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春生 |
释义 | 《春生》是唐代诗人白居易作的一首七言律诗。是《浔阳春》三首之一。这首诗把春天拟人化,构思异常新颖,奇巧,灵动。此诗与《琵琶行》同是抒写天涯沦落之恨,但选材,谋篇,命意,有所不同。 作品名称:春生 创作年代:唐代 作品出处:浔阳春 文学体裁:七言律诗 作者:白居易 作品原文春生 春生何处暗周游?海角天涯①遍始休。 先遣和风报消息,续教②啼鸟说来由。 展张③草色长河畔,点缀花房小树头。 若到故园④应觅我,为传⑤沦落在江州。 注释译文【注释】 ①海角天涯:极言遥远。 ②教:使、让,读平声。 ③展张:展开、铺开。 ④故园:指白居易的家乡下邽。 ⑤为传:替我捎信。 创作背景白居易任江州司马期间(元和十二年)作《浔阳春》三首,这是第一首,题为《春生》。 作品赏析诗一开始便问道:春天从来到人间,就悄无声息地到何处去游历呢?第二句即交代谜底,春天走遍了天涯海角才肯作罢。三、四两句用了拟人手法,春天每到一处,先派遣“和风”传送消息,告诉大家春天将来临,再遣“啼鸟”说明春天到来的缘由。接下来的五、六两句描写春天到来后的绚丽景色:河畔绿草如茵,树头繁花点缀。而最后两句诗意一转:春天如果到我的故乡理该寻觅我吧,那就请春天为我向家人传去沦落江州的信息。 诗的中间四句描绘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色,尾联抒发了“天涯沦落之恨”,是传统的“乐景衬哀情”的手法。诗人被贬谪江州的伤感消沉,也尽在这亦真亦幻的想像与描写之中,可谓含蓄蕴藉,哀而不伤。 作者简介白居易,汉族,字乐天,号香山居士,河南新郑(今郑州新郑)人,和元稹并称“元白”,和刘禹锡并称“刘白”,是中国文学史上负有盛名且影响深远的著名唐代大诗人和文学家,与李白、杜甫齐名,有“诗魔”和“诗王”之称,他的诗在中国、日本和朝鲜等国有广泛影响。公元772年2月28日(唐代宗大历七年正月二十),白居易在新郑城西的东郭宅村(今东郭寺)降生了。公元846年(武宗会昌六年八月),白居易死于洛阳,葬于洛阳香山,享年75岁。他去世后,唐宣宗写诗悼念他说:“缀玉连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著有《白氏长庆集》七十一卷。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