达、达,泥浆直溅。——叶圣陶《寒假的一天》 常用词组1. 达标 dábiāo [reach the standard] 达到规定的标准,也特指达到国家体育锻炼标准 2. 达成 dáchéng (1) [arrive at;reach]∶达到一个目的或实现一个目标,尤指有意识的努力 为达成谅解的许多尝试 (2) [close;conclude]∶经过商谈取得一致意见 达成协议 (3) [work out]∶纠纷经过努力而得到解决 达成了一个结束争端的折衷协定 3. 达旦 dádàn [until dawn] 整整一夜;直到天明 他通宵达旦地工作 4. 达到 dádào [achieve;attain;reach;amount to;culminate in] 实现 达到他的目的 5. 达尔文 Dá’ěrwén [Charles Robert Darwin] (1809——1882)英国生物学家 6. 达尔文学说 Dá’ěrwén Xuéshuō [Darwinism] 英国生物学家 达尔文创立的关于生物界产生发展的一般规律的学说,主要观点是认为生物是不断进化的,而制约和引导着这种进化的是自然选择 7. 达观 dáguān [take things philosophically] 心胸开朗,见解通达 8. 达·芬奇 Dá·Fēnqí [Leonardo da Vinci] (1452——1519)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著名画家 9. 达官 dáguān [high ranking official;VIP] 职位高的官吏 达官贵人 10. 达赖 Dálài [Dalai Lama] “达赖喇嘛”的简称 11. 达赖喇嘛 Dálài Lǎma [Dalai Lama] “达赖”,蒙语dalai的音译,意为“大海”;“喇嘛”,藏语blama的音译,意为“上师”;“达赖喇嘛”意为“德行科研成果象大海一样的上师”,是西藏喇嘛教格鲁派的活佛 12. 达人 dárén [open-minded and optimistic person] 乐观豁达的人,行事不为世俗所拘束的人;显达的人 孟僖子知其后必有达人。—— 宋· 司马光《训俭示康》 13. 达士 dáshì [great scholar] 明智达理之士 达士者,达乎死生之分。——《吕氏春秋·知分》 14. 达意 dáyì [express(或convey)one's ideas] 用语言文字表达思想 表情达意 达姓简介姓氏渊源达(Dá 逹)姓源出有三: 1、出自姬姓,为颛顼帝之后,以祖名为氏,古代部族首领颛顼帝的后代高阳氏有子弟八人,都是治国安邦的贤人,称为高阳氏“八恺”,依次分别是:仓舒、颓恺、梼戭、大临、厖降、庭坚、仲容、叔达。其中老八叔达,他的后代有的以其名达字作为姓氏者,称为达氏,形成了一支达姓。 2、出自回族中的达姓;回族达姓主要源自皇帝赐姓。据《元代泰不华族源初探》载,元初,成吉思汗西征时,波斯人母把拉沙随父塔不台入华居台州(今浙江临海),拜南宋遗民周仁荣为师,刻苦攻读汉语文,于延祐七年(1320年),在乡试中考取榜首。次年廷试赐进士及第,授集贤院修撰,拜江南行台监察御史。文宗建奎章阁,擢为典签,拜中台监察御史,“帝赐蒙古姓名达不华,后裔遂以‘达”为姓。”今江苏六合达姓为其后裔。 3、出自祖先名字。明万历年间西北名将达云,出身于凉州卫(今甘肃武威),武将世家。其祖恪纳亚(家谱载系哈密畏兀城人),明洪武初年从哈密进贡赴京,忠义恭顺,屡建功绩,钦授试百户,带俸驻扎凉州,落籍为凉州人。恪纳亚生一子,名达里麻答思,承袭父职,他继承父风,学习汉族文化,同凉州汉族人民关系日益融洽,生活习俗亦无两样,渐变为汉族,遂确定以首字“达”为自己及所有家族姓氏。 迁徙分布1、回族中达姓的祖先是从西域而来,名叫毋把勒沙,元朝大德年间(1279年)任“塔不台”,居于浙江省台州,达氏的后裔在我国分布很广,其中一支已在第六代就脱离了家族,达姓望居代郡(战国赵武灵王始置,秦汉代郡治代县,在今河南省蔚县西南。北魏置代郡,治平城,今山西省大同),今在甘肃、陕西、山西、河南、等都有分部。 2、达云一族达氏的迁徙分布。明初,达云先祖恪那亚及其兄哈那大、哈那亚三兄弟入居甘肃,分别授试百户,哈那亚派驻金城卫、恪那亚派驻凉州,他们为甘肃达氏之先祖。元末明清几朝,在四川、宁夏尤其西宁、凉州松山一带,社会长期动荡不安,战争连年不断,烧杀掳掠十分残酷,对经济文化的破坏十分严重,而干旱缺水的凉州百姓迫于奔命,只得迁徙谋生,因而达氏族人广泛迁徙到西北各省。达氏后裔也在征战中外迁。达云及后裔在陕甘(包括青海宁夏,二省1928年从甘肃分出)戍边卫国、也有在其他地方(如北京、四川、浙江)为官的,后裔子孙也有在跟随征战中外迁他乡居住的。 历史名人达云:字腾霄,号东楼(1550-1609),凉州人(甘肃武威),先祖恪纳牙(家谱记述为恪那亚,系哈密畏兀城人),明洪武初年朝贡赴京,授试百户,驻扎凉州,落籍为凉州人。恪纳牙生一子,名达里麻答思,承袭父职,继承父风,学习汉族文化,同凉州汉族人民关系日益融洽,生活习俗亦无两样,遂确定以首字“达”为自己及所有家族姓氏,渐变为汉族,达云为其六世孙。《明史》有传。达云于明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袭百户职,勇猛强悍而有谋略,开疆扩土,屡建功绩。万历中,职指挥佥事、擢守备,进肃州游击将军、西宁参将。不久又因功升都督同知、指挥使,晋副总兵官、总兵官,加封特进光禄大夫、上柱国、太子少保、左都督,挂平羌将军印镇守延绥、甘肃。达云镇守西北边疆几十年,每遇战事悉心筹划,在战斗中身先士卒,惜兵爱民,军行所至,纪律严明,冲锋陷阵,未尝受挫,名震西陲,为一时边将之冠。万历三十七年,卒于军中,赠太子太保,谥英烈武侯。 子达奇勋万历末昌平总兵官、达奇策任大靖参将,他们均以战功著称于世,以贤名流芳后代,浴血奋战,忠义盖世,为保卫边疆,维护祖国统一创立了丰功伟绩。 达氏家族从一个小小的百户之家,一跃而成为凉州名门望族。今凉州(武威)有达府、达府街,即达氏世代安居之府第住所,达公祠为纪念达云所修建的祠堂 。 达普化:元代浙江省台州人,浙江达代始祖毋把勒沙之子,十七岁时江浙乡试第一,次年被赐进士及第,曾任江南行台监察御史、礼部侍郎、礼部尚书等重要官职,后在平海贼中战死,封魏国公,立庙台州,赐额崇节。 达奇勋:明代边将达云的次子,任镇守居庸关总兵,功绩至伟,加封太子太傅,特授光禄大夫、右军都督。达奇勋及父亲兄弟,均以战功著称于世,以贤名流芳后代,浴血奋战,忠义盖世,为保卫边疆,维护祖国统一创立了丰功伟绩,家族也从一个小小的百户之家,一跃而成为凉州名门望族。今凉州(武威市)有达府、达府街,即达氏世代安居之府第住所,达公祠为纪念达云修建的祠堂。 达贯道:明代句容人,洪武年间以贤良任知县,有政绩,著名一时。 达浦生:当代杰出的少数民族人士、著名学者、教育家、社会活动家;他是辛亥革命以来我国内地回族穆斯林中享有盛名的四大阿訇之一。1956年,82岁的达浦生先生担任周恩来总理的顾问,赴印度尼西亚参加万隆亚非会议。1965年6月21日,达浦生在北京归真,享年97岁,葬于北京西北旺回民公墓。 达式常,1940年生于上海,原籍江苏南京,回族,中国著名电影演员。1959年高中毕业后考取上海电影专科学校,1962年毕业后,分配到上影厂当演员,开始电影生涯。达式常立志献身电影表演艺术,塑造角色,全力以赴,一丝不苟,具有一种顽强的探索精神,他的表演真挚、朴实、自然,使饰演的诸多角色受到观众和影评界的好评。《燕归来》是他表演艺术上的成熟,而《人到中年》则是精湛演技的再现。其中塑造的傅家杰这一形象,成为新时期中国电影画廊中的艺术典型。 达式常是中国电影家协会理事、上海电影家协会理事、中国电影表演艺术学会理事、副理事长。 主要获奖情况: 《燕归来》:1981年获第四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男演员奖 《走进暴风雨》:1983年获《大众电影》金鹰奖最佳男主角奖 为《蔷薇海峡》配音:1986年获第四届《大众电影》金鹰奖最佳男演员配音奖 曾荣获上海首届文学艺术奖电影优秀表演奖 、1987年获中国电影表演艺术学会奖 、1994年获宝钢高雅艺术奖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