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戚林八音
释义

《戚林八音》(平话字:Chék-lìng-báik-ĭng),福州著名的地方韵书。该书为《戚参将八音字义便览》与《太史林碧山先生珠玉同声》二部韵书的合订本。前者大约成书于四百多年前的明代嘉靖年间戚继光入闽抗倭之时,后者殆编于三百年前的清代康熙年间。关于二书的作者,目前尚未明确的考证。二书的合订本由福州人晋安汇辑于清代乾隆十四年(1749年),迄今已流传二百五十余年,是研究福州话音韵的重要作品。

作品名称:戚林八音

创作年代:清代

文学体裁:韵书

作者:晋安汇

内容阐释

八音含义

普通话只有四个个声调,即:阴平、阳平、上声、去声,而福州话则不同,却有八个声调,即把平、上、去、入四声,再各分阴、阳,所以就成为八音。其八音为:阴平、阴上、阴去、阴入;阳平、阳上、阳去、阳入。

例:“音、引、印、乙,仁、引、任、入”;又:“心、审、信、失,寻、审、甚、实”。记住:这里应使用福州话来读。

入声

普通话和福州话声调上的最大差异就是,普通话没有“入声”,而福州话“入声”的字很多。《戚林八音》中“入声”很重要。

例:福州话中“阴入”的字有:笔、滴、急、泣、七;不、出、谷、福、卒;鳖、劫、切、铁、折……

“阳入”的字有:辟、力、极、食、翼;仆、独、掘、服、族;跌、杰、列、灭、热……等等。

声母与韵母

《戚林八音》中有二十个声母和三十六个韵母,它们分别是:

声母(用福州话读)是:柳、边、求、气、低,波、他、曾、日、时,莺、蒙、语、出、喜,打、掌、与、君、知。

韵母(用福州话读)是:春、花、香,秋、山、开,嘉、宾、欢、歌、须、金、杯,孤、灯、光、辉、烧、银、釭,之、东、郊,过、西、桥,鸡、声、催、初、天、奇、梅,歪、遮、沟。

背熟声母与韵母,才能拼切自如。

例:军字是求春切;亨字是非灯切……等等。

戚林八音中的平仄

《戚林八音》中每个字用福州话读和用普通话读,平仄都是相吻合的。普通话“阴平”和“阳平”是平声,“上声”和“去声”是仄声。而福州话“阴平”和“阳平”也是平声,其他声调都是仄声。

研究发明:用福州话朗读唐诗宋词能够更加合韵。如: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在普通话中是 (者zhe-下xia),根本无韵可寻;在福州话中则是 (者[t¢ia]-下[kia]),完全合韵。

又如:

李白:关山月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 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戍客望边邑,思归多苦颜。

在普通话中是 (山shan-间jian-关guan-湾wan-还huan-颜yan),其中山和颜不合韵;在福州话中则是 (山[saŋ]-间[kaŋ]-关[kuaŋ]-湾[uaŋ]-还[huaŋ]-颜[ŋaŋ]),完全合韵。

通读《戚林八音》,只发现一个字,即“闽”字,福州话读“民”,是阳平声,属平声,而普通话“闽”字,在《新华字典》中的注音是“上声”,属仄声。不过,福州人还是按照福州话经典,把“闽”字作为“平声”来读。

戚林八音歌-宝禅遗稿

《戚林八音》是记载福州方言语音系统并诠释方言词义的一本古书,现尚未见到简化字版本。作为福州话的工具书,在里面可以找到每一个单字的读音和释义。然而要真正学会并熟练使用的年轻人不会很多,因为要背熟声母与韵母并拼切自如不是容易的一件事,尤其对不懂福州话的人更甚。

五十年代曾在福州郊区,如马尾、快安、朏头一带流唱过一首福州民谣-戚林八音歌,据说为宝禅女士创作。可一直未见到《福州民谣-戚林八音歌》全文。二00八年八月二十六日,在宝禅女士诞生百年之际,她的子女发现了《宝禅民谣》即《福州百首民谣》残存遗稿,内有《福州民谣-戚林八音歌》,最近已由其子女编辑并在网上公开发表。

《戚林八音歌》用通俗易懂的民歌方式,教你背熟声母与韵母及拼切方法,对正确运用《戚林八音》有很大帮助。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12 17:5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