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慈恩寺
释义
1 陕西省西安市大慈恩寺

大慈恩寺是世界闻名的佛教寺院。比较出名的有下面几处:西安慈恩寺589年建立,唐代长安的四大译经场之一。沈阳慈恩寺,建于唐代,是沈阳市佛教最大的寺庙。潮阳慈恩寺,在汕头市潮阳区,1997年至2001年建立,占地面积有900多平方米。天台山慈恩寺在浙江省天台山上,597年建立。

大慈恩寺,中国佛教法相唯识宗的祖庭。位于今西安市城南和平门外约4公里。大慈恩寺始建于隋代,初名无漏寺,唐贞观二十一年(647年)太子李治为追念其母文德皇后而扩建寺院,更名为大慈恩寺。其时,寺院里楼阁、殿宇、禅房相间,共有院落十进,总计有房舍1897间,著名画家阎立本、尉迟乙僧、吴道子、伊琳等都曾挥笔作画,使得满壁生辉。寺院落成不久,玄奘法师奉敕由弘福寺移居此寺为上座并主持翻经院,翻译佛经。永徽三年(652),玄奘奏请于寺内建贮存佛经的大雁塔。

大慈恩寺,是中国佛教法相唯识宗的祖庭,法相唯识宗也因此得名慈恩宗,迄今已历1350余年。大慈恩寺是唐长安城内最著名、最宏丽的佛寺,它是唐代皇室敕令修建的。唐三藏--玄奘,曾在这里主持寺务,领管佛经译场,创立佛教宗派。寺内的大雁塔又是他亲自督造的。所以大慈恩寺在中国佛教史上具有十分突出的地位,一直受到国内外的重视。

历史文化

初创及规模

大慈恩寺是唐高宗即皇帝位前为其母文德皇后所建的一所愿寺。 唐贞观十年(636)六月己卯,太宗文德皇后崩,十一月庚寅葬于昭陵。贞观二十二年,高宗李治在春宫,以其母文德皇后早弃万方,一心“思报昊天,追崇福业。”于是于六月庚辰,使中大夫守右庶子高季辅宣令说:“寡人不造,咎谴所锺。年在未识,慈颜弃背。终身之忧,贯心滋甚。风树之切,刻骨冥深。每以龙忌在辰,岁时兴感。空怀陟屺之望,益疚寒泉之心。既而笙歌遂远,瞻奉无隶。徒思昊天之报,罔寄乌鸟之情。窃以觉道洪慈,实资冥福。冀申孺慕,是用皈依。宜令所司,于京城内旧废寺,妙选一所,奉为文德圣皇后,即营僧寺。寺成之日,当别度僧。仍令挟带林泉,务尽形胜,仰规忉利之果,副此罔极之怀。”根据此令,有司于是仔细普查京城各处形胜,并最后决定在宫城南晋昌里面对曲江池的“净觉故伽蓝”旧址营建新寺。

寺址既定,工役随兴。经过一番“瞻星揆地”的测量定位工作,最后制定了“像天阙,仿给园(祗树给孤独园之略)”的建造方案。整个工程,“穷班孪巧艺,尽衡霍良木”,“文石、梓桂、橡樟、并榈充其材,珠玉、丹青、赭垩、金翠备其饰”。按照设计,寺院建成之后将是“重楼复殿,云阁洞房”,总共有十余院1897间,“床褥器物,备皆盈满”。

至当年十月戊申,太子治又下令说:大慈恩寺工程“渐向毕功,轮奂将成”,但僧徒尚缺,奉太宗皇帝敕旨,度僧300人,别请50名大德“同奉神居,降临行道”;同时正式赐新寺寺名为“大慈恩寺”,并增建“翻经院”。很快,翻经院宣告落成,“虹梁藻井,丹青云气,琼础铜沓,金环华铺,并加殊丽。”随后,太子治复令玄奘法师自弘福寺移就大慈恩寺翻经院继续従事佛典翻译,充上座,纲维寺任。

十二月戊辰,太宗皇帝为玄奘举行了盛大隆重的入寺升座仪式。《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卷七对此做了详细的记载描述,是谓:又敕太常卿江夏王道宗将九部乐,万年令宋行质、长安令裴方彦各率县内音声及诸寺幢帐,并使务极庄严,己巳旦集安福门街,迎像送僧入大慈恩寺。至是陈列于通衢,其锦彩轩槛、鱼龙幢戏,凡千五百余乘,帐盖五百余事。先是,内出绣画等像二百余区、金银像两区、金缕绫罗幡五百口,宿于弘福寺,并法师西国所将(来)经像佛舍利等,爰自弘福(寺)引出,安置于帐座及诸车上,处中而进。又于像前两边各严大车,车上竖长竿悬幡,幡后即有狮子神王等为前引仪。又装宝车五十乘,坐诸大德;次京城僧众执持香花,呗赞随后;次文武百官,各将侍卫部列陪同;太常九部乐挟两边,二县音声继其后。而幢幡锺鼓訇磕缤纷,眩目浮空,震曜都邑,望之极目,不知其前后。皇太子遣率尉迟绍宗、副率王文训练东宫千余人充手力,敕遣御史大夫李乾祐为大使,与武侯相知检校。帝将皇太子、后宫等,于安福门楼手执香炉,目而送之,甚悦。衢路观者数亿万人。经像至寺门,敕赵公、英公、中书褚令执香炉引入安置殿内,奏九部乐、《破阵舞》及诸戏于庭前,讫而还。 此后不数天,太子治再在仗卫的扈従、百僚的陪同下到大慈恩寺礼佛,会见五十大德,讲述其造寺之原由,不禁呜噎酸感,史称其“蒸蒸之情,亦今之舜也”。侍臣及僧共睹此景,无不为之哽泣。会罢大德,太子遂登东阁,宣布大赦令等。继而巡历廊宇,至玄奘法师房,亲制五言诗一首帖于户,其诗谓:停轩观福殿,游目眺皇畿。法轮含日转,花盖接云飞。翠烟香绮阁,丹霞光宝衣。幡虹遥合彩,空外迥分辉。萧然登十地,自得会三归。

寺塔的建造

永徽三年(652)三月,玄奘法师欲于大慈恩寺端门之阳造一座高30丈的石塔,一是供安置、保存従西域请回来的经像,以避免年久散失,兼防火患;二是借之以显大国威风;三是作为释迦牟尼佛的故迹垂世,供人瞻仰。高宗闻讯,遂向法师提出三条意见:一、用石造塔,工程大,恐难速成,宜改用砖造;二、不用法师辛苦、破费,一切用度皆以大内、东宫、掖庭等七宫亡人衣物折钱支付;三、建塔地点改就寺之西院。塔建好后,方形塔基,面宽各140尺;塔形仿西域(印度)制度,不循中土旧式;塔分五级,包括相轮、露盘在内,总高180尺;层层中心皆有舍利,或一千二千,凡一万余粒;最上层以石为室,藏经像;塔下层南外壁有两碑,左为太宗皇帝所撰《大唐三藏圣教序》,右为高宗皇帝在东宫时所撰《述三藏圣教序记》,皆为尚书右仆射河南公褚遂良书。初,建塔奠基之日,玄奘法师曾自述诚愿,略述自己皈依佛门经过、赴印求法原因、太宗父子护法功德等,最后说:“但以生灵薄运,共失所天,惟恐三藏梵本零落忽诸,二圣天文寂寥无纪,所以敬崇此塔,拟安梵本;又树丰碑,镌斯序记,庶使巍峨永劫,愿千佛同观,氛氲圣迹,与二仪齐固。”在建塔过程中,奘师“亲负篑畚,担运砖石”。“首尾二周,功业斯毕”。慈恩寺塔従此成为陕西乃至全国的一处著名的名胜。

建筑介绍

大慈恩寺建筑规模宏大,占据晋昌坊半坊之地,面积近四百亩,有十多个院落,各式房舍1897间,时唐长安城最宏伟壮丽的皇家寺院。寺院建成后有三百多僧人主持宗教活动,礼请西行求法归来的玄奘法师任大慈恩寺首任主持,玄奘法师在此翻译佛经、弘法育人11年,合弟子窥基创立了佛教的一大宗派法相唯识宗。使大慈恩寺成为唯识宗(又称“法相宗”)祖庭。现在的大慈恩寺是明代成化二年(1466年)起在原寺院西塔院基础上陆续修建而成的。现占地76亩多(50738平方米),寺院山门内,有钟、鼓楼对峙,中轴线之主体建筑依次是大雄宝殿、法堂、大雁塔、玄奘三藏院。寺内藏经阁藏经众多,浮雕壁画叹为观止。

大雁塔

寺内大雁塔系唐永徽三年(公元652年)由唐三藏玄奘为供养从印度请回的经像、舍利,奏请高宗允许而修建。现塔高64.5米,共七层,塔底呈方锥形,底层每边长25米,塔内装有楼梯,供游人登临,可俯视西安全貌,令人心旷神怡。塔上有精美的线刻佛像,有著名的《大唐三藏圣教序》、《大唐三藏圣教序记》碑,有中国名塔照片展览、佛舍利子、佛脚石刻、唐僧取经足迹石刻等。现在大雁塔经过修复,古塔雄伟,寺殿香火缭绕,庭院鲜花争艳,是一处特别吸引国内外游人的游览胜地。

钟、鼓楼

是寺院的号令,俗有"晨钟暮鼓"之说。东侧钟楼内悬吊明代铁钟一口,嘉庆二十七年十月(公元1548年)铸造,重三万斤,高三米多。唐代学子,考中进士后到慈恩塔下题名,谓之"雁塔题名",后沿袭成习。

大雁塔北面的玄奘三藏院

殿上供奉有玄奘法师的顶骨舍利和铜质坐像,殿内壁面布满唐代高僧玄奘法师生平事迹巨幅壁画,为铜刻、木雕和石雕。位于大遍觉堂左面的是光明堂,右面的是般若堂。堂内全部存放着佛教典籍,四周墙面用紫铜雕成佛教故事——唐玄奘求法图。这幅巨幅铜雕壁画是铜雕艺术家朱炳仁精雕而成,共36幅、108平方米,是世界上最大的铜雕壁画。

玄奘三藏院是当前规模最大的玄奘纪念馆,供游人瞻仰参观。联合国教科文组来此参观,誉玄奘三藏院为当代敦煌。

大雁塔南广场

新建的占地20多亩的以玄奘为主题的大雁塔南广场位于大慈恩寺门前,广场中央台座上,坐落着一尊高大的唐僧取经铜像,花坛锦簇,华灯成行,马路宽阔,设施齐备。大慈恩寺大雁塔有着一千多年的光辉历史,曾有过辉煌的一页,据史书记载:唐贞观二十二年(648年),大慈恩寺建成后,皇太子李治恭请玄奘任该寺上座,寺中专为玄奘辟有翻经院,供其翻译佛经。为了协助玄奘译经,还特地选择了50名高僧作为玄奘的助理。玄奘由原来居住的弘福寺移居大慈恩寺时,举行了隆重的仪式。玄奘与50名助理乘车,京城僧众列队随后,文武百官侍卫陪同,太宗皇帝与太子李治及后宫嫔妃在安福楼上手持香炉目送,长安各界人士夹道欢呼。

大雁塔佛舍利供奉

舍利乃佛祖或得道高僧道行甚高的体现,是其戒、定、慧三者转化的结晶。佛祖或高僧在圆寂后火化时所生成的晶莹坚硬的颗粒称为舍利子。火化后尚存的原身体某部位灵骨,诸如佛牙舍利,顶骨舍利,佛指舍利等甚为珍贵,往往带有圣洁和神秘色彩。

大雁塔与佛舍利可谓密切相关。唐高宗永徽三年(公元652年),玄奘法师当初为存放从西域所取经像舍利而建造此塔,玄奘法师究竟从西域带回多少舍利,在《法师传》中记载仅说是150枚肉舍利和一函骨舍利,具体数量未能说明。而在同书描写修塔一节时,说明“层层中心皆有舍利,或一千,二千,凡一万余粒。”后经武则天长安年从新改建时,将塔中原有舍利如何处置,就未有详实的史料记载。玄奘法师历经千辛万苦所取佛之舍利是另行存放?还是散失无有下落?就不得而知,最终成为千古之谜!所以说玄奘取经带回的佛舍利究竟在什么地方?有没有在大雁塔的地宫,还是在塔的哪个部位存放,实为千古之谜,只好有待千年后有机会得以发掘时,才能澄清。

当前的雄伟的大雁塔上,安放了非常珍贵的佛舍利。关于这一佛舍利,还有一段来历故事。

在1998年6月10日,大雁塔接待了印度玄奘寺的住持、印籍华侨高僧释悟谦法师,法师原籍是陕西咸阳人,自幼出家并于四十年代初,以玄奘为楷模,赴印求法,现已年逾古稀,在印度玄奘寺任住持。当他来到大慈恩寺,登上大雁塔时感慨万分,真是“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未改鬓毛衰”。当天,他拿出一红纸袋,上面印着金色的“一乘佛宝”四个字和莲花图案,内装有珍贵的两颗佛舍利子(一颗直径3.5毫米,一颗直径1.5毫米),赠与大雁塔。并再三嘱托:“这佛宝非常宝贵,要珍藏好定有无量大福”。为了弥补大雁塔舍利之谜的缺憾,让更多的人们共同瞻仰佛宝舍利,便将佛宝陈列于大雁塔上。为慎重起见,大雁塔给远在印度的释悟谦法师寄去一封信,向他谈明我们的意愿,征求他的意见,他即高兴地回信说:“舍利是戒定慧所熏修,甚难可得,最上福田”,“信奉者得福无量,犹希吕君能虔诚供奉,定得无量大福。若能公诸大雁塔上层,令众同为瞻仰,更得无量无边大福聚,兄为祝颂。”

历任方丈

释灵润

隋唐间僧人。俗姓梁,河东虞乡(今山西平陆北)人。依灵粲法师出家,住兴善寺。后怀州造塔,有敕令往。当地道俗服其精通,敬其行范,影响愈炽。闻泰岳灵岩寺僧德清四方是则,乃前往寻找。途中路过家门而不入,表示了割爱従道的决心。有道奘法师,擅名海岱,讲《摄大乘》,于是又往追寻,奉奘以为和尚。年二十三还返京室,曾住南山,后归兴善寺,讲《涅脖》众经。大业十年(614),被召入鸿胪教授三韩,并在本寺翻新经本。逢乱,乃隐于蓝田化感寺十五年,“昼夜策勤,弘道为任。”贞观八年(634),敕造弘福寺,复被征召,为翻经证义。仆射房玄龄曾评价他“大德树言,词理俱至,名实之副(符),诚所望也”。前后所讲《涅脖》七十余遍、《摄大乘论》三十余遍,并各造《义疏》一十三卷、《玄章》三卷。其弟子智衍,住蓝田之法池寺,“统律成匠,亟动时誉”。 释文备

唐代京兆弘福寺僧人。姓名、籍贯、生卒年月等不详。时房玄龄奉敕为玄奘译经选取证义、笔受等大德。文备因谙解大小乘论,为时众所推举,成为一十二名入选者之一。

释窥基

玄奘法师高足弟子,唯识宗的创始人之一。字洪道,俗姓尉迟,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生于以武功受封的贵族世家,其父尉迟宗,为唐左金吾将军、松州都督、江油县开国公。唐开国元勋尉迟敬德鄂国公之侄。窥基九岁丧母,渐疏浮俗。贞观二十二年(648)十七岁时出家,奉敕为玄奘弟子。始住广福寺,后随玄奘迁入大慈恩寺,学五竺语。年二十五,应诏参预译经。随玄奘参加慈恩、西明、玉华等译场,并随従受业。麟德元年(664)玄奘在玉华宫译场圆寂,窥基乃重回大慈恩寺,专事撰述。其间曾到五台山造玉石文殊像,写金字《般若经》。永淳元年(682)十一月十三日,圆寂于慈恩寺翻经院,春秋五十一。葬于樊村北渠,靠近玄奘茔陇。太和四年(830)迁塔于平原。窥基参加玄奘译场,前后九年,译著颇丰。据《开元释教录》载,玄奘译籍中标明窥基笔受的,有《成唯识论》十卷、《辨中边论颂》一卷、《辨中边论》三卷、《唯识二十论》一卷、《异部宗轮论》一卷、《阿毗达磨界身足论》三卷。窥基著作,现知者共43种,存31种。窥基又被称作“百部(本)疏主”。其著述包含着玄奘学说的主要内容,许多是根据玄奘的教诲成的。《宋高僧传》评述:“奘师为瑜伽唯识开创之祖,基乃守文述作之宗”,“奘苟无基则可祖张其学乎,开天下眼目乎。二师立功与言,俱不朽也。”

释僧贵

元代僧人。俗姓、籍贯不详。元代大德十年(1306)或至正二十六年(1366)正月初八日圆寂于大慈恩寺内,当年仲夏初旬前六日归塔,刻《大悲心陀罗尼经》于石幢以为纪念。碑幢今存,上除经文外,还有“慈恩寺僧贵戒师于丙午正月初八日圆寂铭记,大朝丙午岁次仲夏初旬前六日归塔”等铭文。由是知僧贵为弘律僧人。

乳奴领占

明代大慈恩寺番僧。曾于明武宗正德八年(1513)奏修本寺方丈,明廷令工部会年例物料修理,并拨官军3000人、锦衣卫军士300人,赴往帮修。

释惟忠

为康熙十年(1671)《重修大塔寺遇仙桥记》记事碑署名僧五人之一。

释常真 民国间曾任慈恩寺住持,天性谦恭。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为重修慈恩寺,朱子桥従山西五台山请来宝生和尚主持工役,他让出寺任,全力配合,为慈恩寺的修复做出贡献。1989年寺僧为之在寺内立塔供养。

妙阔

又名静宽,俗名卫玉堂,山西省五台县人。1898年在山西省阳城县福胜寺出家,后在宁武县法华寺受戒。1903年至1918年先后到北京、江苏的名山大寺云游参学,后在上海华严大学毕业。1918至1920年在湖北武昌佛学院任教。1921至1927年来到西安,曾任卧龙寺及兴善寺住持。1928至1939年到湖南衡阳佛学院任教。1940年返陕后和太虚和尚等在兴善寺创办巴利三藏学院。此前于1931年在慈恩寺创办慈恩学院,担任陕西省佛教会会长。后任兴教寺住持。1949年建国后曾任中国佛教协会理事及省人大代表、省政协委员等职。著有《因明疏钞》一书。

2 浙江省天台山慈恩寺

天台山慈恩寺位于浙江省天台山主脉的南山龙口处,距离天台县城仅六公里的白云山上,依洞而筑,始建年代不详,历来为清修、隐悟之所,俗称岩庵,春夏秋季洞内时常有白云婀娜飘逸而出。隋开皇十七年(即公元597年)智顗大师的护法伽蓝在此显瑞,距今也已有1400多年历史。据传康熙皇帝亦曾驻跸于此,向往尤甚,曾下令台州知府绘制天台山全图,寻找梦中此地,并御赐龙袍于洞中,以为驻跸纪念。

就在这慈恩寺所在地,发现了几乎被石渣填埋了的古洞。据中科院有关研究队伍三年多的考察,发现此洞窟有三项指标据世界人工古洞之最:

一、洞窟单体跨径最大,二、洞窟联拱跨径最大,三、古文化内涵洞窟中洞体面积最大。更为难得的是,古洞内不但冬暖夏凉,还干湿分区、通风有序、有着迷宫般的洞中洞。得知消息者无不一睹为快、无不赞叹称奇,这的确是千古难得之洞窟艺术天地、造就“现代敦煌”与“东方圣地”的最佳处女地!也将再现东晋佛国的洞天奇观!近年来,该寺已是藏汉各地信众向往的实修参悟(闭关)之地,并已受到国际信众的关注,开始接待缅甸、意大利等国际友人前来朝礼。

历任方丈

永慈老法师

永慈老法师是一位当今佛教界公认的得道高僧,于2008年正月初七21∶30分舍报圆寂,世寿九十五岁,戒腊七十五夏,圆寂后遵遗愿入坐化缸。法师俗姓余,字华愍,一九一四年九月二十五日出生于四川省什邡县,十七岁即于峨眉山佛牙殿胜远老和尚前剃度出家,二十岁在成都宝光寺受具足戒,随后在成都近慈寺金刚道场依止能老海公老上师学法、修法,一九五五年到西山云悟寺住金刚茅蓬三年余,得法喜禅乐等诸多成就。一九五八年到云华祖师成道的老云华寺任住持,弘扬禅、净、密法。一九六二年任五台山任栖贤寺住持。一九六七年因文革法师被遣回什邡县林场劳动,期间坚持梵行衲衣。七十年代初五台山落实宗教政策时回五台山并任广宗寺住持,显密并弘,五台山开山传戒六期,均任尊证师。文革后受邀先后到杭州、扬州、福州、重庆、宁波、普陀山、九华山、天台山等地讲经弘法,为落实宗教政策、恢复丛林规约和佛教正信正见起到了带头作用,曾先后出任福建南山禅寺、乌龙山玉泉寺方丈,期间为四川东林寺等诸多寺宇修复不辞辛劳做了大量工作。

一九九九年九月三十日,永慈老法师前来天台山伽兰菩萨显圣之道场 — 慈恩寺住持,为修复和振兴慈恩寺作出了不懈的努力和贡献。2003年老法师主动退居,将寺务托付给法子—现任主持智渡法师。

永慈老法师兼通显宗与密宗,为能海老上师(曾在解放初期多次出任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为宗喀巴大师(被誉为释迦牟尼佛之后的第二法王,格鲁巴法系祖师)二十八代传人、被誉为西藏之月轮康萨仁波卿嫡传法子,得其全部密教传承和宗大师清净法流之全部宝藏,康萨仁波卿平生弘法之衣服、法器全部传予能海老上师)金刚法嗣之一,并被授记为其心子。文革期间慈公老法师冒着极大危险将海公上师的手稿、原稿和译著运到四川托付隆莲法师代为保存整理,为保护法脉完整流传做出很大贡献。慈公老法师除传承能海老上师法脉外,兼弘一心禅法、戒法、弥陀净土教法等显宗法门。

2011年2月20日,天台山慈恩寺举办了慈公老上师圆寂三周年的纪念法会和启缸仪式。当念诵慈公老上师名号时,坐化缸出现金光。2月24日开启顶盖,26日肉身出缸,坚固的法体明明白白地告诉我们:慈公老上师成就了肉身舍利。

肉身舍利系“戒定慧”熏修而成,是修行成就的一种瑞相和标志,自古以来僧人坐缸者多,但成就肉身菩萨者十分稀有,近年来全国也极少见。慈公老法师以肉身舍利示现人间,是老法师修行成就的表现,更是老法师慈悲众生、广渡有情、弘扬佛法、接引众生步入正信正见的善巧方便。肉身舍利亦是众生的最胜福田,甚难值遇,供养肉身舍利及所在道场的功德和福德必将无量无边,因果不虚,发心者将获得不可思议的世间利益(财运通畅、事业顺利、家庭和美、身体健康等)和出世间利益(离苦得乐,究竟解脱)。

目前慈公舍利塔和慈恩寺道场的建设正在有序进行中,但资金紧缺,尚需要广大信众的大力支持。为了使慈公的心愿能圆满实现,为了我们自己世间与出世间的利益,为了众生的福祉,愿有缘信众珍惜难得机缘,随份随力地加入到建设慈公舍利塔及道场的宏伟事业中来,一起努力,早日把慈恩寺建设好,广弘佛法,普渡众生!我们真诚地祈愿老法师不舍众生,乘愿再来,广渡有情。最后祝大家六时吉祥,身心安和,南无阿弥陀佛!

智渡法师

智渡法师,俗家姓张,法名昌身,字智渡、起渡、妙定及强巴嘉措,皆传承法上师所赐。1963年3月,法师生于浙江仙居的一户普通人家。法师毕业于武汉水利电力学院水资源规划及利用专业,分配在能源部华东勘测设计研究院,曾从事行政管理、设计和科研工作,富有开拓精神,工作积极努力,常得好评,可谓干一行爱一行的典型代表。

1989年仲秋,法师所工作的单位工会组织集体活动,秋游奉化雪窦寺,因闻梵呗倍感亲切,回杭州后法师便到栖云寺广忍老法师处开始亲近佛法。由此,法师更是沉浸在佛法博大精深的内涵当中,对历史悠远的显密教义更是兴趣浓厚。

1990年5月,智渡法师开始依止永慈老上师学习显密教法;同年十月的一天傍晚,因突闻杭州净慈寺的钟声有所醒悟,而生起出离世间之心,1994年初发愿出家,2000年12月正式剃披受沙弥戒,2002年春期于江西宝峰寺受具足戒,现为浙江省台州市佛协理事、香港觉海源佛教基金组织顾问兼指导法师。

法师在修行上主要是得益于他的剃度师也是依止师的慈公老上师的“棒喝”与密法,据说为了调伏法师的烦恼习性,慈公老上师的拐杖与菜刀起到了“棒喝”的关键助缘作用。法师出家前即以助缘弘扬佛法为己任,以自己所学习的专业知识帮助兴建佛教道场、帮助信众改善健康、帮助企业改善管理提高技术……

法师从1993年以后,先后为浙江、湖南、山东等地寺院规划或方案修正、寺宇修复不遗余力,如:圣寿禅寺、金山寺、铜川寺、慈恩寺、圆通禅寺、广严寺、菩提寺、兴国寺等等。

在法师参与修建、修复的寺院当中,尤其是160亩规划面积、富有传统佛教寺院特征的山东兴国寺,与规划面积690亩、以洞天佛国、玉都古刹为特色的天台山慈恩寺,最为有特色。前者以安邦塔、和谐塔、兴国塔构造齐鲁平原的桂冠,后者则以丰富的洞窟、洞壁和36400多尊形象或名称不重复的佛、菩萨、神圣来充实这一“世界上最大的人工古洞”。法师有言:唯以现代世界性的艺术水平,在此展示佛教及其延展文化,打造“现代敦煌”,才对得起古人和子孙。

因为法师所住持的这一慈恩寺,距离县城5公里,正处于天台山南北两大主峰的中心、始丰溪上游、东汉孜禅师即曾弘法之南山区片的白云山上,依洞而筑,历来为清修道场,春夏秋季古洞内时常有白云婀娜飘逸而出,在当地有白云庵、白云洞、白云源头之称,由于洞窟深邃、又被称为黑洞、燃灯古洞。隋开皇十七年(即公元597年)智者大师于新昌示寂,其护法伽蓝菩萨则在此显瑞,距今亦有一千四百多年历史了。

近年也是灵瑞频频,从2000年12月法师剃度之日,寺内草丛中白云冲天龙王显瑞,从此草丛下石洞中的死水变活解决了全寺的吃水问题,此后,古洞中也发现了更多平静的水域;2002年6月二龙王再次从古洞显瑞空中,鳞甲清晰可辩,全山周围犹如海市蜃楼;2004年5月,洞口间的广场上空出现汉地从未有过的吉祥红云;2005年6月30日才写上墙面的那个“佛”字,竟然会进入2003年拍摄的照片中;2006年济公应梦送像,2006、2007年缅甸白玉观音像多次伸手加持信众……

说到寺内的洞天,这大洞里还有好多个小洞!这个洞通那个洞……真是迷宫般的洞中洞、洞上洞、洞下洞,洞中有水,水中有洞,洞洞相连;各洞洞体形状各异,洞壁千姿百态,凹凸不一,洞的深度至今未能测知。建设中的洞天佛国有如意洞、圆通洞、千佛洞、财宝洞、极乐洞(万人念佛堂)、福聚洞、平等洞、长寿洞、成就洞、降魔洞、消灾洞、慈济洞、救渡洞、药王洞、延命洞、富贵洞、持宝洞、度母洞、南传洞、说法洞、然香洞、不败洞、狮子洞、贤善洞、金牛洞、密行洞、经函洞、示教洞、胜龙军洞、善护洞、善才洞、救胎洞……洞洞艺术、洞洞是法,众多的艺术内容还是首次面世,哪怕仅仅见上一眼,皆种生生世世的福田。

法师注重亲近善知识,并以师承为榜样、注重自身修为,教宗并重、显密兼修。自2003年开始承接法脉、住持慈恩寺以来,诸宗并弘:从净土法门的持名念佛(十念法、五会法、都摄法)、大愿持诵、供养观行……到六妙法门等天台止观,以及显密兼顾的忏悔法门、药师法门,密乘的财神法、弥勒法、文殊法、地藏法、准提法、虚空藏法、大日如来法等等本尊法门……无不有求必应、随机施教。

法师慈悲为怀,倡导护生与临终关怀。比如,为了给白血病等绝症病人增加新生的希望,法师多次倡议、开示佛弟子前往捐献造血干细胞,并身体力行、在前往捐献成分血的同时,将自身的造血干细胞血样数据入库,随时准备应召捐献。

对于法师的种种弘法作为,有偈赞云:

讲经修法及五明,八脉五叶持平等;

五道十德果凭因,暖顶忍趣名非名。

3 辽宁省沈阳市慈恩寺

慈恩寺东临万泉河,有万柳塘公园、带状公园环绕,优雅而清净。寺内碑文有载“天聪二年复兴古刹”云云,清顺治元年(1644年)建成大殿、韦驮殿、两廊。后因年久失修而洇没。民国元年(1912年),步真和尚主持重修,先后建山门、天王殿、配殿、钟鼓楼、禅堂、念佛堂、两廊、比丘坛。民国八年(1930年)最后完成大雄宝殿。寺院坐西朝东,院内建筑分三路,占地约12600平方米,正面有山门三楹,小式硬山造,灰瓦顶。跨过山门,南侧为钟楼,北侧为鼓楼,均为歇山九脊灰瓦,楼亭为二层围廊,下为方形基座。往西则寺分三路。中路最前为天王殿,面阔三间,小式硬山造,灰瓦顶,朱红地仗,檀枋彩画,殿前檐下左侧置木鱼,右侧置云版,殿内有四大天王和弥勒菩萨、韦驮护法菩萨塑像,殿面北两侧有卷棚式门楼。向西依次为大雄宝殿、比丘坛、藏经楼。大雄宝殿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庑殿顶,前后廊,檀枋彩画,建在高台之上。 殿内前面正中供奉南无本师释迦摩尼佛、南无药师佛、南无阿弥陀佛,药师佛左手处供奉南无观世音菩萨、南无地藏王菩萨;阿弥陀佛右手处供奉南无文殊菩萨、南无普贤菩萨。正殿两侧供奉各尊者像,殿内高悬幡幢,法相庄严。观世音菩萨、地藏王菩萨、文殊菩萨、普贤菩萨是与我娑婆世界大有因缘的4大菩萨,均在大雄宝殿供奉。大雄宝殿后供奉南海观世音菩萨,菩萨法相为滴水观音造像,观音菩萨救助众生的主要象征手段是用水。滴水观音,手执一物,正以甘露清凉净水,洒向求助他的世人。因为水是清净的,能洗涤一切污秽。美丽的观音手执杨柳枝,把净瓶中的甘露洒向人间,护佑天下人人幸福,生活安定。净瓶中的甘露不停的滴洒,就是要润泽万物,普渡众生,使万物复生、枯木逢春。有诗说:“瓶中甘露常遍洒,手里杨枝不计秋。千处祈求千处应,苦海常作渡人舟。”比丘坛,单檐歇山前廊式,灰瓦顶,面阔三间,进深三间,正脊上装有“法轮常转,国泰民安”文字砖,两端有鸱吻,垂脊上有走兽。比丘坛前奉开心菩提大水晶,水晶石前有放生池。最后为藏经楼,两层硬山前廊式,面阔七间,楼下为客厅、禅房,楼上存经卷,原藏有明正统五年(1440年)木版藏经1600卷,弥足珍贵。 大雄宝殿北有伽蓝殿,供奉手捧春秋造像的关圣帝菩萨,关圣帝君左手边奉道家财帛星君财神。寺院南路自东而西有退客寮、厨房、司房、齐堂、禅堂、法师寮、佛学院等;北路建筑有养静寮、客堂、念佛堂、方丈室、十方堂、库房等。全寺共有房屋135间,建筑面积达2995平方米。

4 广东省汕头市慈恩寺

位于广东省汕头市潮阳区棉城东山,桐荫寺的下院慈恩寺,位于曲水流山口,2001年十一月初五落成开 光,由住持释宗隆创建,其建筑瑰丽雄伟,金碧辉煌,耸立山腰而分外夺目。慈恩寺在桐荫寺东侧数百米远,劈山而建。1997年至2001年,历经五载,释宗隆在师父释心印法师支持下,募资共500万元之巨,历尽艰辛,削岭凿石,铲土填凹,逐步建成。

寺坐东北向西南,总建筑面积900多平方米,分为二进:大雄宝殿、藏经楼。曲水流山路左旁,寺门高大壮丽,十分引人。前一对石鼓,使大门更显庄严。入门,一个阔埕,走到尽头,置一门,上书“斋堂”,从这进去,竟是下楼之梯,可达地下室,面积近百平方米。这是设计师高妙之处,巧妙利用山地低洼之势。若不是住持引领,还不知埕下有堂。全座寺院装饰精美,除精工雕琢的石刻、木刻、各色闪光的油漆之外,连外墙上也嵌着彩瓷;山壁也皆嵌彩瓷,既安全防崩又美丽悦目,令参观者赞不绝口。后面是二层藏经楼,下层为六祖惠能祖师堂,上层为藏经、客堂、僧舍,设备高雅。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5 23:24: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