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王善炊 |
释义 | 石狮市“八大王” 之三水产大王王善炊: 1965年搞社会主义教育运动时,王善炊当过五星村的贫协副主席,现任石狮市东村居委会老人会会长,热心公益事业,积极协助党支部、居委会做社区工作,在学校建设、道路建设、救助弱势居民、解决群众纠纷等方面都发挥了作用,受到社区好评。 王善炊的父亲解放初就是一个开鱼行的商人,经营业务很广,与祥芝公社、永宁公社十多个渔村200多个鱼贩有业务往来。王善炊就跟着他父亲学会了经营水产品的本领。1963年,当过国家干部的王善炊毅然辞职,与父亲一起做水产生产,可以说是石狮较早具有商品意识、大胆抛弃铁饭碗下海经商的干部之一。 作为水产大王的王善炊,当时主要从事以下两方面的经商活动。 一是联系客户。王善炊与许多渔民客户和小贩建立了联系。渔船出海归来,刚一靠岸,往往就有一群渔贩子等着,把御船的鲜鱼虾“包下来”,然后送到四面八方。王善炊则凭借自己拥有市场经营店面的优势,收购小贩的鱼虾,小贩赚小头,他赚大头。从1972年到1977年上半年,他基本控制了石狮镇区糖房街、土地街、太原路和前园村等地水产品市场的大部分交易。他与十多户固定店面经营者有固定的商业往来关系,从事协作经营。考虑到各地来的鱼贩都要到他的或与他有联系的经营场所交易,甚至上海、浙江、泉州、南安等地鱼贩到石狮来从事交易水产品都要与王善炊先接头,可以说,王善炊的水产品买卖网络是比较大的。 二是依靠自己的资本,买贱卖贵。每当市场水产品跌价时,他就向市场大量购货,囤积在仓库里(他共有三间仓库),过几天市场缺货,价格上涨,他就倾仓而出,获取价差。这无疑是在运用价值规律作用,是地地道道的商品经营和市场经济。 “文化大革命”期间,作为所谓的“八大王”之一,王善炊被送进“学习班”一年多。改革开放以后,王善炊的儿子开办了服装厂,1989年成立拼牌公司,发展成为福建省的著名商标,其产品包括夹克、西装、休闲服、皮鞋、卷烟等,规模不小。 现在,王善炊赋闲时,会经常到儿子的公司走一走。他感到自己很舒心。 石狮市“八大王” 事件: 所谓“八大王”,究竟何许人也?在改革开放已经进行了二十多年的今天,回顾“八大王”的传奇般经历,对我们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曲折过程,应当不无启发意义。 石狮市“八大王”今昔: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于1956年基本完成社会主义改造,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但在“左”倾思想的影响下,中国照搬前苏联模式,认为社会主义公有制只能是纯而又纯的公有经济。不承认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还存在多种经济成分,不承认集体经济和个体经济在这一阶段的作用,不承认商品经济是社会主义不可逾越的阶段,更不承认社会主义也有市场经济,而是认为越大越公越好,认为社会主义就是计划经济,个体私营经济被视为建设社会主义的异己,必欲除之而后快;认为个体经济是资本主义;认为商品生产是“地下黑工厂”;认为商品交换是自由买卖,投机倒把,等等。 20世纪60年代福建省的石狮,小商品市场已经很繁荣,这是石狮市的一道独特的风景线。石狮市是著名的侨乡,旅居海外华侨有30万人,相当于全市的人口。从经济地理来分析,石狮市是穷乡恶土,只有10000余亩的水田,其余多为“风头水尾漏沙地”,只能种地瓜。每逢水、旱灾,就吃不饱饭。除了花岗石和沙子,石狮也没有其他矿产资源。因此,石狮市世世代代有许多男子到南洋去谋生,成为“番客”。起初,“番客婶”主要使用外汇度日。后来,她们把海外亲人携带或寄送回来的家用小洋货摆到街上出售,包括写满洋文的手表、怀表、皮鞋、梳子、领带、香水、痱子粉、皮箱,但最多的是各种衣服,如衬衣、外套、西装、裙子等。“番客婶”或以物换物,或用它们换来现钞以购买粮食、蔬菜。因为她们卖的多半是旧衣服,所以她们的摊子又叫做“估衣摊”。她们的顾客,不仅有本地人,也有不少外地人。就这样,石狮市逐步形成了一个以“估衣”为主的小洋货市场。 石狮市人有经商传统,有商品经济头脑,他们不仅利用小洋货从事买卖活动,还广泛利用其他的机会进行商品生产和经营。例如,在风行领袖像章的年代,石狮人迎合当时“个人崇拜”的政治需要,大量生产加工像章,贩运到各地去销售,取得了成功,一些私营老板尝到了在当时可谓巨大的甜头。就这样,一些从事商品生产和购销的个体私营业主户就在这样的交换过程中产生出来,石狮市则因此而成为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源地之一。“文化大革命”后期,个体私营业主更是冒着被批判和坐牢的风险,开始更大规模地从事商品生产、商品交换,探索市场经济之路,发生在石狮的所谓“八大王”事件,就是当时石狮发展商品生产、市场经济的见证。到20世纪80年代初,政策放宽,华侨以物代汇,不再寄钱而是寄物件回来。每天,石狮市都会收到一两千包从海外寄来的物品。在这种情况下,石狮市小洋货市场更是风靡一时,被称为“小香港”。 总之,石狮人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就敢于从事商品生产和市场经济,摆地摊、卖“估衣”。尽管这还是最低层次上的商品经济,但是,在当时“左倾”思想的影响下,这种商品经济仍被视为资本主义的自由买卖和投机倒把,并因此而受到被铲除的威胁。1975年,石狮市曾把“八大王乱市场”的情况写成材料,送到北京,作为典型批判的对象。1976年,中央新闻电影记录片《铁证如山》在全国各地播放,其中有一段解说词称:石狮的资本主义小摊点有993个,日成交额达60余万元,从钟楼脚到民生街,只有500多米左右小街,正是当时的繁荣景象。出现了螺丝大王、水产大王、票证大王、水果大王、烟丝大王、砖瓦大王、粮油大王、扑克大王等“八大王”,即年收入超过10000元的典型。直到“文化大革命”结束以后的一个时期,这种批判仍在进行。例如,当时的一份批判材料就这样写道:“在‘四人帮’横行的日子里,石狮镇乌云蔽空,浊浪翻滚,资产阶级帮派勾结城市资本主义势力,向社会主义猖狂进攻。以自由市场闻名全国的侨乡石狮镇;4000余户的乡镇就有近千家的小摊贩,每天上市的有25000多人,成交总金额达670000余元,比国营合作商店的营业额还多一倍以上,经营行业二三十种,国家一二类物资以及30多个国家的进口商品充斥市场,各类工业品之多更是指不胜数。……这些摊贩布满大街小巷,一层挨着一层,一摊连着一摊,一直摆到国营商店的柜台边,几乎占领了社会主义的商业阵地……在这资本主义全面复辟,自由市场严重泛滥的妖雾里,贪污盗窃,投机倒把分子乱中求利,大发横财,垄断石狮市场的‘八大王’就是其中的典型一例”。 |
随便看 |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