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易县卧虎山太阳宫 |
释义 | 卧虎山太阳宫位于河北省易县桥头乡北山南村,山呈虎卧势故称之峙,昔日乃道释云集胜境,现今保存完好乃道教一大圣地。 卧虎山简介易州因易水之“易”得名,史载商代有易氏部落在此居住,战国时就成为燕国的下都。据《太平寰宇记》载:“隋开皇元年(581年),改名易州,取州南易水为名。”开皇十六年(596年)置易县,上属易州。五代时期属后晋。开运三年(946年)至后周显德六年(959年)属辽。宋代宣和四年(1122年)改属武遂郡,宣和七年(1125年)复归辽,改属高阳军。金天会(1133年)十一年归属金。元代太祖八年(1213年)属顺天府。清雍正十一年(1733年)由县升州,领涞水、广昌(今涞源)两县。民国二年(1913年)降州为县。抗日战争时期先后设易满徐县、定易涞县、易县、龙华县。1946年恢复易县。 易县道教历史悠久,仙迹犹存。有传为太上道祖和上宛丘弈棋的狼牙山棋盘坨;有燕昭王修道的学仙台和老君堂;有上仙鬼谷子炼气的云蒙山,孙膑曾在这里著录兵书;有全国最大祭祀后土的洪崖山庙,张果亦在上中炼丹;有蚕姑嫘祖仙居蚕姑坨;有唐帝李隆基亲释的《道德经幢》和开元观等;更有三教共融、香火鼎盛、灵异非常、九流汇集的门墩卧虎山。 太阳宫众所周知,易县是革命老区、红色圣地,门墩山是英雄的山,这里见证了解放战争的易(县)涞(水)战役。1946年11月中旬,敌五十三军在平汉路上维护交通线,敌九十四军进攻易县,企图占领易县、西出紫荆关,与察南国民党军相互配合,分割晋察冀根据地。当时刚开过“涞源会议”,全区党的思想渐趋统一,部队士气日渐高涨,在运用运动战、歼灭战的战法上,也渐渐得手。为了保卫根据地,打击敌人的嚣张气焰,聂荣臻指挥野战军主力进行还击,第二、第三、第四纵队和独立第一旅在门墩山、二十里铺、刘家沟地区向敌九十四军4个团发起进攻,歼国民党军美式机械化部队2400多人,以我军胜利告终,门墩卧虎山亦声名远扬。 据史料和残碑记载,山上隋、唐时即有玄华寺、玉皇庙、后土庙、真武庙、慈航庙、圣人祠、扶桑大帝庙(太阳)等。清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重修,至嘉庆八年(1803年)陆续建成,耗时长达20年,观、寺、祠宇20余座遍布全山,错落有致,金碧辉煌,规模宏大,雄伟壮观,气势非凡,遐迩闻名。 承母遗志 道场重光 辉煌的卧虎山不再辉煌,沉寂荒凉,我们只能从剩下的残垣石基依稀可以看出当年这里繁华景象。铁树开花,棒槌发芽古时有;如今,政通而人和,国昌而教兴,卧虎山枯井生泉,古树返青,祥云笼罩,瑞物显明。2004年2月,当地信众敲锣打鼓、载歌载舞、用民间最热情的接待方式恭请于惠祥大德驻锡卧虎山。 于惠祥,易县人,自幼生长在洪崖山脚下,老母亲信奉后土奶奶济世度人。受母熏陶,接母重任,承母遗志,弘母大愿,慷慨解囊,扶危济困,施茶舍饭,广行善举。对后土娘娘尊崇至极,广布香火供奉之地。 为了弘扬传统文化,恢复卧虎古迹景观。保护绿化秀美山川,开发靓丽旅游资源。在党和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中国道教协会、河北省道教协会、保定市道教协会的教务指导下,于惠祥继承母亲弘深遗愿,决心重修卧虎山的扶桑大帝庙——太阳宫。他精于堪舆,擅长建筑,依照卧虎山山脉和地理地貌,画八卦、立九宫、开山道、通水电、建丹房、辟广场,废寝忘食,历尽艰辛,凭着虔诚的信仰和坚韧的毅力,终于重光卧虎山道场,使神灵安隅一方。 太阳宫位于卧虎山半山腰处,山门向东迎紫气,两翼儒释拱北极。山门内有八角池,分别镶有八宝图案。平行为丹房和办公场所,南侧为活动和学习的地方,北侧即为通往全山各殿堂的“s”字型山道。顺着此路拾阶而上,到八角凉亭,向北仰望,庞大的道观建筑群映入眼帘。汉白玉栏杆婉转回旋,建筑古朴典雅,华丽天香,犹如仙界神宫,令人肃然起敬。99阶台磴直达大殿,寓意天长地久,九九归一(皈依)和道法自然。殿前两侧各有石象两个,象征道门兴隆和吉祥。殿门上悬挂着“后土皇祠”匾额,殿内供奉后土娘娘圣像,瑞相端庄,雍容华贵,四壁彩绘有后土娘娘分身显化度人的故事。后土殿西南有一拱汉白玉石桥通往西侧院内,此桥东为9磴,石呈青色;西为8磴石为白色,石色浑然天成,谓“阴阳桥”。院内为救苦殿,依山筑成,殿内神像和石柱为巨石雕琢而成,实为雕刻艺术精品。回到后土殿,从东侧绕到殿后,别有洞天,古柏参天,相传为古时该山道人所植。远处一块大理石碑赫然可见,为中国道教协会副会长黄信阳道长题写了的“立观度人”字碑,这里面有对于惠祥先生寄予的殷切希望,也是对他为道教所做出的杰出贡献的肯定和鼓励。 皇天后土 道教尊神 皇天,古代指天,玉皇大帝;后土,古代指地,后土娘娘。皇天后土指天地或天地神灵的总称。俗信谓天地能主持公道,主宰万物。亦作“后土皇天”。 道教认为玉皇为众神之王,在道教神阶中地位极高,神权最大。道经中称其居住昊天金阙弥罗天宫,妙相庄严,法身无上,统御诸天,综领万圣,主宰宇宙,开化万天,行天之道,布天之德,造化万物,济度群生,权衡三界,统御万灵,而无量度人,为天界至尊之神,万天帝王。简而言之,道教认为:玉皇总管三界(天上、地下、空间),十方(四方、四维、上下),四生(胎生、卵生、湿生、化生),六道(天、人、魔、地狱、畜生、饿鬼)的一切阴阳祸福。 每年的腊月廿五,玉皇要亲自下界人间,巡视察看各方情况。依据众生道俗的善恶良莠来赏善罚恶。旧时道观和民间都要烧香念经,迎送玉皇大帝。正月初九为玉皇圣诞,俗称“玉皇会”,传言天上地下的各路神仙在这一天都要隆重庆贺,玉皇在其诞辰日的下午回鸾返回天宫。是时道教宫观内均要举行隆重的庆贺科仪。民间更是一家老小,斋戒沐浴,上香行礼,祭拜诵经,有的地方还唱戏娱神。中国北方过去还举行玉皇祭,抬玉皇神像游村巡街的习俗。中国古代有“皇天后土”的说法,可见主宰大地山川的后土神是相对于主宰天界的玉皇大帝,是尊贵的大神。 道教认为,后土为大地之母,全称承天效法厚德光大后土皇地祗。是道教尊神“四御”中的第四位天神,俗称“后土娘娘”。与主持天界的玉皇大帝相配合,为主宰阴阳生育、万物之美与大地山河之秀的女神。后土对民间来说,并不是一个不熟悉的神,她其实就是人们俗称的“地母娘娘”。《礼记·郊特牲》:“地载万物,天垂象,取材于地,取法于天,是以尊天而亲地也。故教民美报焉。”这种对地神崇拜的原因的解释,还是比较朴素。也就是说,古代人类祭祀地神,是为了酬劳它负载万物与生养万物的功劳。据《三教源流搜神大全》卷1《后土皇地祗》条所载:“天地未分,混而为一;二仪初判,阴阳定位故清气腾而为阳天,浊气降而为阴地。为阳天者,五太相传,五天定位,上施日月,参差玄象。为阴地者,五黄相乘,五气凝结,负载江海山林屋宇。故曰天阳地阴,天公地母也。《世略》所谓“土者,乃天地初判黄土也,故谓土母焉。” 皇天后土连用,一般在祭祀中,指代的并不是神明本身,而是皇天代表的天道与后土代表的六道轮回,两者都是绝对公正的,所以作为祭祀、发誓的仲裁。卧虎山皇天后土建筑供奉格局意义于此。相信,在不久的将来,门礅卧虎山一定会再现昔日辉煌,香火鼎盛。于惠祥先生及众弟子功德无量! |
随便看 |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