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慈云寺 |
释义 | 1 山西天镇县慈云寺◎ 简介位于天镇县,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被誉为“关北巨刹”。初建于唐代,原名法华寺。明宣德年间改名为慈云寺。现在见到的慈云寺全貌,正是明初宣德年间保留下来的一组完整的古建筑群。全寺长140余米,宽40余米。有金刚殿、大雄宝殿、释迦殿、毗卢殿4座大殿和东西两厢的观音殿、地藏殿。2006年05月25日,慈云寺作为明代古建筑,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 建筑慈云寺4大殿顶部的屋脊,全部是精致的砖雕和琉璃浮雕,两侧装饰有花样繁多、斗姿争妍的花卉图案和色彩绚丽、造型奇特的五色龙。顶部立有众多的人物和各种走兽的彩色塑像,形象逼真,生气勃勃,是明代彩塑的艺术珍品。 毗卢殿是该寺的主殿,面阔23.5米,进深11.5米,高15米,建在高大的石砌台基上。殿内的木雕藏经阁精巧别致,曾藏“三藏经”百余册,1952年移至大同市博物馆。释迦殿、观音殿、地藏殿现存100多平米的壁画,为二十四诸天、天龙八部等内容,为明代所绘。各殿原有大小佛像200余尊,已荡然无存, 近年群众又重塑金身,面貌焕然一新。 ◎ 历史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慈禧太后与光绪皇帝在离京西逃时路经天镇,落脚慈云寺。可能是“关北巨刹”给他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吧,回到北京,他们派专人送来两块木匾。慈禧的题词是“英灵万古”,光绪帝的题词是“山河闲气”。 清代乾隆年间,有两位和尚——乐天、妙明,出家来到慈云寺。他俩见到毗卢殿内的藏经楼构造精巧,但是,300多年来空无所有,便多次向朝廷请求颁发经书。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经书终于获准被请到了慈云寺。这本经书是经藏、律藏、论藏组成的,统称为“三藏”,共8800余册。自此,慈云寺名声大振,香火愈盛。为了更好地保护珍贵文物,这套乾隆刻本的经藏已被移放到大同下华严寺内。 2 台湾台北县慈云寺位于台湾省台北县中和市︰为台北地区之古刹。初建于清·咸丰年间(1851~1861年),名慈云岩。后因信徒林钦有所感应,乃将寺址迁往板桥,改名接云寺。其后,原址之建筑物倒塌,荒芜日久,几为世人所遗忘。1954年六月十九日,山林大火,唯独慈云岩旧址之草木依然青翠无恙,妙清乃嘱其徒达进前往建寺,并以达进为开山住持。此后该寺即成为中和一带之礼佛及观光胜地。 3 重庆南岸区慈云寺慈云寺,位于重庆市南岸区玄坛庙狮子山麓,濒临长江。寺门左侧卧一石刻青狮,与长江对岸的白象街遥遥相望,素有"青狮白象锁大江"之说。始建于唐代,重修于清乾隆年间,原为观音庙。1927年云岩法师募资扩建,更名慈云寺,是当时全国惟一僧尼合庙的佛教寺院。慈云寺建筑具有中西风格,在中国佛教寺院中独树一帜。寺内主要建筑有大雄宝殿、普贤殿、三圣殿、韦驮殿、藏经楼、钟鼓楼等。慈云寺所藏文物玉佛、金刚幢、千佛衣、藏经、菩提树等并称五绝。藏经楼藏有珍稀本影印宋版《碛砂大藏经》一部计6363册,以及佛教经典、金绣佛挂像、千佛衣、古代指书指画和日本早年出版的全套佛像影画等。还有一棵国内罕见的菩提树,系60年前自印度移植,如今已枝繁叶茂。树下池内有雕塑莲花一朵,上立释迦太子像,四周塑有九条龙,口喷清泉,曰"九龙浴太子"。 大雄宝殿正中供奉的释迦牟尼玉佛,高187厘米,重1500多公斤,系中国四大玉佛之一,1931年由缅甸迎来。玉佛前悬挂着四个金刚幢,上面有五色金线盘结粘贴而成的《金刚经》全文。 位于重庆南岸区长江、嘉陵江汇合处涂山镇的 慈云寺,背倚涂山,面临长江。慈云寺原名观音庙,是中国惟一僧尼同寺的寺庙。 始建于唐代,曾重建于清乾隆二十二年(公元1751年)。1927年,云岩法师(慈云和尚,人称八指头陀)募资重修扩建,成为十方丛林,更名为慈云寺。 慈云寺所在的南岸玄坛庙狮子山,寺院山门右侧俯卧着石刻青狮一座,传是宋代遗物,与长江对岸的白象街的大白象,遥相对峙,俗有“青狮白象锁大江”之说;另一传说为,因其地处羊角滩下、门坎石上,河流水急滩险,时有覆舟之虞,刻此以资镇摄。既象征佛音如狮子吼,震惊愚顽,又体现了狮子山名的独特风貌。可惜的是,原来的那座青狮已在“文革”期中捣毁,现在的这座狮子是一九八二年仿造的。 入门陡升石梯三十余级上月台,便是大雄宝殿。殿内朱门石栏,金色擎柱,雕梁画栋,富丽堂皇。殿檐正中悬挂着当时国民政府主席林森题赠的“大雄宝殿”匾额,左边悬挂国民政府参军长吕超篆书的“法轮常转”,右边悬挂原四川督军刘湘献立的“慈云法苑”等匾,黑漆朱书,耀眼夺目。两侧为高耸入云的钟楼、鼓楼。月台前置有高大的化钱炉一座,对面即护法韦驮的殿宇。 大雄宝殿正中供奉释牟尼大玉佛一尊,系由缅甸迎来,经福元和福通两轮领江向兴发居士于1931年从上海运抵重庆,当时参与迎护玉佛的还有现为美籍华裔寿冶法师和居士颜顺卿、陈忠富等人。佛高一点八七米,宽一点三四米,重三千余斤。是我国现在的最大玉佛之一,庄严肃坐,栩栩如生。(另有同样的三尊玉佛,一在北京团城,一在上海玉佛寺、一在武汉归元寺)佛座两侧绘有十八罗汉像,形态各异。玉佛面前挂着四个圆柱形缎彩绣制的金刚幢,上面用五色金线盘结粘贴而成的《金刚经》全文。精工绣作,世所罕见。 爱道堂建于大雄宝殿左后侧,为女尼等修行居息之处。 大雄宝殿上层为普贤殿,供奉普贤菩萨,并有小玉佛两尊,各高五十厘米,系与大玉佛同时迎请而来。 沿爱道堂左侧拾级而上,半山腰处有游目聘怀,了望广阔的“望江亭”一座,和幽静的小花园,还有金鱼池数个,荷花池一个,池内有精细雕刻的莲花一朵,莲花上立一释迦太子像。围绕着雕塑的九条龙,不断喷出泉水,淋洒在身上,名为“九龙浴太子”。此系根据《释迦谱》记载:释迦牟尼佛在印度兰毗尼园降生时,天空中九龙吐水,沐浴太子之意而塑设。池旁有五十年前自印度移来的菩提树一株,为全川罕有,至今枝繁叶茂,亭亭如盛,笼罩着整个莲花池。关于菩提树来历,据说二千五百年前释迦牟尼佛就是趺坐在菩提树下悟道成佛。尔后,开始在鹿野苑说法,建立佛教。 山顶有大花园,园中有“八功德水”池。系云岩法师扩建此庙时,根据《弥陀经》记载的八功德池,用磨石制成。八功德水者,即谓此水一澄净、二清冷、三甘美、四轻软、五润泽、六安和、七能除烦恼、八能长养善根(见《称赞净土经》及《俱舍论》卷十一)。上有假山、花草、水中荷花盛开,瞻视者深有微妙香洁之感。附近有玲珑别致的曲廊和凭栏览胜的“浩月亭”,最高处为燃灯古佛洞。香蕉林立,芳草丛生。踞高眺望,左可以视长江大桥,横卧于滚滚激流之上,形如“玉带缠龙”;右可以纵观朝天门港口,船只往来如梭,运载络绎不绝;俯视全寺的楼台亭阁,使人有飘渺云端之感。 大殿右厢临江依阁建有楼亭九个,上下两层,四角飞鳌翘立,玲珑般的仙桃点缀于绿瓦之上,两根红柱上的白色宝瓶,撑托亭盖,共计十八个楼亭,隔江遥望,甚为壮观。 邻近“八功德水”池,有一楼一底建筑,其上为藏经楼,原系云岩法师茅篷(即方丈住处)至今建筑形状未变。下层为西方三圣殿,供奉阿弥陀佛、观音和大势至菩萨。 韦驮殿两旁楼房为僧众宿舍,右侧直进角楼上两层分别建有观音殿、文殊殿,肃穆庄严。 4 内蒙古磴口慈云寺◎ 简介位于内蒙古磴口四坝乡海于沿境内金堂庙学校北侧,始建于清康熙二十年(1681年)。当年陕西大将军赵义率兵至磴口剿匪(赵是佛教信徒),请宁夏精于寺院建筑的僧人,用了近3年时间建成河套地区首座汉佛寺院,并命名为“慈云寺”。 大雄宝殿座落于正中,屋顶四角微上翘,浮雕悬空,层顶雕有“二龙戏珠”。前壁彩绘满墙,两侧有两个小陪殿,厢房在两侧纵列,各10余间。大雄宝殿内在其1.5米宽的净台上,5尊佛像皆彩绘金身,清静幽雅。 ◎ 历史1851~1862年间,“哥老会”在磴口骚扰百姓,焚烧寺院,慈云寺遭到焚毁。1901年又一次经历了劫难,留下一片残垣断壁,民国15年(1926年),信徒迫切希望重建寺庙,在当地大居士李怀祺的组织下,于1930年重建了寺庙。 解放后,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寺庙再次被毁,到1980年,落实党的宗教政策后,李光杰、周杰、李占兴等居士集资修建了几间土木结构的念经堂。1989年在李光杰、周杰等居士的组织下,又建起新的慈云寺。信徒推举李光杰为会长。慈云寺有固定活动日期:正月十五日为灯游会;四月初八为释迎牟尼佛圣诞日;七月十五日为佛的欢喜日;九月十九日为观音出家圣节;十一月十七日为阿弥陀佛圣诞节。 解放初期有和尚、居士80多人,现有居士19人,教徒400多人。主要分布在今磴口协成、四坝、公地等乡,也有杭后、五原、前旗的部分教徒。 5 浙江宁海市慈云寺位于宁海出西门6公里的黄坛镇西部大坑山北麓,原称齐云寺。初建于唐咸通三年(862),宋治平三年(1060)改今额。坑日战争时,该寺曾是宁波日报社前身——宁波民报的办报场所。1941年宁海中学为避日寇轰炸曾迁此上课。文革时期,曾在这里办“黄坛五七高中”。 寺院傍山而筑,梯级布局。进入寺门,七座香轮塔列队挺立路边,好似迎接香客和旅人的到来。寺内主要殿宇有天王、大雄、圆通三座,大雄宝殿两侧有对称的厢房,东厢十二间是砖木结构楼房,西厢九间是水泥结构新楼。东厢隔个天井,有十二间两层楼香客居室,过香客居室通道隔个小天井就是地藏殿。西厢隔个天井,有七间古式方柱格子门窗的木结构楼房,是旧城改造时,拆移鸡行街有名的程干青的古典建筑屋料建成的香客斋室。斋堂北面有五间伙房与之配套。圆通宝殿西边两弄二层楼水泥结构新楼,楼上是佛事场所,楼下是高档香客居室。总建筑面积为6000平方米。 6 黑龙江依兰慈云寺慈云寺位于依兰县城西北,北依松花江。占地面积15640平方米。始建于1925年,是奉系军阀依兰镇守使李杜为其妹在龙王庙基础上修建的。寺建筑坐北朝南,布局有主有次,层次分明。主体建筑由3层殿宇组成,即四王殿、三圣殿、龙王殿,自南向北整齐地排列在一条中轴线上。三殿均为单檐硬山式建筑,殿前有券棚相接,为圆脊扣青瓦。1990年又修建了钟鼓楼和比丘尼塔等,使布局更加严谨和完善。 据记载、民国十七年(一九二八年),依兰镇镇守史李杜将军建立此寺,供其姐夫清莲法师修行,属曹洞宗。一九八八年宝谛法师重修。现有山门、钟楼、鼓楼、天王殿、大雄宝殿、藏经室、客堂、齐堂、僧寮、佛学院等。天王殿和大雄宝殿是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有一株三百佘年的大榆树,古木又参天。又有塔林二座,供奉舍利一粒,珍藏《大正藏》一部。 现任住持寂宏法师,三十佘岁,黑龙江省海伦县人,一九八八年出家,师从宝谛法师,毕业于依兰佛学院,兼任黑龙江省佛教协会常务理事,哈尔滨市佛教协会理事。 7 河南巩义市慈云寺◎ 慈云寺历史河南巩义慈云寺 青龙山慈云寺位于巩义市大峪沟镇民权村,距巩义市区20余公里。这里四山旁围、一水中流、峰恋联亘、林木掩映、环境十分幽静,是休闲度假的理想境地。 慈云寺始建于汉代,是巩义第一丛林。据寺内碑载:“东汉明帝水平七年(公元64年),有僧摩腾,竺法兰始建白马寺于洛阳城西,既而云游其山,因其山月之秀,遂开慈云禅寺”。所以称慈云,是说佛之慈心广大如云,荫庇整个世界。 慈云寺历经沧桑,或兴或废,一直延续至今,它经受了两千多年的风风雨雨,成了令人遐思的古寺。唐贞观元年至三年(公元627—629年),唐僧唐三藏玄奘奉敕重修此寺。 宋代香火仍然很盛。到了元代, 由于战乱和灾荒,曾—度荒废。从明正统九年(公元1444年)开始,直到清同治五年(公元1866年),历代都有修葺。极盛时期殿堂栉比,金碧辉煌,僧五六百人,香客如云,纷至沓来。本其形胜之雄,兼之制度之美,即元公之庐山,达摩之少林,无喻此地。 古老的慈云寺,经历了两千多年的岁月沧桑,清末以后逐渐走下坡路。慈云寺现存的碑刻,无论就其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都可以当作珍贵的旅游资源;加以保护。有一通明碑上刻有“青龙山慈云寺五十三峰呈现境图”,四周群峰,万壑争流,摩腾、竺法兰遥立青龙峰颠。飘飘欲仙,慈云寺平面图线刻在碑的中间,给我们留下了珍贵的历史资料。 ◎ 中国第一古刹--慈云寺慈云寺位于巩义市大峪沟镇民权村南部的青龙山中,是一处文化底蕴丰富而风光又十分幽美的地方。多年来,由于山深路险,交通极为不便,致使它深藏不露,成为大自然的“隐私”而一直少为人知。最近几年,民权村依靠党的政策,利用资源优势,发展企业,发展多种经营,民众生活、集体积累有了很大提高,道路得以修复,文化受到重视,使慈云寺风景区这一宝贵自然人文景观得以重新展示社会,为巩义市文物旅游增加了新的景点,为历史文化增加了新的内容。为了揭开她的面纱,民权村委和巩义市文物管理所曾作了大量资料收集和整理工作。已引起有关部门、专家、学者和群众的重视。 ◎ 探索慈云寺的意义近代著名学者梁启超先生通观中国历史,说过这样的话:“中国智能线和外国智能线相接触,晋唐间的佛学为第一次,明末的历算学便是第二次。”佛教进入中国以后,经过潜移默化、融通汇合。已经成为中国式的宗教,且门派众多,各具特色,对华厦传统文化艺术以至政治、哲学、伦理、建筑、雕塑、文学、音乐、绘画等都产生过很大影响,它留下的建筑、雕塑、文学、绘画等是中华民族艺术宝库中的重要一部分。据国务院最近公布。我国各种宗教一亿信徒中,佛教占据比例相当大。仅职业从教僧尼就有二十万人之多。居于首位。目前,佛教在增进国家友好往来。促进中外文化交流以及旅游事业等方面仍发挥著作用。因面;探讨佛教发展史无疑是中国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项有益国家有益社会的项目之一。慈云寺是中国最早的寺院之一。源远流长,资料丰富;因而探索它的历史。就有着更深层的意义。 ◎ 慈云寺中州第一寺这要从中国佛教发展史谈起,自公元前五世纪东亚产生孔子、老子、释迦牟尼三位大思想家之后,儒、道、佛教就逐渐产生,在政权的作用下,儒、佛率先步出国境,而道教也相继发展,并互相影响。据资料记载,佛教已于公元前一世纪(西汉末年)传入中国,只不过是民间形式罢了。正式由官方接持,大约以汉明帝时为最早。最旱受到皇帝礼遇的就是白马寺与慈云寺的奠基者摩腾与竺法兰。 古中印度僧人摩腾、竺法兰最初在洛阳(今偃师境内汉魏洛阳城翻译《四十二章经》,这已无庸置疑,但“白马寺是中国最早的寺院”就有待商榷了。 首先从年代上讲,二高僧来到洛阳,住的是国家接待外国宾客的官邸鸿胪寺,并非伽蓝,更非白马寺。因为当时中国尚没有寺院。“寺”还是官府机构的名字。为使僧人专心翻译经卷,宫府后来为二僧修了“精舍”,一望而知,“精舍”之意也与“伽蓝”相去甚远。“白马寺”是为了纪念二僧在此处译经,后来才由“封建国家创立的第一座官方寺院”(《洛阳志》第十五卷七页)。据东魏(534-550年)杨炫之《洛阳伽蓝记》卷一载:“初创的寺位于雍门外,或因其建筑式样和梵文音译而称“塔寺”,或因其教而称“佛寺”,并无白马寺之名称。据考证,大约在西晋时。才有白马寺之名”(参看《洛阳志》十五卷第二节:寺院创立)。而位于汉代洛阳(今偃师境内)东不远处的慈云寺,则是“汉、唐、宋、元敕建重修”“古刹慈云寺号释源……法竺兰、摩腾、三藏宣。后显大唐并宋帝,重修至正、至元年,大明建立如来殿。”(见景泰元年三月,慈云寺住持僧觉顺撰《重修青龙山慈云寺》碑)。其它古碑也多有记载,如“汉明帝永平七年有僧摩腾、竺法兰……云游此山,因其山川之秀。遂开慈云禅寺,故其山满月之形,水曲银河之派……有祖师(指二僧)降蛛之处,二老(指摩、竺)谈经之所……至于唐三藏法师,奉敕重修庄严宝地,自兹以往,或兴或废修置不一……少林同祖,白马同乡”(见天顺四年。赐进士第中顺大夫河南知府,汉中虞廷玺撰,朝议大夫、广东左参议、洛阳杨铭书之《重修青龙山慈云禅寺碑》铭。)青龙山间有古刹名曰慈云大寺“(见大明正德三年《重修青龙山慈云禅寺记》),可见慈云寺建寺开始即以“慈云”为名,比“白马”寺之名字早二百余年。另外,“白马寺”也并非仅指洛阳白马寺,据慧皎《高僧传.摄摩腾传》载,“外国国王尝毁破诸寺,唯招提寺未及毁坏,夜有一白马绕塔悲鸣,即以启王,王即停坏诸寺,因改招提以为“白马”,故诸寺立名多取则焉”,难怪在慈云寺的古代碑文中,就有“白马西来故号慈云之德”,或甘脆称“古刹慈云寺乃释源白马寺,兹寺古道场自汉、唐、宋、元敕建重修。”也许慈云寺就是白马寺的前身。 ◎ 慈云寺的发展史唐宋以前的慈云寺发展史,文字资料不多,只能根据当时佛教发展的总趋势及慈云寺周围的重大历史事件,结合碑文资料,简作阐述。 东汉时期(碑文载汉明帝永平七年),摩腾、竺法兰草修慈云寺。幽静环境中,二僧结跏跌座。静修悟禅,相互谈经说法,商讨译经中存在的问题和宣扬佛法的办法。并招收信徒宣扬佛教宗义;还斩除了寺院附近结网伤人的大妖蛛。 东汉末年。慈云寺以西的洛阳成为战乱中心,巩县是洛阳的门户,慈云寺附近的虎牢关、旋门关、小关、巩密关、辕辕关等战事频繁,董卓毁灭洛阳后自巳也披刺,埋在慈云寺附近(今董陵村)。数百里内荒无人烟,慈云寺毁灭殆尽。 魏晋时期,建安二十五年曹丕在洛阳称帝后。重新营造宫殿,魏明帝时,崇信佛教,在洛阳及县周围修建伽蓝浮屠。西晋初期又在巩洛一带修建寺庙,慈云寺烟火又盛。但好景不常;“八王之乱”不仅祸及洛阳,慈云寺近处的关隘、小道,也争战频纷。 北魏孝文帝、宣武帝、孝明帝及其母胡后皆崇佛,在洛阳龙门、巩县大力山下凿窟、造像、修复寺院,洛阳内外有佛寺一千三百六十七处,慈云寺日趋兴隆。少林寺也于此时建立起来。因二寺邻近,慈云寺又系祖庭,僧众来往频繁,续焰排字,相互支持,因而至今慈云寺的古碑上仍记有“祖风是务,佛日增光,少林共祖,白马同乡”的铭语。北魏末年的“永熙之乱”,洛阳毁灭几尽,史书记载;洛阳内外的宫寺民居,“存者什二三”,慈云寺位居深山,当时名士又多藏山区,可能侥幸存下来。 隋文帝杨坚与佛教有着不解之缘,他出生于尼姑庵,在庵中生活了十三年,在尼姑智仙抚育下。对佛教产生了非同一般的感情。统一天下后,诏告臣民“任听出家”,并令各地按人口出钱建寺造像。家住巩、偃交界处的官宦子弟陈袆(后来的唐三藏,法名玄奘)就随其兄出家在巩县净土寺(今石窟寺)。在隋炀帝迁都洛阳后举办的大型佛事活动--无遮大会上,经过挑选,“度男女一百二十人为僧尼”,唐三藏被选中后仍在净土寺随师诵经,学业大进。一直到他十九岁,瓦岗军起义攻陷慈云寺附近的洛口仑,才与仲兄陈长捷奔洛阳,又到长安。此时的唐玄奘,对慈云寺已很了解,并十分敬慕,为他后来重修慈云寺奠定了基础。 唐、宋时期是慈云寺最兴盛时期。由于唐太宗、唐高宗、武则天等都重视佛教,尤其唐太宗贞观十九年(645)唐玄奘自印度取经回来后,把佛教推向了高潮,唐太宗,唐高宗都为其写了《圣教序》。唐三藏成了皇帝的座上客。唐三藏在洛阳期间,曾奉旨重修慈云寺。并亲自到慈云寺“开演大法,广度迷津”慈云寺名声大振。一直到唐武宗“会昌灭佛”,香火才渐次冷落下来。 赵匡胤陈桥兵变建立大宋后,即在巩县选建皇陵。“昔宋祖因山而陵,远取诸象,故葬于青龙山之阳”宋代佛、道并重,曾在宋陵内外建了许多寺院,如罗汉寺、定香寺、宁神寺、十方院、会圣宫等,请僧人颂经念佛,以超度和庇佑其先人,青龙山是其陵墓的重要龙脉,因而皇帝下令对慈云寺重新修装,使其成为受国家保护的重要寺院。这与碑文中宋代“敕建”相符。金兵入侵,对宋陵大肆盗掘,陵区寺院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 元兵入主中原,元世祖忽必烈崇奉喇嘛教(中国佛教的一支),禅宗中的临济,曹洞二宗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汉族大量逃逸,有的躲入寺院,“后显大唐并宋帝,重修至正、至元年”、“至正年间宗主广慧清辩大师续后重兴”,可见慈云寺在元代的近百年中,元世祖忽必烈和元顺帝曾两次敕修,仍然灯灯相续,焚呗不断。并于至正、至元(1355--1340)作了重修,至今存有两方元代塔铭和部分石刻。元代对出家僧尼采取本寺住持及耆老等保举、即给披度的政策在慈云寺保留了很长时间,现存碑文中屡有记载。 明朝是慈云寺的鼎盛时期。朱元璋十七岁出家于觉寺,建国开始就举办法会扶持佛教,以安定人心。朱元璋以后的明代诸帝大都对佛教采取扶持利用的态度。据慈云寺碑文载,大明正统九年(1455)二月,英宗朱祁钰皇帝曾下令天下重修梵刹。在施主李普信与云水五德禅师等率领下当年就对慈云寺进行了重修,于“正统(l448)十一年成造”。第一次重修为后来的大修奠定了基础。第二次由长沙太守之子、国家最高佛院北京大能仁寺国师弘善妙智的高徒觉顺(号南宗)从北京寻访祖庭于此,经过筹措,进行了一次大修,在朝廷和河南府的支持下。此次大修所筹资金甚巨。几乎牵涉到河南府各州、县、卫,巩县的各个村落,全国的十个省府。从明代宗景泰六年秋(1455)至明英宗天顺二年夏(1458)。历时三年多。奠定了慈云寺的基础和规模。 第三次由主持僧德安于明孝宗弘治庚(壬)子(1492)至明武宗正德二年(1507)进行重修,又增建了伽蓝殿、祖师殿、两角门、钟楼、方丈、厨库、客舍、僧房和寺周围墙。 第四次重修由寺中主持道科、道增、道悟、道重等四人与归乡耆老杜德仁、赵景春、杨景等负责。全面重修的基础上,又增建了金刚殿、闰罗殿、官亭、斋厨。此次修建时间在明世宗嘉靖四十二年(1563)之前。 第五次修建也在嘉靖中兴时期,由主持道科发动全寺僧众十方募化,在寺后峰峦上始建地藏十王殿,“栋宇隆起,神像焕赫,凡登游瞻拜者,莫不以为此寺之奇观也。” 第六次重修于明神宗万历六年四月(1578)至万历九年(1581)十月,因寺内经常出事,以为风水有碍,将地藏十王殿拆除改建在天王殿东之隙地上。 第七次由僧人永随率领,于万历三十九年(1611)重修千佛大殿。 第八次由施主郝小泉及侄郝石重出资,于万历四十七年(1611)重修斋堂五间。 第九次由僧人远逢、永修、福田于崇祯四年(1631)对水陆殿之三十六轴神像作了彩绘。 第十次由主持僧远逢于崇祯十年(1637年)创建白衣阁。东西房、格扇门、木梯,修建台阶三十六级,石栏杆廿八根,月台。 慈云寺自正统九年(1444)至崇祯十年(1637)的192年中,经过大小无数次的创建、增建、重修,已达到“远公之庐山。达摩之少林,未逾此也。” 崇祯六年。(1633)年,李自成及当地起义军万余人“潜避”慈云寺及其属区内,“营踏遍野,飞鸟难入其中。树木僧房烧毁一空,甚至人马作秽。粪有尺余,其残破景象大不堪观矣!” 清代是佛道衰落期,但在官、僧、俗的努力下,顺治至乾隆时,又进行了十多次修补。其中以乾隆四十八(1783)年动工时间延续达十多年,工程较大。光绪三十一年(1905)在黑石关建高级小学,附设建成师范科,提慈云寺资产(香火地七顷)作为经费(此校后改为蚕桑中学、县立中学等)。但寺院尚有一定资产。佛寺香火一直延续到清末。其中最有意思的是第一次修补与最后一块塔铭。第一次是大清立国后的第一个年头,(顺治三年1646年),按院承差李胤兰招募慈云寺僧人时,正殿前面忽然倾倒,后由僧众捐钱若干买草数十担对大殿进行了补茸,“不数日而成焉。”就在纪念这一次《草修正殿记》中,却对慈去寺自东汉至明末的发展作了一次全面总结。最后一块宣统元年(l909)的“上自下彦和尚塔铭”,通过一个归俗和尚牛护兰之笔,将慈云寺画上了最后一个句号。铭文所记“光绪丙午(1906),朝廷变法。寺产归学堂十分之七,并迫身归俗。遗师独苦,口异常在,光绪戊申(1980)乃圆寂焉。身廑为殓殡并泐绪石,以志半僧师徒之情,云是为序。”其情至深,其意极明,不仅是慈云寺夕照中的最后一笔,恐怕也是整个中国佛教的最终总结。 传说牛护兰之后,慈云寺还有一个叫了太的僧人,民国初年去十方院存身。从此,慈云寺渐趋荒芜。民国十七年(1939)提倡破除迷信,寺中许多佛像被捣毁;民国二十年(1931)以后,原由归黑石关蚕桑学校的慈云寺庙产权交归新心中学。民国二十三年(1934)。国民党巩县县政府下令拆寺建学,寺院殿堂的砖瓦木料被拆运至北山口建新心中学用,尤为可惜的是,寺中一棵与慈云寺同年的、大有十圈、遮荫数亩的大白果树,也被伐掉,运往北官庄学校,建了一座三层高每层八间的教学楼。使这棵华北之最从此泯灭。 8 江苏淮安市慈云寺◎ 简介慈云寺﹐原名慈云庵,始建于明万历四十三年(公元1615年)。清顺治十五年(1656)﹐清世祖福临召当时的武康名僧玉琳进京﹐对之“慰劳优渥”﹐送居万善殿﹐不时前往“临访道要”﹐“恨相见之晚﹐特赐号大觉禅师。”后又晋封“大觉普济能仁国师”﹐名闻一时。康熙十四年(1675)﹐已近垂暮之年的玉琳国师只身云游﹐挂单于淮安府(今淮阴)慈云寺﹐八月十日说偈跌坐而逝﹐为佛法作了最后一次布施﹐以自己的肉身来兴隆此一方道场。玉琳国师的肉身尚存﹐文革中被好心人掩埋﹐一时没下落﹐现正在寻找﹐相信会有重现的一天。他是历史上作为国师身份的僧人成就肉身的唯一。雍正十三年(1735)﹐清世宗以清江浦慈云庵为大觉圆寂之所﹐诏拨淮关银照大丛林式兴建﹐置香火地﹐命内务大臣﹑淮关监督年希尧督建此寺﹐钦赐《慈云禅寺》匾额﹐改庵为寺﹐至乾隆四年(1739)大功告成。建有钟﹑鼓二楼﹐东﹑西牌楼,上书为朕亲临﹐文官下轿﹐武官下马。殿院前后五进﹐依此为山门殿﹑金刚殿﹑大雄宝殿﹑藏经殿﹑国师殿。大山门上悬挂着雍正皇帝钦赐匾额﹐殿内佛像庄严﹐殿宇华丽壮观﹐寺内花木葱郁。其后﹐又屡蒙皇帝赐紫衣袈裟﹑赐藏经﹑伞盖经﹑玉如意﹑藤杖面等﹐遂名跻江淮﹐成为大丛林。乾隆帝曾二度于南巡时到寺内瞻礼﹐钦赐匾额《慧照常圆》﹐ 并留下诗文《慈云寺瞻礼》﹑《慈云寺瞻礼迭庚子诗韵》…… ◎ 历史咸丰十年,慈云寺部分殿堂毁于兵燹。同治元年(1862),寺住持僧静修矢志兴复,集资重建,经营二十余年,复厥旧观。计占地1.6万平方米左右。是时宫殿盘郁,琼楼玉宇,飞檐流丹,佛塔高耸,精湛工艺,巧夺天工。 民国七年(1918),慈云寺大雄宝殿毁于火。寺庙从此日渐颓败。六十年代,被市五金公司挪用为库房。院内仅存天王殿、藏经殿、国师殿及部分罗汉堂。 1986年,江苏省人民政府批复同意慈云寺修复开放,列为省重点寺庙之一。89年天王殿收回,93年6月藏经殿、国师殿、罗汉堂重归佛门,11月五金仓库从寺内全部搬出。收回的殿堂由于年久失修,已破败不堪。柱歪梁斜,屋面下沉,墙角摊塌,屋顶通风透亮。为此,本寺方丈德林大和尚委托市佛教协会会长、慈云寺监院觉顺法师为主办人,想方设法重修慈云寺。觉顺法师刚来时,慈云寺连一张桌椅板凳都没有,山门外买三辣汤的老婆婆同情老法师,给了他一张三条腿的桌子让他挨着墙用斋。他带领常住僧众多方化缘、筹集资金,开始了艰难的重建工作。为了节约资金,保证质量,觉顺法师不顾自己年事已高,事必躬亲,经常工作到深夜,即使病倒在床也不停工作。经觉顺法师和常住僧众及护法居士们多年来的努力,目前屋面已重修,摊塌的墙面砖已全部更新粉刷,并换上了雕花门窗。还在市政府的支持协助下,解决了山门殿原址上五户居民和慈云街农贸市场搬迁等问题,使山门得以重建。 目前,新建的山门殿上,镶嵌着全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老居士亲笔题写的“慈云禅寺”金字匾额。天王殿、藏经殿(暂代大雄宝殿)、国师殿已修葺一新,还将原库房改建成三圣殿、地藏殿、观音殿及禅房、斋堂、僧人宿舍等,重建的慈云寺于94年12月15日正式对外开放。觉顺法师与寺中诸法师、居士们为了更好的宏扬正信佛法、庄严国土,利乐有情,已收回慈云一条街,计20多亩,正筹划修建,以恢复慈云寺金碧辉煌的原貌。 9 北京朝阳区慈云寺◎ 简介北京慈云寺位于朝阳区西部,东起东四环路,西至红庙;北起朝阳路,南至原北京第一热电厂。 据《宸垣识略》记载:“慈云寺在朝阳门外八里庄,乾隆三十三年敕建,有御书石匾。” 慈云寺,占地二十亩,有房殿九十三间,供奉毗卢佛、旃坛佛、观世音、关帝、达摩、娘娘等。 慈云寺兴盛于清朝中晚期,衰落于清末。解放初期尚有遗址,五十年代建住宅区。1965年起称慈云里,1981年至今沿用慈云寺旧名,慈云寺遗址现为小区楼群。 此地旧有慈云寺,其地旧称慈云寺。五十年代开始建平房住宅区,后又盖楼。1965年称慈云里,1981年称今名。 但,据民国时调查,一说建于明万历年间,一说建于清康熙四十三年(1704),均属私建。或者乾隆时重修改为敕建?慈云寺颇大,1949年辟为军队驻地。 朝阳路北侧是慈云寺北里。 ◎ 交通配套轨道交通:四惠站(八通线、1号线)、大望路站(14号线、1号线) 公交:499路、468路、494、运通111路、57路 ◎ 相关配套信息幼儿园:聪明兔幼儿园、汇佳幼儿园 中小学:北京十里堡中学、36班中小学 大学:中国传媒大学 综合商场:华贸新光天地、万达购物广场 医院:中国民航北京医院、八里庄医院、朝阳第二医院 邮局:慈云寺邮政支局、甘露园邮电所 银行:工商银行、农业银行 其他:麻辣诱惑、麦当劳、肯德基 ◎ 就近楼群慈云寺小区 唐山大厦 东区国际 东风时代 远洋国际中心 远洋天地 力源里 惠通时代广场 凯德锦绣 中国纺织科学研究院 八里庄西里 凯泰大厦 长信大厦 嘉泰国际 圣英商务中心 东恒时代 盛德亚写字楼 住邦2000 延静里中街小区 金地名京 ◎ 地理位置<iframe frameborder="0"></iframe> 10 江苏吴江市慈云寺慈云寺坐落在吴江市震泽镇宝塔街上,是一座建于宋咸淳年间(公元1265-1274年)的江南名刹,距 今已有700多年历史。明正统中(1436-1449年)重建,旧名广济寺。自明万历至清康熙、乾隆、道光历朝多次增建殿宇堂轩,成为吴江市内规模较大的佛教寺院,历代高僧辈出,明有道泽、慈林,清有净眼、超伟法师及断手誓修天王殿的化主天衣僧。古刹名寺历来文人游踪不绝,留下诗篇甚多。 寺中的慈云寺塔相传始建于三国赤乌年间,至今已有1700多年,历代都有重修。这是一座六面五层的砖身木檐楼阁式的塔,塔高38.44米,仍翼角轻举,玲珑挺秀。塔的外观为翼角飞翘,玲珑挺秀,由回廊、塔壁、塔心组成。塔内置有楼梯,可供登临眺望观赏风光。1982年被列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每于春秋佳日,夕阳红照之际达其第五级,北望太湖波光,南瞰荻塘水韵,令人心旷神怡。谓之“慈云夕照”,为震泽八景之最。 11 四川金堂县慈云寺◎ 地理概况慈云寺位于四川成都市金堂县云顶山顶。始建于齐、梁间,原名清修寺。历代增修改建,隋为天宫殿,唐改云顶寺,宋赐名祥符禅院,元赐名护国朝天寺,明改慈云禅院,明末清初毁于兵燹。 清康熙七年(1668)由僧竺意重修。乾隆年间(1736~1795)又经祥芳增修。嘉庆年间(1796~1820)改建山门,光绪十二年(1886)新建罗汉堂,规模达到十殿、四楼、三堂、二园一坊及四房。中轴线上依次有天宫殿(即山门)、哼哈殿、七佛坊、天王殿、观音殿、大雄宝殿、圣宫殿、藏经楼、祖师殿;左轴线上依次有并列的送子殿和关圣殿以及鼓楼、罗汉堂、西花园、祖堂;右轴线上依次有文殊楼、钟楼、五观堂、东花园。另外还有后房、马房、书房、涅盘房,建筑面积1万平方米以上。传说僧众最多时千余人,香火鼎盛,是川西驰名的古刹丛林之一。民间即有“上朝云顶,下朝宝顶”之说。“文化大革命”中,佛像均被打坏,部分殿宇被拆除,庙址改作别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政府出资迁移了占用单位,恢复佛事活动,目前有建筑面积5494平方米,为县内最大的古建筑群。 ◎ 寺庙结构中轴线上,天宫殿为石木结构。门首有“古天宫寺”刻石,两旁牡丹、菊花宝瓶浮雕以及“龙、虎”两大字基本完好。殿为悬山式顶。面宽3间13.1米,前后檐柱均有石刻楹联。 观音殿为石木结构单檐硬山式顶,柱础分别镌刻多种纹饰。全殿面宽5间24.3米,垂带踏道14级,后檐柱有滚龙抱柱石刻,前后檐柱、前金柱均有刻制楹联。 大雄宝殿为悬山式顶石木结构。脊上有佛阁顶及蹲兽。明间梁架上有彩绘。檐柱上有彩绘深雕滚龙抱柱。金柱上彩绘涂金飞龙,柱础均有纹饰。前檐柱与金柱间均有卷棚式轩顶。后檐柱有石刻楹联。次间梁架上亦有彩绘。檐柱有石刻楹联,檐柱额枋、雀替及左右墙顶部透雕并有彩绘,撩檐枋上有回纹彩绘。金柱额枋上透雕并彩绘有人物故事,两边雕有“双龙戏珠”图,明间有伞状藻井,后金柱大小额枋间彩绘3个法轮,次间左壁留有彩绘人物等壁画47幅。其他各壁散存18幅。全殿面宽5间23米,通高11.7米,素面台基2.1米,阶梯式踏道13级。为全寺最为宏伟之建筑。 左轴线上最前面是据传为张僧繇绘画洗墨的“莹碧池”,池后即送子殿及关圣殿,均为石木结构硬山式顶,前檐柱有深雕彩绘滚龙抱柱。柱础镌刻纹饰。次间柱、壁上有彩绘浮雕。全殿面宽3间13米,通高6.1米。 鼓楼,为歇山式顶石木结构,面宽4间15.9米,通高8米,与右轴线复建钟楼左右对称。 西花园为前后左右各5间之木结构封闭式建筑。前面面宽22.35米,通高6.9米,左右厢房面宽23.1米,通高7.1米,后面正房面宽21.25米,通高6.9米,前后左右各房四角均用偏房连成整体。院内则为花园及假山水池。 祖堂为悬山式顶双排石木结构建筑,前排面宽7间,后排面宽5间,均长22.3米,为该寺供奉历代祖师之所,后排檐柱上均有刻石楹联。 罗汉堂为一“田”字形封闭式石木结构建筑。四周回廊面宽均为8间34米,中间“十”字形部分,四面面宽均为5间19.85米,通高6.1米。正中还有一伞形藻井。此堂原有五百罗汉。1988年开始由寺僧集资塑像复原。 右轴线上钟楼之后为五观堂,1986年新建。左右两排是对称砖木结构,半圆式门窗。面宽5间20米,为寺僧炊事及食堂用房。 东花园亦为前后左右各5间封闭式石木结构建筑。前面5间为客堂,面宽5间20.8米,通高8.3米。左右厢房为僧寮,面宽18.7米,通高8.3米。后面正殿为悬山式顶,方格花窗,面宽3间加配殿2间共21.6米,通高10米,院中栽植名贵牡丹、丹桂及其他花卉,客堂遍悬对联。 慈云寺于1981年被列为成都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寺外有万年寺、居禅庵、圆觉庵、东映寺、千年寺、常乐庵六座脚庙,分布全山各处。1988年被列为金堂县文物保护单位。 12 四川洪雅县慈云寺慈云寺地处四川省眉山市洪雅县城北九莲山主峰,始建于唐末,鼎盛于五代时期,元代也一度重修。宋天圣八年(1030年)奉皇帝赐名为“慈 云寺上院”。慈云寺至五代由后蜀高僧戒定禅师主持,历代高僧倍出。明宏治刑部郎中范渊,明正德巡按雄相以及清代四川学政使何绍基等历代达观名士曾到寺悟性参禅游览提咏,具有很深的文化底蕴。 为纪念出生于洪雅中保,唐代大德高僧悟达国师——五百罗汉的第一百十七位悟达尊者,2006年秋,洪雅县佛协会长、政协委员释圣明,在政协会上提交了在慈云寺建立“悟达堂”和“悟达国师纪念馆”的提案,得到立案。当年10月慈云寺迎奉悟达国师画像,设置了“悟达堂”。2007年10月举行隆重迎奉悟达国师铜像盛典,引起国际关注,日本佛教界和静慈圆、吉原浩人、福田亮成等高僧耆宿及旅日学者王益鸣等纷纷函电致贺,并表示在适当时候来洪雅朝圣。2008年3月底,静慈圆先生率领日本佛教四川考察团,到洪雅云峰慈云寺为悟达国师圣像开光。 2009年春节,日本早稻田大学文学院院长、宗教研究所所长吉原浩人先生莅临慈云寺,朝拜悟达国师,提高了云峰慈云寺的知名度。 慈云寺住持释圣明发下宏愿,在社会各界支持下,除尽快建成山门、碑林、“悟达堂”和“悟达国师纪念馆”外,将在有生之年竭尽全力,让慈云寺重现昔日月珠寺宏伟丰采,成为洪雅城郊吸引中外游客的宗教文化旅游胜地,建成国内外文化交流的佛教道场。 慈云寺拥有100多个床位的客房,可供数百人就餐的斋堂,和接待百人的素餐馆,欢迎八方香客,四海信众。 13 广东揭阳慈云寺广东揭阳市东山区黄岐山凤内嘴口慈云禅寺,原名观音堂,明万历年间(1573—1620)由知县潘应龙创建,原址在榕城东门南河之滨,1997年在今址重建,至2001年完成了首期工程,依山而筑,规模壮观,气势雄伟,令人赞叹。寺名由原中国佛协副会长、诗书家释茗山(1913—2001)所书,古刹添辉。 原址之寺,是三进的中式寺院,有三厅八房二走廊,建筑面积600平方米,空地200平方米。清康熙三十三年(1619)知县蔡端修建。乾隆十五年(1750)知县顾彝重修,二十年(1755)僧达云建造堂外石桥。 1959年揭阳侨中扩建,寺被改建为学生宿舍,住持释纯就移居揭阳市内双峰寺。1983年12月,县政府同意归还寺地产权给佛教。1996年10月起由善信捐资修建,并筑飘水亭3座。劈山炸石,三通一平,构筑殿宇,垒砌堤栏,塑造佛像,雕刻石木,美化环境,至2001年首期工程告竣。重建成功之慈云寺,精工构筑,规模、气势十分宏伟,背靠青山,面朝平原,令人瞩目。 慈云寺坐北向南,依山而立,建筑面积已逾千平万米,分为山门、大雄宝殿、藏经楼(位于大殿楼顶)、观音殿、消灾殿、僧舍楼(三层)、普同塔院,竖立4米多高的释迦牟尼佛与1米多高的观音站像各1尊。 2001年慈云寺举行大雄宝殿、藏经楼落成开光仪式。 14 贵州青岩慈云寺青岩慈云寺 (贵州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年 代:清 公布时间:1999年11月20日 贵州青岩慈云寺,位于贵阳市花溪区青岩镇背街西侧。始建于清康熙年间。道光十二年(1832年)扩建。以一进院、二进院组成一大建筑群,占地4200平方米,建筑面积898平方米。一进院坐西向东,二进院坐南向北。除戏楼、大雄宝殿为穿斗式硬山顶砖木结构建筑外,其他均为穿斗式悬山顶木结构。寺内木雕石雕工艺精湛,属青岩古镇古建中精品。 15 青岛慈云寺青岛慈云寺位于宋朝北方唯一的一个沿海开放口岸古板桥镇,即今日的胶州,慈云寺原址在今胶州老城区寺门首街,建于唐末天顺元年(890年),是古胶州名刹,系古胶州佛寺中最雄伟庄严的庙宇之一。宋元丰八年,高丽王朝文宗(王徽)第四子僧统义天大师(大觉圆师1055~1101)与其门徒寿介等人随宋商林宁船入宋至密州板桥镇(今青岛胶州),曾在慈云寺苦求佛法。 慈云晓钟为古胶州八景之一。 有诗赞云: 朱幡宝盖火煜煜,金碧楼台耀晴旭。大风吹出五更钟,散吏高眠犹未足。 玉露华飞霜气清,蒲牢吼海蛟龙惊。老僧入定俏无语,桫椤影转残月明。 胶州慈云寺重建工程于2008年开始,新址位于胶州少海风景区,现已初具规模。 16 武汉市江夏区纸坊慈云寺据悉,江夏区纸坊八分山慈云寺始建于唐贞观年间,是当时的荆楚名刹。该寺庙在解放前毁于战乱,重建后又于文革期间被毁。后虽又重建,但由于建设规模较小,建筑工程质量差,现有部分殿房因年久失修,已成危房。 恢复重建 2011年11月1日,昔日名刹慈云寺恢复重建暨祖师殿奠基仪式,在江夏区纸坊八分山举行。这一轮恢复重建工作拟用3年时间,规划占地面积225亩(恢复到唐朝时期规模),计划总投资1.6亿元人民币。 17 江苏省新沂市窑湾古镇慈云寺慈云寺 位于窑湾古镇大西门外,老沂河西岸,建于明朝万历年间。前善门三间,大门向南有天神像站立着。中院大雄宝殿,正大殿三尊佛像,中间为如来佛,左为准堤佛,右为接引佛。西偏殿神像敬的是华佗,东偏神敬的是达摩佛,建筑中的每一部分精美绝伦,神像面相丰润,细眉长目,高鼻,薄唇,额头较宽,大耳下垂,表情庄重而不失柔和。 佛像身材比较匀称协调,衣着轻薄贴身,线条流动柔和,衣褶转折自若。 其最大的特征是:宝冠叶片呈镂空状,正中叶片呈弯月形;台座为束腰仰俯莲座,莲瓣宽肥;衣服边缘刻细碎的花纹;腿部装饰略呈椭圆形群褶;金水成色足,黄中泛红,栩栩如生,堪称佛造像中的精品。此庙清末时有两名女道姑主持,分别是巩道人和吴道人。1927年改为学校,神像拆除抛入河中,后学校停办。因年久失修,再加八年外辱,寺院破落殆尽,十分的可惜,有待后人生建! 18 扶余蔡家沟慈云寺◎ 扶余蔡家沟慈云寺◎ 慈云寺的建立与规模释圆明老和尚于民国十四年开工建庙,民国十六年完工。 共修建配有东西廊房的三层殿(每殿三间),前殿横匾是“佛慈广大”;中殿是“大雄宝殿”;后殿无匾。三层殿前都有台阶。殿顶是高楞大背的两侧伸出环眼阔口的龙头;坡苫长,前出廊檐后出梢;长坡弯弯,卷翘檐,瓦缝参差,垄绞齐正。廊檐里面是两棵红艳艳明柱,和明柱对齐的从东到西悬空排列着二龙戏珠、飞禽展翅、走兽跳跃。雕刻艺术,如同活的一般。 庙殿门窗都是长条式的,上下都画着美丽名山胜景。山门(也称三门)是:中间门大,两侧门小,称为解脱门、无相门、无愿门。故曰:山门清静。门前大路上不断有来往人和参观客,还有坐在门洞乘凉的。 慈云寺还设立了挂钟板子和子孙常住院,留单接众,远近皆知。 巍巍的庙宇,配有杨柳绿化,远望深邃古朴,近闻幽雅笛声,堪称静神养思之所在。 ◎ 所供佛像前殿佛像六尊:正身弥勒佛,东面日光菩萨,东北角地藏主菩萨,西北角加兰菩萨,跟弥勒佛相对脸朝北的是护法韦驮菩萨。 腰殿就是主殿,高像三尊,一二尊者,左迦叶尊者,右阿难尊者:中间释迪牟尼,东北角是消灾延寿药师佛;对释迎牟尼的是千手千眼观士音菩萨。 后殿五尊:主像西方二圣三尊,中间阿弥陀佛,左边南无观士音菩萨,右边大势至菩萨,东边文殊菩萨,西边普贤菩萨。 西廊房供西方三圣。 这三层殿内每尊佛前有桌案、香炉、蜡台、大罄、佛衣、幔帐、桌围、拜墩等及法器铜罄、大小鼓、大小木鱼、挡子、铜手铃,手炉,门两侧有幢幡。 殿门前台阶上东侧有一个高80公分、直径30公分的铁报钟及长40公分、宽30公分的板;两侧有火典(牌),是长方形铁铸的;后殿还有个长一米60公分的木梆。这些是表示子孙常住院,留单接众。 ◎ 平日佛事每天佛事:早饭前念南无严会上佛菩萨,斋后念观音经;中午过后念供,饭后念佛;晚上单日念弥陀佛带蒙山,双日念普佛带蒙山。 每逢初一、十五上供烧香,午间交供(念经)。 每周一要“打念佛期”。 正月初一,是弥勒佛生日,作佛事。 正月初八,是释迪牟尼成道,一直到正月十五,均为佛期。 四月初八,是浴佛节,作佛事(四月十八、二十八,分别为娘娘庙、关帝庙会,是神日不是佛日,均不作佛事)。 五月十九,是观士音菩萨生日,作佛事。 六月十九,是观土音菩萨成道,涅盘,作佛事。 七月十五,是盂兰会,作佛事。 七月三十,地藏王生日,作佛事。 九月十九,是观士音菩萨出家,作佛事。 十月一,是鬼节,作佛事。 还有:每年遇天旱时,作青苗道场,念金刚经。 ◎ 关于圆明和尚慈云寺第一个主持释妙严,字圆明,俗名车素清。其父车式平,原藉黑龙江省,在扶余县蔡家沟西车家店屯有地33垧,大瓦房5间,每年来收一次地租。东车家店屯有一户族车老太太,家业豪富,但无子女,车老太太看式平忠实可靠,便过继为子,式平亲父便将西车家店屯原有32垧土地,瓦房5间全部给带过来。 式平一生有二子三女,长子启恭,次子启顺。车老太太年高、体弱,久病在床,她二孙女素清侍俸汤药茶饭、大小便,朝夕不离左右。式平平日好看书,三女都在旁。一日看《大香山》,内容是三皇姑出家,式平对女儿们说:“你们三个谁出家,我就把33垧地给谁。”二女素清说“我出家。”其父儿“你出家,将这33垧地给你。”素清说:“真给吗?”父亲说:“说给就给,说了就算,决不欺骗。” 素清有生以来就不食肉和葱韭蒜之类,性柔和,爱静闲,好文学古典,虽没读过书,亦有四五年的文化。从来无虚言妄语,敬老惜贫,好施舍,奉行众善。 民国十年父亲逝世,家庭分居。素清与兄嫂分离后,搬到5间大瓦房。民国13年,由西车家店搬到蔡家沟,买珠山屯王维元地一响二亩,花钱1200吊。修土庙5间,僧房3间。因为地低洼,春夏秋三季泥泞出下去门,便将此庙扒掉,作为埋葬遗地,又选较高地段建庙。 圆明老和尚于民国14年礼浙江南海普陀清凉寺上智下修老和尚为师,是年46岁剃发为僧。去双城找姑父张志(永昌粮栈经理),跟哈尔滨地亩局联妥,建庙于蔡家沟现在的地址。 圆明老和尚于民国18年在哈尔滨市极乐寺受戒,一生共收徒众106名。将原有的32响地卖掉,全用于建庙及慈善施舍等佛事。到伪康德六年共请佛像29尊,高法身三尺五的20尊,矮法身一尺七的9尊。并且请法师,立僧学,学生及客单30多名。 园明者和尚于伪康德八年10月22日逝世。死前,稍有感冒,咳嗽,一周后,将寺内一切事都嘱托给清泉监院了。身无病苦,心不含恶,意不颠倒。是日清晨,自己随僧众一同念佛号而停止呼吸。于伪康德九年二月初一给圆明老和尚发龛三天。长春、哈尔滨、吉林、双城等地寺庙负责人和群众都来了,还有善男信女,僧人100多。本寺各下院的都回来了,均穿灰色衣服,系灰色腰带,共设立五个经坛。金刚经、地藏经、弥陀经、南方焰口一个坛口,北方焰口一个坛口,共设五个坛口。三日经声不断,善男信女约3万多人,僧人150多人。 发龛三天后,把坐棺焚化了。在焚化时,将坐观周围搭个坯墙,僧人和善男信女都在跟前念经念佛,老和尚的遗体直立跏跌而坐。只见遗体坐立渐渐消瘦而缩小,不见衣服分裂,都完整的贴在身上。烧到四五寸高的遗爪仍然还有核桃大的脑袋,就像一尊五官不清楚的小像似的突然不见了。参看的军警和群众都拍手叫奇。从老和尚逝世的数年中,每年都有十多个出家的。尤其每逢办道场更为隆重,善男信女逐渐增多。 ◎ 解放后的慈云寺1947年土地改革,慈云寺众僧被解散。当时庙上只剩18个人了。遣散后,有的还俗了,有的投亲友了。我(释清泽)和清霞、净如、净清、宝增等回东十一号屯种地,直到建国后。 1954年宪法公布,执行宗教政策,我们于1955年农历8月又回到慈云寺,从事生产劳动、编织、裁缝等,自食其力。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8月17日红卫兵砸碎了慈云寺,毁坏了佛殿,焚烧了经书,没收了一切财产,人员被遣散。 1976年10月打倒“四人帮”后,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真正落实了宗教信仰自由的政策,政府出资又给修复了房舍,我们于1981年又回到了慈云寺,共计还寺12人。 19 武山慈云寺◎ 武山慈云寺慈云寺位于甘肃省武山县城南约20公里的龙台乡境内,坐落在西秦岭南麓的太皇山半山腰。这里山势雄伟,层峦叠嶂,草木葱郁,四季分明。山上植被成梯状分布,山间泉流、瀑布常年不枯。林间有羌活、猪苓、当归、菖蒲、红芪等40多种野生药材,还有野鸡、马鸡、锦鸡、山鹿、麋鹿(四不象)、香獐、崖豹、野猪、狗熊等国家保护动物,溪流中还有国家少见的山溪鲵(小娃娃鱼)。静坐林间,能听到松涛阵阵,溪流淙淙;循路游览,可一睹“七峰莲花抱古寺,五霞彩虹映佛光”的慈云寺胜景。 慈云寺始建于宋徽宗宣和五年(公元1123年),处在丝绸古道南线支道上。丝绸之路从长安出发越秦岭,穿先秦之地礼县,过岷县,出陇山,经龙台上陇西,慈云寺当年便成为引进传播中西佛教文化的中转站。2003年天水市人民政府正式批准为宗教,旅游活动场所。 武山慈云寺现有僧众4人,为净土宗道场,分上寺和下寺。 现任主持释洪集,俗名张智集(又名张五十八)。1965年2月27日出生于甘肃省武山县滩哥镇赵沟村。自幼心地善良,颇有慈悲心肠,即便是小蚂蚁都不忍心伤害,法师于1992年归依三宝,1995年于山西五台山受具足戒。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