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春行即兴 |
释义 | 《春行即兴》这首七言绝句,它写于安史之乱平息后不久,这是一首描写景物的小诗。全篇四句,都是写诗人行经宜阳时即目所见的暮春景色。在景物描写中,渗染着诗人感伤,哀愁的心情。这首诗妙在字面上毫不涉及人事,但细加品味,诗人却借描写自然景色反映了社会的动乱。正因为此诗具有感物伤时、即小见大、意境含蓄的特点,所以赢得了历代读者的喜爱。 作品名称:春行即兴 创作年代:唐代 文学体裁:七言绝句 作者:李华 作品原文春 行 即 兴 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 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注释译文【注释】 宜阳:县名,在今河南省洛阳市,洛河中游,即唐代福昌县城。 【译文】 萋萋:读qiqi 平声 站立城头观赏景致,只见大片土地荒芜,处处长满了茂盛的野草。 也曾看到农民利用涧水灌溉的万顷良田,但现下,这里清冷冷的山泉却再没人汲引灌溉,而是任其流逝了。经过安史之乱,再也无人来此观赏烂漫的山花,花只好任其自开自落, 虽鸟语婉转,但也是自鸣自听,一切是那么的寂静荒凉。 作品格律宜阳城下草萋萋, ⊙●●○○ 涧水东流复向西。 芳树无人花自落, ⊙●○○○●● 春山一路鸟空啼。 ⊙△ (说明:○平声●仄声⊙可平可仄△平韵▲仄韵 此作的韵脚是:八齐;可“四支五微八齐十灰”通押) 作品鉴赏这是一首景物小诗。作者春天经由宜阳时,因对眼前景物有所感触,即兴抒发了国破山河在、花落鸟空啼的愁绪。这首诗写的是静景,然而静景偏于动处写:水流、花落、鸟啼,无一不是变动的景象。 李华因在安禄山陷长安时受伪职,被贬为杭州司户参军。而此诗正写于安史之乱平息后不久。当时宜阳位置很重要,唐代最大的行宫之一──连昌宫就坐落在这里。境内女几山是著名的风景区,山上古木流泉,鸟语花香,景色妍丽,是一座天然的大花园。它年年都吸引着皇室、贵族、墨客、游人前来观赏。然而,在安史之乱中,这里却遭到严重破坏,景象荒凉。诗人在安史之乱后经过此地,心情可想而知。 “宜阳城下草萋萋”,作者站立城头观赏景致,只见大片土地荒芜,处处长满了茂盛的野草。接着,一笔便把人们的视野带到了连昌宫和女几山一带。 “涧水东流复向西。”太平时期,登上那武后、玄宗曾走过的“玉真路”,不仅可以观看“鸣流走响韵,含笑树头花”的美景,而且也会看到农民利用涧水灌溉的万顷良田,但此时,这里清泠泠的山泉却再没人汲引灌溉,而是任其“东流复向西”了。昔日,这里的香竹、古柳、怪柏、苍松,无处不吸引着众多的游客;而今,且莫说那些,就是红颜吐芳的春花,也早已无人欣赏了。 “芳树无人花自落”,这里强调“无人”二字,便道出了诗人对时代的感慨,说明经过安史之乱,再也无人来此观赏,只能任其自开自落了。 “春山一路鸟空啼”,春山一路,不仅使人想象到山花烂漫,鸟语宛转的佳境,但著以“空啼”二字,却成了以乐写哀,以闹衬寂,充分显示了山路的荒寞;这里不仅再也见不到那么多的游人墨客,而且连耕农、樵夫、村姑都不见了。“自落”、“空啼”相照应,写出了诗人面对大好山河的多少寂寞之感。 李渔《窥词管见》有云:“词虽不出情景二字,然二字亦分主客,情为主,景是客。说景即是说情,非借物遣怀,即将人喻物。有全篇不露秋毫情意,而实句句是情、字字关情者。”诗和词在表现手法上是一致的。这首诗虽然还不能说就做到了“全篇不露秋毫情意”,但句句写景,句句含情,却是比较突出的。尤其值得提出的是,诗中虽然写的是绿草、芳树、山泉、鸟语,都是一些宜人之景,但是这些景色都是为衬托诗人凄凉的心境服务的,它充分显示了诗人对时代的深沉叹惋。 作者简介李华 (715-766)唐代诗人、散文家。字遐叔,赵郡赞皇(今河北赞皇)人。开元中,第进士,擢宏辞科。天宝二年(743)登博学宏辞科,官监察御使、右补阙。安禄山陷长安时,被迫任凤阁舍人。“安史之乱”平定后,贬为杭州司户参军。明年,因风痹去官,后又托病隐居山阳以终,信奉佛法。唐代宗大历元年(766年)病故。华为著名散文家,与萧颖士齐名,世称"萧李"。并与萧颖士、颜真卿等共倡古义,开韩、柳古文运动之先河。他的文章“大抵以五经为泉源”,“非夫子之旨不书”。主张“尊经”、“载道”。其传世名篇有《吊古战场文》。亦有诗名。有《李遐叔文集》,今编诗一卷。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