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先进制造基地 |
释义 | 定义先进制造基地是一个由公司、政府、基础设施提供者、供应商、客户、研发机构、金融、营销及其他相关中间服务企业和机构组成的有机集聚整体,具有区域集聚的特征。先进制造业基地以先进制造技术为主要生产手段、以高附加值产品为主体、以传统优势产业为支柱、生产效率得到极大提升、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具有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特征,同时相关产业规模大、创新能力强、核心企业带动作用强,并且在全国具有较强竞争力。 范围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首先是制造业的主体必须是高新技术产业,或者是采用高新技术改造的传统产业,具有高附加值和经济效益,高新技术产业或高附加值产业在制造业中的比重要超过一半。其次是主要产业必须以先进制造技术为基础,其技术工艺、研发能力、管理水平具有领先性,自主创新能力较强,掌握较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再次是集聚一大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大企业集团,形成一批在国内外有重要影响的著名品牌,拥有一批具有强大国际竞争力的拳头产品。最后是具有较高的行业集中度,主导行业优势相当明显,产业的市场规模或出口规模达到一定水平,在国内乃至国际市场上占据较高份额。 与传统制造业的区别区别于传统制造业,先进制造业的关键是体现先进性,主要包括:1)产业的先进性。主要是指具有较高附加值和技术含量的高新技术产业,比如仪器仪表及办公与计算机设备、电子及通讯、航空航天、医疗、精密与光电器材和医药制造等。2)技术的先进性。主要是指在制造业产品的研发设计、生产制造、在线检验、营销、服务和管理过程中,采用电子信息、计算机、机械、新材料等现代高新技术,以实现信息化、自动化、智能化生产。因此,能够采用先进技术改造的传统制造业也属于先进制造业的范畴,例如汽车、船舶和飞机等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等。3)管理的先进性。先进制造业要求企业采用先进管理方法,能够借助网络和通信等信息技术,优化配置各类生产要素,充分发挥人力资源优势,具有较高劳动生产率。4)发展模式的先进性。先进制造业要改变传统制造业依靠廉价资源和人力的低价产品策略,不再以消耗巨大资源、破坏环境为代价,而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投入产出效益不断提高,实现可持续发展。 海西:先进制造业基地日渐成型以福建为主体的海峡西岸经济区,一批竞争力强的产业集群加速发展 我国东南沿海一带制造业发达,扛起中国制造业的“半壁江山”,有“世界工厂”之称。海峡西岸经济区定位为“东部沿海地区先进制造业的重要基地”,是从国家层面上对我国东部沿海进行新的战略分工,意义非同凡响。 目前,福建省一批在全国具有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加快聚集、发展,东部沿海先进制造业基地日渐成型。以福建炼化一体化、漳州古雷石化和特种钢材、罗源湾镍合金及精品板材、南平铝精深加工、龙岩铜冶炼、福厦乘用车、厦门重工为龙头的重化产业集群迅速崛起;依托福州、厦门两个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和5个省级高新区的建设,以戴尔、冠捷、华映光电、新大陆等为代表的电子信息企业组成了从福州到厦门的IT产业集群。 现阶段,福建省30个重点产业集群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比重达42%。其中,20个重点产业集群产值均超百亿元,7个入选全国百佳产业集群。福建入选全国百佳产业集群数居全国第5位。 作为海峡西岸制造业主体的三大产业,近年来保持了高速发展的趋势:信息产业5年平均增速超过20%,销售收入去年达3100亿元;被称为“工业之母”的装备制造业,产业规模不断扩大,总产值7年增长了5.5倍,去年达2592亿元;石油化工产业由弱变强,去年产值超800亿元,成为拉动经济发展的有力引擎。 先进制造业助推海西工业化进程 2004年,福建省出台了《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纲要》,明确提出着力构建先进制造业基地。围绕这一目标,福建省在加快工业化进程中,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创新推动工业发展的方式方法,提出并实施项目、品牌、创新、服务4个带动,在全国率先搭建起海峡项目成果交易平台,通过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自主创新能力的增强,努力提高经济发展的整体质量和水平。 海西先行,工业要先行。海峡西岸经济区战略实施5年来,福建省工业实施项目带动,以项目投产、项目开建、项目策划促增长、调结构、增后劲、保发展开始显现成效。今年,福建省加大对先进制造业和其它产业的一批重点项目的投资力度,其中投资额在3000万元以上的计划投产项目约500项,总投资近1300亿元,全部达产后可年新增销售收入1780多亿元。 在培育、认定、推荐驰名商标、著名商标方面,福建省相继出台实施品牌战略带动政策,引导企业做大做强。2008年以来,全省拥有中国名牌产品、中国驰名商标总数达177个,并已连续4年居全国第5位。在中国名牌产品、中国驰名商标和福建省的名牌产品、著名商标中,制造业占很大比重。 此外,福建省依靠不断自主创新,优化产业结构,提升核心竞争力,整个产业发展逐步实现从模仿创新向自主创新转变,从注重单项技术创新向集成创新转变。其间,制造业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先进制造业基地的发展,推进并加速了福建工业化的进程,进而大大提升了福建的整体经济实力。2008年,福建省GDP首超万亿元,跻身全国“万亿GDP俱乐部”。从2004年的5000亿元直至突破万亿元,福建仅用了4年时间,比其他几个率先进入万亿元的强省分别快了2年至3年。“十一五”时期,福建省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2%以上,到2010年工业增加值将超过5000亿元。 闽台产业对接在制造业发展中提速 闽台紧邻的地缘优势在福建制造业的发展中发挥了突出作用。特别是“大三通”后,海峡运输时间大大缩短,福建省对台临港工业、石化产业和海峡旅游等方面都有较好的发展空间。 截至2008年底,福建省累计批准台资项目近万项。约108亿美元的台资进入福建,初步形成了厦门LED光电产业、福安机电、泉州船舶制造、福清机械工业等承接台湾产业转移的集群基地。今年2月,福建省经贸交流考察团带了22个重点项目赴台,带回合作项目31个,涉及石化、机电、电子、光电、信息、钢铁、食品、金融、物流等多个领域;台资企业在大陆六成以上的研发中心、近六成的营运总部设在福建。可以说,闽台产业的深度对接,不仅提升了福建的经济实力,也为台湾的发展创造了最佳机遇,促进了两岸互利共赢。 值得称道的是,海峡西岸制造业的发展并没有以破坏环境为代价。2008年,福建省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为0.843吨标准煤,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比2007年下降3.7%,完成了年度节能减排目标。福建省森林覆盖率由62.96%增加到63.1%,继续保持全国第一。 今年,福建省制造业计划完成投资1700亿元,开工300项投资在5000万元以上的项目,实施300项产业转型升级重点项目。同时,建立与之配套的银行贷款风险保证金制度,计划到2010年形成6至8个总产值超500亿元、30个总产值超100亿元的特色产业链和产业集群,打造出符合科学发展观与循环经济发展要求的海峡西岸先进制造业基地。 |
随便看 |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