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伍冬兰 |
释义 | 伍冬兰:大山的女儿 她的身份很简单,一个大山的女儿,一个“裤腿上一辈子甩不掉泥巴的农民”。 她的身份又不简单,先后当选为衡阳市人大代表、湖南省第十届人大代表,荣获全国十大创业模范、“全国‘热心公益事业’杰出人物”、“全国三八红旗手”、“2007全国十大社会公益人物”等荣誉称号,被授予“促进中国公益事业成就奖”。 她本来得到了国家分配的“金饭碗”,却毅然回到大山深处的龙形村,与丈夫创办龙形煤矿。她和丈夫先后历经了煤矿被水淹、80万元的投入“一水漂”、收“三角债”的艰辛、煤价低迷的困境,等等,好不容易才掘到第一桶金。为改变家乡落后面貌,14年中,她共捐款1200多万元,修建了村公路、学校、医院、敬老院,投入扶贫、救灾、助学等社会公益事业,凭着对信念的执着和坚定,带领乡亲把穷山沟建设成一个富足、幸福的“人间天堂。” 被村民亲切地称为“伍姐”的她,就是耒阳市龙塘镇龙形村43岁的村主任兼妇女主任伍冬兰。 为了修路,80多岁的婆婆无人照顾,失足跌倒去世;为了修路,自己昏倒在工地上,醒来的第一句话便问修路的进展。 龙形村盛产油茶、南竹、杉木,煤炭资源丰富。但因公路不通,资源不能变为财富。“想上龙形道,要过三个坳。有树卖不出,有煤无炭烧。买东卖西靠肩挑”,这首民谣就是这里的真实写照。1993年以前,农民人均收入不足300元。 当上村主任后,伍冬兰就带领村民修路。1992年,伍冬兰说服丈夫,从自己家的企业拿出39万元,把龙形村至畔塘村之间的羊肠小路拓宽拉直,铺上砂石,使龙形村农民出入快捷了许多。1994年,她又出资64万元,将龙形村与省道1817线之间的8公里长的机耕道拓宽,修成了一条可通汽车的砂石路。 为修这条路,伍冬兰留下了终生遗憾。1994年1月份,道路动工,伍冬兰、李选芳夫妻和村民一起挑土、搬石头,吃住在工地,家中80多岁的婆婆无人照顾,从3米高的木楼失足跌下,因抢救不及时去世。 让村支书伍禄英记忆犹新的是,2006年11月份,正是修龙形通村公路的关键时刻,时值隆冬,寒气逼人。那天早上8点钟,伍冬兰来到二组工地,伍禄英看到伍冬兰脸色发青,叫她休息。伍冬兰说:“没关系,路没修好,放心不下。”她吃了随身带的药,一直坚守在工地。下午两点,伍冬兰昏倒在工地上,被人们送进医院才抢回一条命,而她醒来的第一句话是问修路的进展。 如今的龙形村,一条条水泥路宛如一张玉带网,缠绕着青山碧水;一个个村庄就像镶在网上的翡翠。与网相接的是走向外面精彩世界的高等级公路。 从“地下”转向“地面”,从“黑色”转向“绿色”,一场产业结构大调整、大转型的精彩好戏在大山深处上演。龙形村人均耕地只有4分。怎样带动大家共同致富?伍冬兰和村支两委的同志走的一步棋,是从改变耕作模式入手,发展多种经营。1994年以来,伍冬兰采取借款和无偿资助等形式,提供启动资金643万元,帮助村民建成1000头大型养猪场3个、10000羽规模养鸡场5个;改造油茶林2000多亩,茶场300多亩。 如今的龙形村,郁郁葱葱的山林,宛如一个个“聚宝盆”。已经成材的杉木和已产生效益的油茶、茶叶,每年可为农民人均增收500元。 从龙形村村口望去,村后山坡上建起了一排整齐、错落有致的新房子。敲开一家的大门,养殖场30多岁的女主人刘利姣正在忙碌鸡舍。她算着账说:“我2005年开始养鸡,伍冬兰主任借给我4万元,购买6000鸡苗,她帮我与广东温氏集团联系,提供技术、饲料、销售一条龙服务,年出笼肉鸡3万多羽。” 伍冬兰告诉我们,村里的发展思路是,巩固煤炭、运输等传统产业,发展壮大种植、养殖等新产业。2007年,全村工农业总产值达6000多万元。目前村里正在走“依托资源发展工业,利用工业反哺农业”的路子,今年全村将投资400万元发展养殖业,引导农民把产业重点从“地下”转向“地面”,从“黑色”转向“绿色”。 “只要大山深处还有人在受苦,我就应该捐、也捐得起这个钱” 东湖乡株山村6组,年近六旬的曹令华只要一提起伍冬兰、李选芳夫妻,就眼含泪花。原来,曹令华原在龙形煤矿上班,1995年,他父亲去世,伍冬兰捐了14000元;2003年,他的母亲久病无钱治疗,伍冬兰派车将其送往医院,支付了5000元医药费。老人病逝后,她又拿出8000元料理丧事。去年12月24日凌晨3时,曹令华肺气肿发作,伍冬兰、李选芳打电话叫司机开车将他送到耒阳市中医院抢救,共捐住院费、医药费1万元。 东冲村、龙形村两座小学年久失修成了危房。从2000年至2002年,她先后投资17万元,将这两所小学修葺一新。2003年出资5万元,为龙塘中学改善基础设施。出资23万元设立“龙塘镇助学基金”,对考上大学的特困生给予资助。目前已资助34名贫困生上大学。2004年,55名贫困女孩组成一个“春蕾女童班”,因原资助单位迁走,面临着失学的困境。伍冬兰主动接过接力棒,共资助学费及生活费25万元。在2005年耒阳市组织的“爱心改变命运”活动中,她将6万元现金投进捐款箱。2007年3月,她为落凤小学送去了一批价值2万元的新课桌,出资4万元修建了该校的篮球场。14年来,伍冬兰先后为群众解决实际困难300余件次,资助困难群众400多人次。 “只要大山深处还有人在受苦,我就应该捐、也捐得起这个钱”,这就是伍冬兰这个大山女儿的心声。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