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乌苓参 |
释义 | 基本信息乌苓参——药材,为黑柄炭角菌的菌核[Xylaria nigripes(Kl.)Sacc.]属真菌门(Eumycota),子囊菌亚门(Ascomycotina),炭角菌科(Xylariaceae),炭角菌属(Xylaria)。别名:乌灵参、乌丽参、鸡茯苓、吊金钟、雷震子。 本品未见《本草》记载。清代《灌县志》称:“乌苓参,其苗出土易长,根延数丈,结实虚悬空窟中,当雷震时必转动,故谓之雷震子。圆而黑,其内色白。能益气。” 形态特征原形态为菌丝体,白色,直径8-14μm,交织成网状,密布于废弃的黑翅土白蚁菌圃腔内。成熟时,部分菌丝集结形成菌核。菌核球形、椭圆球形或卵形,故有“鸡(土从)蛋”之称。外表褐色或黑色,直径1.5-8cm,与菌丝连接处有圆形凹窝,菌核长成后逐渐与菌丝脱离联系,呈“肚脐”状。菌核内部白色,肉质绵软,有类似鸡(土从)菌的香气。味甘甜。菌核上端有柄悬着于白蚁穴上壁,并与假根相连。假根圆柱形或扁圆柱形,直径2-3mm,外表黑色,内部白色,常有分枝,曲折蔓延生长于泥土中。其上与子座柄部相连,子座散生或群生于地面,多单枝,偶有从柄部分枝者,呈圆往形,连柄高4-18cm,柄长1-6cm,直径2-5mm,外表黑色,内部灰白色,中心黑色。子座棍棒状,长3-12cm,直径2.5-7mm,中部稍粗,顶端圆钝,初生时灰白色,后变为褐色,外表有疣状突起的子囊盖,子囊壳椭圆形,埋于子座外层,子囊盖外突,疣状孔口黑色,子囊孢子众多,类球形,熟时黑褐色,侧丝单根或分枝。 地理分布乌灵参主要产于四川、云南、广东、浙江、江西、江苏、台湾等地。生长在竹林、树林阴凉的山丘坡地或河堤土坡的黑翅土白蚁废巢中,乌灵参是吸取了白蚁废巢中全部的营养而生成的-种“腐生菌”。 鉴别1:黑柄炭角菌分子座及菌核两部分。上部子座单根和分枝,高3-15cm,长棒状或近圆柱状,内部实,近白色,外部暗色,灰褐色至黑褐色,顶端纯圆,长1.5-12cm,粗0.2-0.5cm,粗糙。柄长1.3-6cm,粗0.2-0.3cm,有纵皱,基部延伸呈根状。子囊壳突起,半埋生,呈长方椭圆形,680-780×310-400µm,孔口疣状,暗黑色。子囊呈圆筒状。孢子近椭圆形,不等边或半扁球形,褐色,4-5.2×3.6-3µm,菌株菌丝呈白色毛状、细长。菌核与假根下端相连,卵圆形,表面粗糙,褐色至黑色,外部有一层黑褐色皮部,内部白色,直径5-7.5cm×3-6cm经4-5天之生长后,又可交织形成一种金黄色的「原基体」小颗粒,其形状与鸡枞菌极为近似,此金黄色的「原基体」,会自行分化成「黑柄炭角菌」的小菇蕾,且很快的发育形成黑色长棒形的「黑柄炭角菌」子实体,确定非鸡枞菌之原基体,吸附在龙架上原基体会逐步长大,最大的直径有15-20公分。 2:黑柄炭角菌是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鉴定,并编录到中国出版的《中国大型菌种》。菌株编号:22X-2001,菌株由中国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委员会普通微生物中心保藏三十年,保藏中心登记入册编号:CGMCC No.1038 药用价值乌岑参为补气之药,能“除湿、镇惊、利小便、止心悸、催乳、补心肾、治失眠、吐血、衄血及产后失血等症。广东民间用以治跌打损伤,并有谚云:“不怕跌得凶,只怕吊金钟”。 【化学成份】含多糖,蛋白质,及铁、锰、锡等微量元素。 【性味】甘;平;无毒 【归经】心;肝;胃;膀胱经 【功能主治】安神;止血;降血压。主失眠;心悸;吐血;衄血;高血压病;烫伤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10g.外用:适量,研末,麻油调敷。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