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翠峰 |
释义 | 湖北省谷城县(古称筑阳)位于秦巴山系余脉的鄂西北山区,境内峰环水绕,生态环境十分优良,是楚文化的发祥地之一,也是炎帝神农的主要活动区之一,拥有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在唐宋之际,翠峰茶就成为贡茶,自古就与朱棣、欧阳修等帝王文杰结下不解之缘。现代翠峰茶由高山云海天然的优质鲜叶,结合华中农业大学茶学专业精湛制茶技术加工而成,产品属高香翠峰茶,色泽翠绿显毫,香气馥郁,滋味鲜爽,含硒量0.125ppm,堪称名优茶中的极品。 翠峰简介谷城翠峰茶又名谷城毛峰茶,简称翠峰茶。产于湖北省谷城县西北境内之天目山东北峰的谷城,因产地而得名,属翠峰茶类名茶。翠峰茶文化底蕴丰厚。 唐代陆羽曾隐居谷城东麓著《茶经》 ,宋时谷城盛行“茶宴”,后传至日本,逐步发展成日本“茶道”,故谷城又有“茶圣著经之地,日本茶道之源”之美誉。 翠峰茶自唐宋以来历以“崇尚自然,追求绿翠,讲究真色、真香、真味”著称。 生态环境翠峰茶广泛种植在长乐镇谷城村,谷城海拔1000米,山岭高耸,神木参天,共有霄峰、大人峰、鹏博峰、晏坐峰和御爱峰五大峰。这里属热带季风气候区,温和湿润,雨量充沛,年均气温16℃,年降水量1837毫米,年日照1970小时,无霜期244天。 岭峰高处多雾,峰谷山坡多为黄、红壤,土质肥沃,结构疏松,气候潮湿,有绝佳的种植环境。对茶树生长十分有利。谷城优美的生态环境决定了翠峰茶的优秀品质。 品质特点条索纤细苗秀,芽锋显露,色泽翠绿,香气清幽,滋味鲜醇,汤色嫩绿莹亮,叶底嫩匀明亮,经饮耐泡。谷城优美的生态环境决定了翠峰茶的优秀品质。 形态特征茶叶外形细嫩有毫,色泽绿翠,香气清馥,汤色嫩绿莹亮,滋味嫩鲜。据《续谷城县志》记载:产茶之地,有谷城四壁坞及里坞,出者多佳,至凌霄峰尤不可多得,谷城寺僧采谷雨茗,用小缶贮之以馈人,开山祖钦师曾植茶树数株,采以供佛,逾年蔓延山谷,其味鲜芳特异,即今翠峰茶是也。 工艺特点鲜叶在谷雨前后采摘,属烘青翠峰茶,采摘标准为一芽一叶或一芽二叶初展。通常制作1公斤特级或一级翠峰茶需采6.2万个左右鲜芽叶。以手工炒制,小锅杀青,扇风摊凉,轻揉解块,初烘摊凉,文火烘干摊凉–低温烘干等程序加工制成。 品饮鉴赏瓷杯品翠峰茶瓷杯品翠峰茶适于泡饮中高档翠峰茶,如一、二级炒青翠峰茶、珠茶翠峰茶、烘青翠峰茶、晒青翠峰茶之类,重在适口、品味或解渴。一般先观察茶叶的色、香、形后,入杯冲泡。可取“中投法”或“下投法”,用95--100℃初开沸水冲泡,盖上杯盖,以防香气散逸,保持水温,以利茶身开展,加速下沉杯底,待3—5分钟后开盖,嗅茶香,尝茶味,视茶汤浓淡程度,饮至三开即可。这种泡饮法用于客来敬茶和办公时间饮茶较为方便。杯泡法,茶叶与水的比例,因人口味而定,一般以200cc水泡3克茶为适中。喜浓饮者可略多加茶,喜淡饮者可略少加茶。 玻璃杯品翠峰茶便于充分欣赏名茶的外形、内质。泡饮之前,先欣赏干翠峰茶的色、香 、形。取一杯之量的茶叶,置于无异味的洁白纸上,观看茶叶形态。名茶的造型,因品种不同,或条、或扁、或螺、或针……欣赏翠峰茶制作工艺,察看翠峰茶茶叶色泽,或碧绿,或深绿,或黄绿,或多毫……,再干嗅翠峰茶中香气,或奶油香,或板栗香,或锅炒香,或不可名状的清鲜茶香……充分领略各种名茶的地域性的天然风韵,称为“赏茶”。然后进入冲泡。采用透明玻璃杯泡饮细嫩名翠峰茶,便于观察茶在水中的缓慢舒展、游动、变幻过程,人们称其为“翠峰茶舞”。泡翠峰茶的具体操作,可视翠峰茶条的松紧不同,分别采用两种冲泡法,一是冲泡外形紧结重实的名茶,可用“翠峰茶上投法”。即洗净茶杯后,先将85—90℃开水冲入杯中,然后取翠峰茶投入,一般不须加盖,翠峰茶茶叶便会自动徐徐下沉,但有先有后,有的直线下沉,有的则徘徊缓下,有的上下沉浮后降至杯底;干翠峰茶吸收水分,逐渐展开叶片,现出一芽一叶、二叶,单芽、单叶的生叶本色,芽似枪、剑,叶如旗;汤面水气夹着茶香缕缕上升,如云蒸霞蔚,趁热嗅闻茶汤香气,令人心旷神怡;观察茶汤颜色,或黄绿碧清,或乳白微绿,或淡绿微黄……隔杯对着阳光透视,还可见到汤中有细细茸毫沉浮游动,闪闪发光,星斑点点。翠峰茶茶叶细嫩多毫,汤中散毫就多,此乃翠峰茶嫩茶特色。这个过程称为湿看欣赏。待翠峰茶茶汤凉至适口,品尝茶汤滋味,宜小口品啜,缓慢吞咽,让茶汤与舌头味蕾充分接触,细细领略名翠峰茶的风韵。此时舌与鼻并用,可从茶汤中品出翠峰茶嫩茶香气,顿觉沁人心脾。此谓一开茶,着重品尝茶的头开鲜味与翠峰茶茶香,饮至杯中翠峰茶汤尚余三分之一水量时(不宜一开全部饮干),再续加开水,谓之二开翠峰茶。如若泡饮茶叶肥壮的名翠峰茶,二开翠峰茶汤正浓,饮后舌本回甘,余味无穷,齿颊留香,身心舒畅。饮至三开,一般茶味已淡,续水再饮就显得淡薄无味了。 二是泡饮茶条松展的翠峰茶,如用“上投法”,翠峰茶茶叶浮于汤面不易下沉。可用“中投法”,即在干翠峰茶欣赏以后,取翠峰茶入杯,冲入90℃开水至杯容量的三分之一时,稍停二分钟,待干茶吸水伸展后再冲水至满,此时翠峰茶茶叶或徘徊飘舞下沉,或游移于沉浮 之间,观其茶形动态,别具茶趣。其他各项欣赏、品饮如前。泡饮细嫩茶叶,如用不透明的白瓷杯,当然亦可,但不能透视茶叶在杯中变化全貌,不能充分领略翠峰茶汤中茶趣,是一不足。 茶壶泡翠峰茶一般不宜泡饮细嫩名茶叶,因水多,不易降温,会闷熟茶叶,使茶叶失去清鲜香味。壶泡法适于冲泡中低档茶叶,这类茶叶中多纤维素,耐冲泡,茶味也浓。泡茶时,先洗净壶具,取翠峰茶入壶,用100℃初开沸水冲泡至满,3—5分钟后即可酌入杯中品饮。饮茶人多时,用壶泡法较好,因不在欣赏茶趣,而在解渴,或饮茶谈心,或佐食点心,畅叙茶谊。 客来敬茶是中国各族人民共同的礼节,敬客一般以杯泡法较为隆重。壶泡翠峰茶法,相对而言有些粗俗。有些地区,为表达敬客心意,还在翠峰茶中放糖调饮,以示甜甜蜜蜜。 茶史追溯谷城产茶历史悠久,始栽于唐,闻名于宋。宋朝的翰林学士叶清臣在他的《文集》中说:“钱塘、谷城产茶质优异”。清代《谷城县志》载:“谷城寺僧采谷雨茗,用小缶贮之以馈人,开山祖法钦师曾植茶树数株,采以供佛,逾年蔓延山谷,其味鲜芳特异,即今翠峰茶是也”;又据《续谷城县志》记载:“产茶之地,有谷城四壁坞及裹山坞出产者多佳,至凌霄峰尤不可多得”。 南宋时,日本佛教高僧圣一禅师、大应禅师(即南浦绍明)渡洋来我国,在谷城寺研究佛学。归国时带去翠峰茶籽和饮茶器皿,并把“抹茶”法及茶宴礼仪传入日本。 在宋代不少皇帝敕建禅寺,遇朝廷钦赐袈裟、锡仗时的庆典或祈祷会时,往往会举行盛大的茶宴,以款待宾客,参加茶宴者均为寺院高僧及当地社会名流。湖北谷城寺的“翠峰茶宴”,以其兼具山林野趣和禅林高韵而闻名与世。谷城寺的饮茶之风极盛,长期以来形成了翠峰茶宴的一套固定、讲究的仪式:举办茶宴时,众佛门子弟围坐“茶堂”,依茶宴之顺序和佛门教仪,依次献茶、闻香、观色、尝味、瀹茶、叙谊。先由往持亲自调沏香茗“佛茶”,以示敬意,称为“沏茶”;然后由寺僧们依次将香茗一一奉献给赴宴来宾,为“献茶”;赴宴者接过茶后必先打开茶碗盖闻香,再举碗观赏茶汤色泽,尔后才启口在“啧啧”的赞叹声中品味。茶过三巡后,即开始评品茶香、茶色,并盛赞主人道德品行,最后才是论佛颂经、谈事叙宜。 新中国成立后,有关部门重新研制翠峰茶并获得成功。1979年翠峰茶在湖北全省名茶评比中荣获第一名,1985年被评为全国名茶,1988年荣获首届中国食品博览会银奖。1991年获“中国文化名茶”称号。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