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文心探珠:文学写作心理学 |
释义 | 基本信息·出版社: 湖北长江出版集团,长江文艺出版社; 第1版 (2010年7月1日)·平装: 247页 ·正文语种: 汉语 ·开本: 16 ·ISBN: 9787535445094 内容简介《文心探珠:文学写作心理学》用现代心理学窥探文学写作心理奥秘;从作家的心灵中寻觅审美心理与世俗心理的冲突;从文学名著中获取文学写作的成功诀窍;从大师的心灵中得到鲜活的生命体验…… 让文学写作从精英走向大众,让作者的心灵与读者的心灵息息相通…… 作者毕生教写作,潜心研究写作心理。耗十年心血,给广大文学写作者献上一本应读而又好读的文学写作心理学专著。 编辑推荐《文心探珠:文学写作心理学》:以现代心理学窥探文学写作心理奥秘,到文学心理大海探骊得珠。 作者简介金道行(1937-),三峡大学文学院教授。主要从事写作心理学研究,业余也写随笔。发表论文、随笔100余篇,其中《论艺术思维》、《文学创作的心理冲突》、《论下里巴人》等发表后被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全文转载。出版的专著有:《写作心理探索》、《写作心理探微》(广西教育出版社)、“中学作文技法》(湖北教育出版社)、《作文心理素质教育》(文心出版社)、《文心探珠——文学写作心理学》(长江文艺出版社)。 目录自序 引论 一 逻辑起点:写作心理双向组合 二 “双向组合”的心理学依据 三 “双向组合”的哲学依据 四 强化“读者意识” 五 文艺心理学的体系 六 到文学创作心理大海探骊得珠 第一章 心理驱力 一 文学写作动力探源 二 文学写作动机系统 第二章 心理张力 一 文学的生气与力度 二 文学创作的心理张力 三 创作得失与心理张力 第三章 心理冲突 一 审美心理与世俗心理的冲突 二 作家的人格矛盾 三 写出灵魂的搏斗 第四章 心理作者 一 心理作者的特征 二 心理作者与叙述者 三 心理作者的功能 第五章 心理读者 一 作者心中有读者吗? 二 作者——心理读者——读者 第六章 心理人物 一 文学形象与心理人物 二 心理人物的生成 三 心理人物与主人公 第七章 心理语言 一 作家的语言痛苦 二 文学运用心理语言 第八章 心理内视 一 心理内视是一种体验 二 心理内视与意象创造 三 心理内视与审美体验 第九章 高峰体验 一高峰体验的心理感受 二创作的“贯通”境界 第十章 生命体验 一 创作捷径与心理体验 二 最佳创作与生命体验 三 作家自杀与审美体验 第十一章 心理视角 一 心理视角与心理视点 二 “显我”与“隐我 三 人物“你”与读者“你” 四 心理视角的转移 第十二章 错觉心理 一文学喜欢捕捉“错误” 二“错误”何以“美丽” 三创作心理的平衡 第十三章 情感思维 一 文学创作与情感思维 二 文学创作与审美情感 第十四章 灵感思维 一 灵感是一种思维 二 灵感的心理生成 三 怎样争取灵感光临 第十五章 艺术思维 一 意象思维与形象思维 二 科学思维与艺术思维 第十六章 心理时间 一 物理时间与心理时间 二 打碎时间与还原时间 三 文学怎样运用心理时间 第十七章 心理空间 一 物理空间与心理空间 二 心理空间与审美空间 三 文学怎样运用心理空间 第十八章 心理逻辑 一 心理逻辑与文学 二 心理逻辑与审美心理 三 心理逻辑的趋向 第十九章 技巧意识 一 技巧的心理实质 二 技巧是形式关系的沉思 三 技巧对心理定势的叛逆 第二十章 意境心理 一 意境是心理存在 二 意境的心理结构 三 读者对意境的实现 第二十一章 夸张心理 一 文学的艺术夸张 二 艺术夸张的心理机制 三 艺术夸张与夸张修辞 第二十二章 意识流心理 一 意识流其实是心理流 二 意识流的心理表现 三 意识流的读者意识 附录 时钟 墙上的斑点 鸠摩罗什 文艺心理学著译索引 后记 序言每一个作家走上写作之路几乎都是从热爱读书开始。作家们尤其喜欢在回忆里提到儿时读书读得着迷的经历:或是家中的书,或是借来的书,或者是捡回来的书,并且还多是偶然读到,偷偷读到。于是就着魔似的一发而不可收,于是自己也想学着写。 那么作家读些什么书呢?或者说,哪些书是作家写作时常读的呢? 当然,首先是前人写的文学作品,特别是名著。鲁迅说:“凡是有定评的大作家,他的作品,全部就说明着‘应该怎么写’。”从前的中国作家受到影响最大的莫过于三国、水浒、西游、红楼,以及外国的托尔斯泰、高尔基等人的作品。冰心还提到了《聊斋》和狄更斯的《块肉余生记》(《大卫·考伯菲尔》)。海明威则开列了一大串名单,如但丁、维吉尔、莫泊桑、马克·吐温、福楼拜、巴赫、陀思妥耶夫斯基等,尤其是莎士比亚的《李尔王》和乔伊斯的《尤利西斯》。马尔克斯甚至不否认卡夫卡的《变形记》、伍尔芙的《黛洛维夫人》和海明威、福克纳、格雷厄姆·格林等对他写作的影响。而当代的作家们读到的作品更多了,报刊上还常统计一些书目,于是又多了普鲁斯特、昆德拉、马尔克斯、辛格、博尔赫斯、叶赛宁、帕斯捷尔纳克、索尔仁尼琴、叶甫图申科和胡适、周作人、林语堂、沈从文、梁实秋、张爱玲等大家的作品…… 作家们由于写作的需要,还常读到文学作品以外。茅盾在谈到“创作的准备”时指出,一个作家的“文艺修养”还应该包括文学理论、文化艺术知识,特别是社会科学知识。他说,“读名著的时候,还须应用你所有的社会科学知识来参照。”他强调“通读”,否则就是“危险”的。 这种“危险”,我以为似乎还在变成现实。最明显的是市场拒绝文学理论书,因为读者不读,作者也不读,作家只要坐在咖啡厅里“神侃”就有了。著名电影导演张艺谋甚至说他只管票房,只管当下;至于艺术,那是一百年以后的事。这种急功近利的言论似乎也成了“理论”,并且很有代表性。说者惟其著名,又红火于一时,所以影响就更“深远”。 后记上世纪80年代初,“写作”在高校以必修课开得很红火,各种写作教材如雨后春笋,还供不应求。可是,我在上课中却深切地感到,这门课的可讲性和可听性以及对写作的指导性都很差。其原因主要是授课仅限于一般经验的概括,这是表层的;而理论性不足,这才是深层的。我从几度学习心理学中得到启示:“写”得好的关键其实是“想”得好。想,就是人的心理,故我开始研究“写作心理学”。恰逢那时出现了“弗洛伊德热”,“文艺心理学”也开始兴建(不是复苏),并形成以金开诚、鲁枢元和童庆炳为主的“文艺心理学”三大家。1989年9月,我捧着已经完成初稿的《写作心理探索》负笈京华,做了童庆炳教授的访问学者。从那时到现在,20多年过去了,“写作心理学”一直是我的主要研究方向,我的所有论著几乎都“三句话不离本行”。而且,愈研究,我还觉得写作心理这口井愈大,愈深,于是我更有了寻找知音,并薪火相传的急切心情。 我研究写作心理学,我自己也热爱写作。青少年时曾冲动于写诗。为了学诗,18岁那年暑假,我与同学诗友冒昧地跑到省文联去找诗人请教。当门卫问我们要找谁时,我们答不上来,说只要是诗人就行。后来,我又血气方刚地弄随笔杂文,弄得被打成“牛鬼蛇神”,改造数十年也改造不完。80年代一旦“解放”,我便像脱缰的野马,更没日没夜地写起来,被人称为“写作狂”。我的心里似乎有倾吐不完的热血、情感、志气、认识,我体验着寻找理解的苦闷与快慰。这样一直到退休10年来,我每天仍在电脑上敲击。70岁到武汉定居,住在陌生的小区里,我订报纸杂志,逛图书城买书,随时想起什么就在电脑上“写”。年纪大了,不能一气呵成,好在电脑改起来方便。电脑桌上还放着纸笔,吃饭,睡觉,跟孙子玩,有一点灵感,想到一个词,我就随手记在上边。除了论著,我还写随笔。我曾在我的“二探”《写作心理探微》的后记里说:“我终于要与写作拜拜,那是我不能思考的时候。”我自信现在还没有到那个时候,所以我还在写。想自己所想,写自己所写,不媚世,不媚俗,不媚时,不媚人,对得起一颗心而已。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