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次林老诗韵奉酬木庵老见示之作 |
释义 | 《次林老诗韵奉酬木庵老见示之作》是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谢觉哉在1941年9月15日写下的诗作。该诗体现来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们,无私地献身革命事业的革命情怀。 作品名称:《次林老诗韵奉酬木庵老见示之作》 创作年代:近代 文学体裁:七言律诗 作者:谢觉哉 作品原文次林老诗韵奉酬木庵老见示之作① 战侣三停剩一停②,河山破碎鬓星星。 长风揽辔心犹壮③,净土埋忠骨亦馨④。 菱镜频年惊改影⑤,莱衣万里效趋庭⑥。 乡愁国恨心头积,拟向灵修乞永龄⑦。 注释译文①次韵:或称步韵,或和,指用原韵,按照原诗相同的次序为诗。林老:指林伯渠。奉酬:奉上表示酬谢之意。木庵老:指李木庵(1884—1959),原名振垄,字典武。湖南桂阳县人。早年在长沙岳麓书院就读,清末毕业于京师法律专门学堂。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后任国民革命军第十七军政治部主任,参加北伐。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转入地下斗争。1935年去西安参与创建西北各界救国联合会,在东北军、西北军中从事统战工作。抗战初期返湖南,在湘南举办抗日自卫训练班,培养干部。1940年到延安,历任陕甘宁边区高等法院院长、检察长、边区参议会议员、中共中央法律委员会委员等。1949年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后,任司法部党组书记、副部长,全国政协委员。1959年任最高人民法院顾问、湖南省政协副主席。他是延安怀安诗社社长。谢老与李木庵为同乡、同事、同龄,又同在边区政府工作,交谊甚笃,两人唱和赠答诗颇多。见示:自己作品被友人阅读,友人来信(或来诗)给予评价,一般尊称为见示。 ②战侣:革命战友。侣,同伴、朋友。战侣三停剩一停:十年前同志存者无几。 ③长风:志存高远,气概豪迈。《南史·宗悫传》:“叔父炳问志,日:‘愿乘长风,破万里浪。”’揽辔:成语揽辔澄清的简称。《后汉书·范滂传》:“时冀州饥荒,盗贼群起,乃滂为清诏使,按察之。滂登车揽辔,慨然有澄清天下之志。”后引申指澄清政治,稳定时局的行为。 ④净土:干净的土。 ⑤菱镜:古代的镜子多以菱花图案为装饰,后称镜子为菱镜。频年:又一作十年,犹言多年。惊改影:惊心容貌变老。 ⑥莱衣:谢老的儿子谢放从湖南宁乡来延安看望父亲。莱衣源于老菜子穿着儿时服装进孝心的故事。《高士传》中说,老莱子75岁时,还穿上五彩斑斓的衣服,故意在父母面前玩耍嬉闹,以取得父母的欢欣。趋庭:指接受父亲的教诲。《论语·季氏》:“(孔子)尝独立,鲤(孔子之子)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后引申把子承父教之事称为趋庭。 ⑦灵修:指神明远见者。《楚辞·屈原·离骚》:“指九天以为正兮,夫唯灵修之故也。”“注:灵,神明也;修,远见也。” 创作背景1941年9月5日,陕甘宁边区政府主席林伯渠在延安交际处宴请在陕的耆旧,并提议即日起成立怀安诗社,公推李木庵为社长。就为什么以“怀安”二字命名诗社的原因。林老说:“边区建设民主政治,必须使老者能安,少者能怀。”故称怀安诗社。社长李木庵进一步发挥说:“自抗战以来,延安为抗日民主中心,光辉灿烂,为日方中,天下葵倾,万民拥戴。爱国志士,不畏险阻,不远万里而来,汇为革命洪流,在中国共产党和毛主席领导之下,对日寇进行英勇的、艰苦卓绝的搏斗,卒能挽救民族的危亡,而奠国基于磐石,这不就是天下怀安吗。”“怀安”二字,出典于《史记·景帝赞》:“汉兴,孝文施大德,天下怀安。”在成立会上,林伯渠即兴赋五七律各一首,呈与会各老。七律为:十年挟策费调停,待整金瓯拱宿星。抗敌计无分畛域,匡时论共契兰馨。边城重寄期安堵,盛会嘉宾喜满庭。四野风多秋气健,及时樽酒慰遐龄。 此前,谢老将自己寄给湖南宁乡家里亲人的一首词交给木庵老看。据考证,并参照来诗内容,可能是1941年6月9日谢老写的《西江月·忆山居》一词:“卧看天青云白,飘来细雨轻风。霎时景象九州同,勾起几重乡梦。村外潺潺流水,门前郁郁苍松,七千里外未归人,向汝殷殷致问。”木庵阅后步林老前韵,赠谢老诗一首,诗云:天南一抹暮云停,万里关河滞客星。逆旅秋来风露威,草堂诗寄芷兰馨。穷年尽策绥边围,入夜乡心过洞庭。知叟欲归归未得,苍生霖雨系修龄。于是,谢老阅后又次林老、李老韵写下了这首诗。 作品鉴赏这三首诗都是七律,逢一、二、四、六、八句的句尾,押韵相同,即都是停、星、馨、庭、龄。三诗次韵相同,诗意迥异,均能直抒胸臆,体察知已,各具千秋。林老之诗恂恂恭敕,风致霭然,在秋高气爽之时,面对延安诸老欣然回顾10年间(1931一1941年)运用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政策,费神地协调着各方面的矛盾和关系,目的在于形成一个像众星拱卫北斗星一样,使全国各界人士团结在党的周围,驱除日本侵略者,实现国家和民族的统一。林老深知延安诸老今日难得一聚,自然心情无比舒畅,意气相投,他们如兰花吐香,毫无拘束地共议团结抗战、挽救时局的大计,以推动全面抗战的迅速发展。林老对他们寄予厚望,祝愿他们继续关怀国家、系心民瘼,为边区的团结、和平、安定作出各自的贡献。祝愿他们乘大好秋色,休神养性,彼此珍重,健康长寿。诗写的稳健充实,像挚友谈心、娓娓情深;像老友相聚,细酌同饮,推心置腹。特别是颔联对仗讲究,富于独创,巧妙采用三、四或三、二、二句式,音节响亮,匠心独具,其中“抗敌计”、“匡时论”,准确鲜明,相互辉映;“分无”、“共契”顺手拈来,恰到好处;“畛域”、“兰馨”一生一熟,自然浑成。几组词联成一气,构成林诗升华主题的中心句,给人以艺术的美感享受。 李老诗虽次韵林老,但内容却都是来自谢老并赠送谢老的,字里行间充溢着老友之间彼此无比亲切的体贴和关心、同情和慰勉。首联写关河阻塞,暮云传情,难以相见之苦。颔联写秋日风露唤起乡思,遂以深情的诗词慰藉家人。颈联写自己虽为抗战救国常年身处边围,但每每入夜都思念家乡,甚至梦回乡里(即谢老词中写的“勾起几重乡梦”)。末联发挥谢老词中“七千里外未归人”句意,写明谢老想回家而未能回家,因为他把对中国老百姓的甘霖全牵系在他年老的心上,即不顾高龄全身心地为中国劳苦百姓而奋斗终身。诗写得体验细微,含蓄深刻,情景交融,巧妙传情,非彼此亲密、深入了解的老友而不能道。 如果说林老诗侧重写“抗敌”、“匡时”、“整金瓯”的国事,李老诗侧重写家事,那么谢老则二者兼而有之,诗情慷慨悲壮,沉郁顿挫,大有杜诗遗风。诗大开大阖,气魄沉雄,首联从历史的回顾起句,似乎无特别之处,但大胆采用俗语入诗,却让人出乎预料之外,起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河山破碎鬓星星”含着血、淌着泪,令人感到无比悲愤,为颔联的诗的发展作好铺垫。颔联上句包蕴丰富、形象豪迈,破例引双成语人诗,抒发志存高远、澄清天下的壮志,下句表达了青山到处埋忠骨,愿为革命献身的宏愿。颈联诗情由国家命运想及家乡亲情,上句写妻子,下句写儿子。虽然从菱镜中看自己较十年前容貌变老,家乡发妻惊叹自己两鬓全白更在情理之中。但是,儿子谢放从湖南家乡来延安看望、求教,让人却感到有很大的安慰。据谢放的回忆:1937年春天,他收到父亲谢觉哉离家十年后的第一次来信,喜出望外,一字一句地念着;捧着其父亲的信,思索着谢觉哉给他指出的一条路——到延安去。于是他决心投身到革命的怀抱。在一个静静的黎明,谢放背着简单的行李,带上其大哥卖掉一只猪换来的盘缠,只身离开了老家。经过一段艰难的行程,谢放终于来到了延水河边的宝塔山下。谢觉哉见他走到革命队伍中来了,感到特别高兴,并且告诫他说:来延安不是为了挣钱养家,而是要下决心干一辈子革命,要具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接着,谢觉哉把他交给党组织。从此,他才真正迈开人生有意义的一步。从这个过程可以看出“莱衣万里效趋庭”的本质内容。下句诗中又一次引双典故人诗,大胆推陈出新,以古利今,不能不使人拍案叫绝,五体投地。诗的末尾以“乡愁国恨心头积”为总括,为此发誓向神明远见者乞求健康长寿,为抗战的胜利、革命的最后成功而不懈奋斗。至此,一个怀念为革命而牺牲的战友,愿继承他们的遗志,为国恨乡仇而终生继续战斗不息的老战士的音容笑貌,栩栩如生。 通过怀安诗社三位革命老人相互唱和赠答的次韵诗,读者不难看出,在革命圣地延安创办诗社,这是中国古代文人墨客以诗会友的传统的继承,耆老雅集,古有传统,然而在抗日战争如火如荼的当时,更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和革命内容,他们一扫过去的吟诗行乐、赏花弄月、叹老悲秋的腐朽没落,而代之以崭新的思想内容和风格气派,以诗歌为武器“团结人民、教育人民”、“打击敌人,消灭敌人”,像暮鼓晨钟,激励广大人民保卫祖国、抗击侵略的坚强意志,歌颂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人民安定幸福的美好生活。正如李木庵在《怀安诗社》一诗中所说:“怀安社壁题诗遍,留作千秋信史材。” 作者简介谢觉哉(1884年-1971年),字焕南,别号觉斋。湖南宁乡人。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延安五老”之一、著名的学者和教育家、杰出的社会活动家、法学界的先导、人民司法制度的奠基者。 1925年,谢觉哉加入中国共产党。大革命时期被选为国民党湖南省党部常委,任工人部部长,主编《湖南民报》。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在上海负责编辑中共中央机关刊物《红旗》和《上海报》。1935年,任中央工农民主政府内务部部长、秘书长。1937年初,任司法部长并代理最高法院院长和审计委员会主席。七七事变后,任中共中央驻兰州八路军办事处代表。1939年任中央党校副校长。1940年任陕甘宁边区中央局副书记。1942年任陕甘宁边区参议会副参议长。1946年6月,任中央法律问题研究委员会主任委员。1948年任华北人民政府委员兼司法部部长。建国后,历任中央人民政府内务部长、中央人民政府法制委员会委员、政务院政法委员会委员、新法学研究院副院长等职。1956年9月,在中共八大上当选为候补中央委员。1959年4月,任最高人民法院院长。1964年12月至1971年任政协全国委员会副主席。1966年5月,在中共八届十一中全会上递补为中央委员。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