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微山湖渔村
释义

概述

渔湖民数百年来生活在湖里的连家船或居住在水泊中的村宅上。他们同冰凌、严寒抗争,与风浪、洪水搏斗,洪水期举家逃移,洪水过后又重回故里。1964年,上级湖蓄水后,南四湖共有自然村231个,其中鱼台县1个,济宁郊区6个,微山县224个。

湖内蓄水,水位抬高,为了渔湖民的居住安全,人民政府于1965年和1971年两次安排近3万渔湖民迁至湖外,并安排1.46万无村宅的渔民在湖内或湖岸建村定居。2005年统计,生活在微山湖区的渔湖民共有16.6万人。

沿革

自远古至隋唐,山东南部泰沂山脉的西麓,徐州、济宁间的微山湖原是肥土沃壤的山前冲积平原,古泗水从东北而来向南,经南阳、谷亭、沛城、留城、徐州至淮阴入淮河。泰沂余脉脚下数百个清泉汇成河溪从东向西注入泗水,水清、地肥、禾绿,适宜人类耕耘、居住、生息。自夏代到隋唐曾设置过5个诸侯国2个郡5个县。独山、昭阳两湖交界处还曾有鲁国的郎亭、郎城、郎台。

夏商周至隋唐三千年历史中,境内的国、郡、县邑战事频繁,古时的村镇人口难以查清。但从自然地理环境、兵家必争的历史来说,村镇、人口较为稠密。直至微山湖形成前夕及形成过程中仍有人迁来在此定居,当时有114个自然村,其中宋、元代的有刘桥、大卜湾等6个自然村,明初有卞集、王苏白、南羊庄等71个自然村从山西洪桐县等地迁来。明中、后期和清代有谭庄、建闸、湖西头等37个自然村,也是从外地迁来定居的。这些村庄一直在昭阳湖、南阳湖和独山湖北岸、东岸的浅水区域。

从微山岛和微山湖东岸的部分村庄的姓氏谱查,微山湖形成前其境内除留城,还有马家桥、大王庙、西柳庄、恩树庄、吕蒙、姚村、谢楼、郗山、张阿、白庙、华辛店、张家宅、陈家宅、伯冢桥、东仓、兰陵等村。

变迁

元代以后黄河泛滥淤塞泗水运道,运东河流入泗不畅,开始形成片片水域。1494年(明弘治七年)以后,黄河泛滥频仍,且多在曹、单、丰、沛县一带,严重淤塞运道,航运经常受阻,留城逐渐萧条。

明隆庆元年(1567年)漕运新渠开成时留城仍在,明万历十九年(1591年)李家口河、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泇河挖成通航后,废弃了留城之西的泗河运道,留城一带积水失去出路,面积迅速扩大,留城人口逐渐外迁。除迁至微山岛外,还有韩庄塘湖的西张阿、里张阿、张庄,昭阳街道的西楼。黄河泛滥继续淤积运道,郗山、微山、吕孟、张庄四个小湖迅速扩大并连为一体。明末,留城被淹没在微山湖中。

微山湖内的其它村庄,除北端与昭阳湖交界处地面较高的刘楼村,都于明朝后期隆庆年间分别迁到微山岛的沟北、沟南、墓前、谢楼、吕蒙、姚村、吕庄、万庄、小万庄,韩庄镇的前朱姬庄、后朱姬庄、石庄、华桥、前性义、后性义、刘敖、张庄、西张阿、里张阿、郗山,昭阳街道的蒋集、南坝、黄埠庄,夏镇的马楼、前村、西寨等村或湖东、湖西其他各地。

微山岛是留城及其附近村庄迁居的主要场所。墓前村姚氏谱载:“姚氏于明初自山西迁居留城附近之恩树庄,明后期因湖水上涨迁张良墓前定居”。吕蒙村殷氏谱载:“殷氏于明朝后期因湖水上涨由留城东北之吕蒙集迁来建村”。沟北村子孙庙碑载:“明朝后期湖水上涨,马家桥等地居民迁来定居”。万庄村北赵家祖碑记载:“因失留城迁居微山”。总之微山岛上现有的14个自然村都有湖水上涨村庄上迁的历史。好多村仍延用原村名。

明隆庆元年(1567年),自南阳经夏镇至留城的漕运新渠开成。原来面积较小的独山湖向昭阳湖泄水受阻,湖面迅速扩大,村庄外迁。其中,大辛庄、小辛庄、古井、山庄于隆庆二年从湖内迁居湖北岸。明朝后期昭阳、微山、独山三湖初具规模。清朝乾隆时期,南阳湖开始向北扩大逐渐至目前范围。民国时期和新中国成立初期,平水年正常湖面面积约220万亩。但南阳湖地面较高,湖水较浅,湖内仍有100多处村庄。

建国后,微山湖进行了防洪、除涝、蓄水灌溉大型水利工程建设。1958年至1960年修建了湖西堤、韩庄节制闸、二级坝节制闸等大型枢纽工程。南四湖蓄水后,湖面发生了新的变化。江苏省境内离开苏北大堤向湖内东移2~4公里修建湖西堤,湖面缩小了约45万亩。湖东无堤,蓄水后湖面向东扩大,淹没良田9.3万亩,无固定收益田25万亩。使独山湖北岸、东岸、昭阳湖东岸的44个农业自然村淹没在湖中。微山湖内自此共有自然村231个,其中,南阳湖80个(包括鱼台县1个,济宁郊区6个),独山湖28个(分布在北岸、东岸及与昭阳湖交界的运河沿岸),昭阳湖105个(上级湖76个,下级湖29个),微山湖18个(包括微山岛15个)。

定居

微山湖形成后,栽植了苇草、莲藕,萌生了多种水产植物。种庄稼的农民变成了以水产植物为生的湖民。随着湖泊的形成和水位的上升,村基由低变高,加之人口增多,村台由小变大,村庄大小悬殊,小村有数十户,百余人;大村人口成千上万。运河岸上的马口村长2公里,8000余人。南阳镇沿运河建村,长3.5公里,居民12000余人。

建国前,纯渔民无村宅、无房舍、无地盘,祖祖辈辈以船为家。船上载着网、罱、箔、叉和柴、米、油、盐,随风漂泊,随水而居,他们成帮结对,形成水上渔民船村,被称为流动的村庄。

1957年,微山湖流域普降大雨,湖水位上涨到36.48米,湖内村庄全被淹没。政府紧急组织外迁,湖水下降后又返回湖内。只有31个村基低矮的村庄安排在湖外定居。其中,仇海村(包括前仇海、后仇海、闫海、徐庄)、刘香庄(包括徐谷堆、后谷堆)定居在湖西堤上,仍以湖产为生活来源。刘楼定居在湖西岸鹿口河堤上。马口一部分人在湖东留庄分三个点定居。在留庄北岗上村西和东北定居的改为留庄八村。在留庄东南2公里定居的改为留庄九村。滚庄及孟口、尤口、石口的一部分人在峦谷堆村东北2公里处建村定居,称新村,于1965年划归滕县。

1958年修建二级坝时,曲房、韩村、张白庄迁出分散安置在驩城镇各村。张白庄大部分居民返回湖内在二级坝东端南坡建房居住。曲房、韩村安置在下辛庄的部分人在二级坝北坡建房居住。1964年下级湖安口切滩(一、二闸引河)工程,前马楼、后马楼、西王口、东王口迁出分别安置在傅村镇农村中。

1965年、1971年两次安排上级湖37个行政村24226人迁到鱼台、微山、滕县、邹县、济宁郊区等县区农村。其中侯楼和南阳镇的部分村迁到本村湖外农田建房居住,仍从事湖上生产。1974年和1976年分别安排王口679人、耿庄1046人修庄台居住。

1971~1978年,开挖下级湖东股引河,将高庄等7个行政村(9个自然村)3983人迁至引河东岸修庄台居住。大卜湾村等4个行政村(8个自然村)也在迁置计划内,因生产生活习惯等原因仍住在引河以西湖内。

1965~1978年,国家有计划地移民共迁出46个行政村(92个自然村),29934人,其中13个行政村中只迁出部分自然村和部分人口。有37个自然村返回,仍在湖内居住生产。

微山湖区有纯渔民村56个,分布在9个乡镇:

微山县韩庄镇5个:马山村、微湖一、二、三、四村。

微山县昭阳街道7个:猛进村、运河村、大捐村、十字河村、薛河村、爱湖村、新建村。

微山县高楼乡10个:永胜南村、永胜北村、渭河村、微西村、沿河南村、沿河北村、翁楼村、昭阳村、利民村、盐店村。

微山县张楼乡2个:湖兴村、刘香庄村。

微山县驩城镇1个:城新村。

微山县留庄镇11个:马口一村、马口二村、马口运输队、南羊庄村、北羊庄村、湖西头村、耿庄村、北湖村、李庄村、曹楼村、东风村。

微山县两城乡1个:立新村。

微山县南阳镇12个:南阳村、北一村、北二村、顺河村、建民村、新建村、建闸村、仇海村、联兴村、和平村、王苏白村、后屯村。

微山县鲁桥镇7个:新河村、新民村、丁营村、小口门村、湖西村、黄河村、裕民村。

这些渔民村是随南四湖的形成、发展变化而逐渐形成的。随着土地变成湖泊之后,逐步适应了湖区生产、生活,由农民变成了渔民。如留庄镇、南阳镇、鲁桥镇、张楼乡等不少渔民村,在50年代之前都是以农业生产为主,兼顾渔湖业的村庄,1958年二级坝和韩庄节制闸两大水利枢纽工程建成后,有60余万亩湖田变成了湖泊,迫使这些村庄的半农半湖群众变成了单纯依赖渔业生产为主要生活来源的渔民,他们所居的村庄亦由湖村变成了渔村。

微山湖区的纯渔民,长期漂泊在湖上,“船底无根”,流动性较大。60年代之前,渔民们从微山湖到江苏省骆马湖、洪泽湖等比较便利,哪个湖里的生意(渔情)好,就到哪湖生产。到60年代中期,微山湖区的渔民才基本稳定。

解放前微山湖区的渔民生活极其困苦,受着官府、渔霸的剥削压迫和湖匪的掠夺。过着饥寒交迫的日子。渔民大致分有三种:第一种是家有大船、靠运货为生的,叫做“船载帮”;第二种是有船有鸭枪的,是渔民中的“小康之家”;第三种是只有小船没有鸭枪的,是渔民中的贫困者。但不管哪一种都同样受着剥削与压迫,被贬称为“渔猫子”。有一首歌谣,正是对旧社会渔民生活情景的真实写照:“多见芦苇少见天,船底无根漂人间,筋骨累断难活命,苛捐杂税如蛇缠。”

新中国成立后,微山湖渔民的生活水平和社会地位都有了很大提高,生产工具不断得到改善,生产能力及经济收入均有大幅度提高,90%以上的渔民已经陆居,走上了脱贫致富的道路。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3 17:27: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