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崔文生
释义

崔文生,1934年出生, 辽阳人,1957年毕业于山西农业大学,高级农艺师,研究员,杂交谷子的最核心技术谷子光敏不育源“292”和谷子光(温)敏型雄性不育系“821”研究成果的主持人和发明人,杂交谷子研究的鼻祖和奠基人,河北作物学会理事,国家谷子“七五”“八五”攻关专家组专家。78年参加过科学大会,受到过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1993年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津贴。他把一生都献给了杂交谷子研究事业。.

个人简介

崔文生 1934年出生, 辽阳人,1957年毕业于山西农业大学,高级农艺师,研究员。杂交谷子的最核心技术谷子光敏不育源“292”和谷子光(温)敏型雄性不育系“821”研究成果的主持人和发明人,杂交谷子研究的奠基人,河北作物学会理事,国家谷子“七五”“八五”攻关专家组专家。从一九六九年开始,.进行了近三十的南繁北育工作.在海南的育种中与袁隆平相识。他吃苦在前、任劳任怨、甘当人梯、甘于奉献。他被评为河北省劳动模范,两次被评为市劳动模范,记市二等功一次,两次被评为市拔尖人才,奖励晋升工资两次,15次被评为省先进工作者,16次被评为市先进工作者,两次被为市优秀知识分子,一次被评为省优秀党员,14次被评为市优秀党员。享受国务院津贴。1978年在全国科学大会上,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他的事迹曾多次出现在国家省市级媒体上。中央电视台2台曾以“年华无悔”为题报道过。

成就及荣誉

崔文生从毕业一直从事农业科研工作,在理论上有较深的独特见解,为谷子杂优利用研究探索出了正确的方向,在研究实践上,崔文生他首创了“谷子两系法”“谷子光(温)敏型法”。几十年来他获得成果35项,其中育成国内外第一个谷子高度雄性不育系“算系28”及其两系杂交种“算系28*张农10号”。此法1978年获河北省科学大会奖,此不育系及其杂交种又分别获四等成果奖各一项,1992年又获甘肃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崔文生他首创了“谷子综合动态基因库”育种法,并通过省内外专家鉴定属于国际领先水平1991年获地区一等奖,河北省三等科技进步奖。最重要的是崔文生首次选育出谷子光敏雄性不育源“292”,并在国内外首先育成谷子光(温)敏型雄性不育系“821”并分别通过省级鉴定,专家认定研究水平国际领先。谷子光敏雄性不育源“292”于1990年列为河北省十大成果之一,谷子光(温)敏型雄性不育系“821”于河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995年获市一等奖。谷子光敏雄性不育源“292”和谷子光(温)敏型雄性不育系“821””对杂交谷子研究成功具有重大历史性意义,这是杂交谷子研究的重大突破,这为以后杂交谷子的成功奠定了里程碑式的基础。可以这样地说,没有谷子光敏雄性不育源“292”的成果、 没有谷子光(温)敏型雄性不育系“821”的成果,就没有杂交谷子的成果,就不会有“张杂谷一号”“张杂谷三号”“张杂谷五号”等系列。“谷子传奇”说“奇”也“奇”,说不“奇”也不“奇”,因为杂交谷子研究如果要是离开了科学的态度,如果要是离开了“实践第一”的观点,如果要是离开了辛勤的耕耘,如果要是离开了奉献精神,如果要是离开了四十年的不倦不弃的追求和探求,如果要是离开了四十年的南繁北育候鸟般的生活,如果要是离开了各级各方的支持鼓舞,杂交谷子如何也“奇”不起来,这“奇”不是天上掉馅饼,不是妙不可言,而是实实在在的从泥土中长出的果实。 从这个角度讲,杂交谷子不是“传奇”。

就在崔文生经过近三十年的辛勤耕耘已经看到杂交谷子研究的曙光时,他退休的年龄到了,这样他把利用“谷子光(温)敏型法”研究杂交谷子的重任交给了助手、杂交谷子研究的新秀赵治海。相信他能继续将杂交谷子研究下去,研究成功,他把杂交谷子研究成功这个宿愿的实现完全寄托在了赵治海身上。赵治海逐渐担起主持人工作,按照上级批准的文件,崔文生延长了工作,延长了四年到1998年1月,由于身体原因退休,以后他仍以各种方式参与杂交谷子研究。

从崔文生主持发明谷子光(温)敏型雄性不育系“821”成果并通过省级鉴定到“张杂谷一号”问世,仅仅经过了四年左右的时间,而“张杂谷一号”“张杂谷三号”“张杂谷五号”等系列的成果,也是他仍在指导工作时通过鉴定的。杂交谷子成功是两代人接力完成的。

他发表省级以上刊物的论文30多篇,并有4篇在国外刊物上转登,参与编辑了6部有价值的书籍。

.以后他的助手赵治海担当起了杂交谷子研究的重任,赵治海默默无闻、任劳任怨,与崔文生一样有着相同的那么一股干劲,赵治海同样为杂交谷子付出了大量的心血.为杂交谷子品种的出现做了大量的后期工作,赵治海为杂交谷子的研究的成功,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党和国家给了许多荣誉,他当之无愧。

杂交谷子研究的成功是农科院两代人四十多年奉献奋斗的结果,更是中央领导、省领导、市领导以及市农科院领导亲切关怀大力支持的结果。两会期间,温总理和刘延东国务委员.听取了赵治海关于杂交谷子成果的汇报,中央领导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和大力的支持。杂交谷子取得了喜人的成果,2008年,杂交谷子辐射到全国11个省区,种植面积达到了40多万亩;朝鲜、印度和非洲等10个国家引种种植。

杂交谷子将利用10—15年时间,将杂交谷子在全国的种植面积发展到1亿亩,为国家粮食安全做出积极贡献。 2009年,联合国粮农组织总干事到张家口市考察时,表示粮农组织决定在全球推广种植杂交谷子。 这也正是杂交谷子的奠基人崔文生一生的追求和宿愿。

杂交谷子“两代38年”说

2008年12月3日腾讯网转新华网文章《中国高产杂交谷子在埃塞俄比亚试种成功》中指出: “高产杂交谷子是张家口市农科院两代科研工作者,历经38年潜心研究先育出来的.”2008年12月3日 新华网登出新华社河北分社记者梁栋、王民的文章《中国高产杂交谷子在埃塞俄比亚试种成功》中指出:“高产杂交谷子是张家口市农科院两代科研工作者,历经38年潜心研究先育出来的.”杂交谷子研究的成功是农科院两代人靠集体的力量,用四十多年时间奉献奋斗的结果,是中央领导、省领导、市领导以及市农科院领导亲切关怀、大力支持的结果。2008年12月3日“中国诚信建设网”转登了新华网登出新华社河北分社记者梁栋、王民的文章《中国高产杂交谷子在埃塞俄比亚试种成功》,指出“高产杂交谷子近期在非洲埃塞俄比亚试种成功。”“高产杂交谷子是张家口市农科院两代科研工作者,历经38年潜心研究先育出来的.”

2008年12月3日南方网登出文章指出“由河北省张家口市农科院培育的高产杂交谷子近期在非洲埃塞俄比亚试种成功,”“高产杂交谷子是张家口市农科院两代科研工作者,历经38年潜心研究选育出来的。”2008年12月4日《张家口日报》发表转自新华网的记者梁栋、王民的文章《中国高产杂交谷子在埃塞俄比亚试种成功》文中指出:“高产杂交谷子近期在非洲埃塞俄比亚试种成功。”“高产杂交谷子是张家口市农科院两代科研工作者,历经38年潜心研究先育出来的.”2008年12月8日《科学时报》发表文章《中国高产杂交谷子非洲试种成功 亩产300公斤》指出“由河北省张家口市农业科学院研究的高产杂交谷子近期在非洲埃塞俄比亚和几内亚等国试种成功。”“高产杂交谷子是张家口市农科院两代科研工作者历经38年潜心研究选育出来的。” 2008年12月9日“辽宁金农通农业信息网”登出文章《中国高产杂交谷子在非洲试种成功 亩产300斤》中指出:中国高产杂交谷子在非洲试种成功亩产300斤,高产杂交谷子是张家口市农科院两代科研工作者历经38年潜心研究选育出来的。目前,高产杂交谷子在中国平均单产达460公斤,最高亩产突破810公斤。由于杂交谷子的高产和抗旱节水特性,目前已经在中国11个省区种植50多万亩,并且每年以3至5倍速度增加。”2009年4月8日“河北山区开发网” 由“省山办”发表文章《中国高产杂交谷子在非洲试种成功》:“由张家口市农业科学院研究的高产杂交谷子近期在非洲埃塞俄比亚和几内亚等国试种成功。高产杂交谷子是张家口市农科院两代科研工作者历经38年潜心研究选育出来的

2009年6月12日新华网河北频道 ( 2009-06-12 16:47:16 )在《 双方专家现场测试 杂交谷子试种成功 》中胡志斌先生指出:“输往非洲的杂交谷子是张家口市农科院两代科研工作者,历尽38年潜心研究选育出来的世界首个谷子光温敏两系杂交种。” 2009年6月16日 “河北工经网”发表“省农业产业协会”的文章《省农业产业协会把我省高产杂交谷成功引种非洲》指出:“输往非洲的杂交谷子是张家口市农科院两代科研工作者,历尽38年潜心研究选育出来的世界首个谷子光温敏两系杂交种。目前杂交谷子在国内平均单产达460公斤,在雨养农业条件下,400毫米降雨量地区单产可达400至600公斤。”

2009年7月21日“河南农业信息网”发表伊川县的司马青焕、张现民、罗秦岳文章《谷子不再低产 种好一样增收》中指出:“杂交谷子是张家口市农科院从1969年开始,历经两代人40年研究,攻克关键性难题30多个,育成的系列品种,形成了适应水、旱地,春、夏播,早、晚熟配套的品种格局,基本覆盖了我国谷子适播区的所有生态类型。”

2009年12月8日“维普资讯”上转登《科学时报》的文章《中国高产杂交谷子在非洲试种成功》:“由河北省张家口市农业科学院研究的高产杂交谷子近期在非洲埃塞俄比亚和几内亚等国试种成功。高产杂交谷子是张家口市农科院两代科研工作者历经38年潜心研究选育出来的。”2010年8月29日“河北省科学技术厅”发表文章:《中科院院士杨焕明一行到张家口市考察杂交谷子》指出“2008年9月3日,中科院院士杨焕明与联合国中国项目官员Fred Dubee先生、中科院生命科学院院长康乐、中科院遗传研究所陈受宜女士一行8人,专程到张家口市考察杂交谷子。 张家口市农科院谷子杂交优势利用课题组从1969年就开始了谷子杂交种的研究,在国家、省、市科技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历经两代人40年的艰苦探索,先后攻克不育系、恢复系、杂交种选育、制繁种技术、远缘种质利用、提高米质等关键性技术难题30多个,获国际领先水平的科研成果5项,国际先进水平的科研成果1项。由该院赵治海研究员选育出6个适宜生产种植的杂交种。”

杂交水稻杂交谷子历史性巧合

 杂交水稻(资料来于百度百科)   杂交谷子(资料来自于报刊)

1964年
启动 袁隆平开始杂交水稻研究,找到一株奇异的“天然雄性不育株”。后结出第一代雄性不育材料的种子。 1969年
启动 崔文生担任谷子杂种优势利用课题主持人,开始杂交谷子研究。


1970年
第一次
突破 11月23日 袁隆平思想指导下,李必湖和冯克珊在海南南红农场找到“野败”,为三系配套打开了突破口。 
1970年
第一次
突破 崔文生对周边六十多个村跋涉调查在赤城刁鄂公社从红苗蒜皮白的品种中得到了三十二个“朝天穗”。经鉴定为雄性不育穗 (1983年10月24日记者李德存、杨玉如《张家口日报》第三版《一个探索者的脚印》)


1973年
第一次
成果 10月,袁隆平发表《利用“野败”选育三系的进展》的论文,正式宣告我国籼型杂交水稻“三系”已经配套。75年在全国推广。 
1973年
第一次
成果 崔文生培育出国内外第一个谷子高度雄性两系不育系 “蒜系28”及其两系杂交种“蒜系28×张农10号”。78年获省奖。(1983年10月24日记者李德存、杨玉如《张家口日报》第三版《一个探索者的脚印》)


1987年
第二次
突破 7月16日,袁隆平思想指导下,李必湖的助手邓华风找到一株奇异的光敏核不育水稻。  
1987年
第二次 
突破 崔文生等从自已1980年选育的杂交组合F5代群中首次发现一不育穗。这也就是“谷子光(温)敏型法”的开始。(1994年《中国农业通报》第5期赵治海、崔文生写的《不同地区来源谷子杂交后代中的光敏雄性不育》 1989年10月1日《河北日报》记者何少明报道)


1988年
第二次
成果(1) 袁隆平历经两年三代异地自交繁殖, 育成光敏核不育系,并通过省级鉴定,定名为“安农S—1光敏不育系”。荣获省1988年10大科技成果奖。 1989年
第二次
成果(1) 崔文生主持的谷子光敏感型雄性不育源“292”9月27日国庆前,在石家庄谷子研究所通过专家鉴定。排名为主持人:崔文生、执行人:孔玉珍、赵治海、杜贵。谷子光敏雄性不育源“292”列为河北省十大成果之一。(1989年10月29日《光明日报》头版头条记者蔺玉堂《崔文生等选育出谷子光敏型雄性不育材料》)


1995年
第二次
成果(2) 袁隆平研制成功两系杂交水稻 
1995年
第二次
成果(2) 崔文生主持的在国内外首先育成的谷子光(温)敏型雄性不育系“821”1月19日通过省级鉴定,主持人崔文生、副主持人赵治海、执行人杜贵、孔玉珍。(1995年2月14日《张家口日报》(580期)头版头条发表冀观、姜云的文章《坝下农科所科研成果丰硕――育出谷子光(温)敏型雄性不育系创国际领先水平》)

1997年
第三次
突破 袁隆平提出超级杂交稻育种技术路线 1997-2001年第三次突破 二代主持人赵治海主持、崔文生指导完成谷子光敏理论研究。1997年”谷子光(温)敏核不育育性转换机理研究”经省级鉴定。2001年“创造谷子光(温)敏不育技术与规律”课题通过鉴定。

2000年
第三次
成果(1) 袁隆平实现了农业部制定的中国超级稻育种的第一期目标, 2000年
第二次
成果(3) 经两代人近40年的接力研究培育出世界上第一个谷子光温敏两系杂交种“张杂谷一号”,通过省级鉴定;最高亩产突破了600公斤。

2004年
第三次
成果(2) 袁隆平实现了农业部制定的中国超级稻育种的第二期目标,亩产850公斤。 2007年
第二次
成果(4) 经两代人近40年的接力研究培育出的“张杂谷5号”亩产最高810公斤。2009年近840公斤。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7 3:5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