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从江增冲鼓楼 |
释义 | 增冲鼓楼始建于清康熙十一年(公元1672年),为杉木结构,呈宝塔形,双葫芦顶,共十三层,八角攒尖顶,高25米,其中木构架高达17.65米,占地面积160平方米。上面2层为八檐八角伞顶,是鼓楼的顶部。这两层采用斗拱结构,孔隔交错,工艺精美。最高顶阁中,放有一个长3米,直径50厘米的牛皮大鼓,为寨上召集寨中群众议事和报警之用的指挥鼓。鼓楼内有楼梯,曲折而上,直到放置大鼓的一层。整座鼓楼全系杉木结构,呈宝塔形,双葫芦顶,顶峰为陶瓷宝珠顶尖,直指云霄。鼓楼内保存有数块“款约碑文”,最早的一块是康熙十一年(公元1672年)镌刻的。 从江增冲鼓楼简介从江增冲鼓楼位于黔东南州从江县城西北82公里的增冲乡增冲寨,是贵州省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大、保存最好的侗家鼓楼,由于交通不太方便,至今养在深闺人未识。 鼓楼结构介绍鼓楼底层分立四根金柱,每根直径0.8米,高15米,八根檐柱,檐柱外绕以木栏杆。楼的平面呈八角形,中心设有直径达1.4米的圆形火塘,金柱间放置着四条大板凳。楼内各层均无楼板,空至宝顶。第11层上面,另有两层八檐八角伞顶,是鼓楼的顶部,这两层采用斗拱结构,孔隔交错,工艺精美。各层檐角下画有龙、凤、鱼、蟹、虾等动物图案,底层的南、北、西三面各辟一门,东面置一石板桌。楼的底层悬挂着一块道光十年(1830年)的匾,匾上书“万里和风”四个大字。另有四幅木刻的楹联,其一为“名楼艺高雕龙画凤映照碧树千秋永盛;侗寨秀丽精文就武辅育英才万代长春”;其二为“龙凤呈祥楼阁直耸冲霄汉;风云聚会山峦起伏绕碧波”;其三为“物华天宝龙楼凤阁交辉呈异彩;人杰地灵山清水秀相映显粼波”;其四为“百福龙宫聚众议事击金鼓;万寿凤阁集民歌舞庆玉楼”。 鼓楼从底层到二层没有固定的板梯,但楼板上仍留出搭梯的孔洞。二层以上均设有固定的板梯。为了使烧火的柴烟易于扩散,二、三、四层只在金柱外装有楼板,金柱内就形成了空井,金柱之间及各层的外围都放置有木栏杆。五层的楼顶悬挂一个木鼓,由寨老执掌。四、五层有很长的出檐,檐口下还装有如意斗拱,既能承重,又是装饰品。 鼓楼内的大厅是空的,中有火塘,火塘四周设有宽大的长凳或靠背长椅。寨中有事商议或节日踩歌堂的时候,便捶响大皮鼓,寨中乡亲都聚在鼓楼大厅中听长老发号施令。而平日,鼓楼大厅则是休闲的公共场所。每逢节庆,全寨群众来到鼓楼对大歌、“踩歌堂”(一种集体舞蹈)等,到处是欢歌笑语,热闹非常。 鼓楼的来源从江增冲鼓楼的外部造型像棵大杉树,特别酷似暖春时节抽节上长的古杉。侗族村民习称鼓楼为“遮荫树”,表明鼓楼是从大树演变而来的。原始人类曾以树为“家”,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构木为巢,实行“树居”,或称“巢居”,后来逐步发展成干栏式建筑、吊脚楼建筑。鼓楼虽然不是民居,但仍然可以住人,只不过在鼓楼里所从事的活动非同寻常罢了。历史文献曾有记载:“侗人居溪峒中……春以巨木埋地作楼,高数丈,歌者夜则缘宿其上”。原来,鼓楼与侗族特殊民俗有关。 鼓楼的作用与影响鼓楼是侗族地区特有的民族民俗建筑物,凡侗族居住地区,村村寨寨都建有鼓楼,较大的侗寨,一个寨中可以见到数座鼓楼。侗寨鼓楼的多少,根据这个寨子的族姓而定,一般是一个家族要建一座鼓楼。鼓楼在侗族人民的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是侗族聚居地的明显特征。它既是侗家集会议事的政治中心,又是人们拜祭、休息和进行娱乐活动的场所,它还是寨老处理纠纷、明断是非的公堂。当遇到紧急情况时,它又成了击鼓聚众的指挥所。此外,它还是寨中的青年男女相互交往、谈情说爱的地方。凡是侗族人民聚居的地方,几乎都有鼓楼,它已经成为侗家村寨的重要标志。从江增冲鼓楼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