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吹肥皂泡的少年
释义

世界名画

【画作名称】《吹肥皂泡的少年》

【创作者】夏尔丹(让·巴蒂斯特·西蒙·夏尔丹 Cherdin,Jean-Baptiste-Siméon,法国)

【创作年代】1730年

【类别】帆布油画

【风格】现实主义

【题材】风俗

【规格】88×70厘米

【材质】 布 油彩

【现存藏处】华盛顿 美国国家美术馆(National Gallery of Art at Washington DC)

作品赏析

《吹肥皂泡的少年》是夏尔丹早年的一幅风俗画:一个衣着破旧但不失为整洁的少年正在从室内向室外吹着肥皂泡,他聚精会神小心翼翼地将肥皂泡越吹越大,越吹越大……还有一个孩子,看上去仅有3、4岁,正踮着脚扒着窗台使劲从室内向室外观看……。题材非常普通,情境极为单纯,这是一种清闲、安逸的生活情趣,反映了下层平民的孩子们自然、俭朴、淳厚、善良的美好情感。

背景介绍

18世纪下半叶,在法国洛可可艺术日益兴旺的同时还出现了另一种风格倾向----平民写实主义美术。平民写实主义与洛可可美术同样反对远离生活的古典主义,同样热衷于反映现实生活。但是,前者只面向社会上层,表现封建贵族和新兴资产阶级追求浮华享乐的审美情趣,而后者面向的是社会中下层,表现普通市民的日常生活和自然、亲切、朴实的审美情趣;前者突破了17世纪法国艺术只满足于君王口味的狭小范围;而后者则进一步突破了罗可可艺术只满足于上层贵族欣赏趣味的局限,使艺术更进一步走向了民主。

18世纪中叶,法国资产阶级进步的思想家伏尔泰、卢梭、狄德罗为推翻封建等级专制和教会权威,以35卷本的“百科全书”形式作为“启蒙主义”的纲领:在政治上主张开明之治和民主政体;在艺术上提倡“自由”“人道”“道德”和“教益”,致使18世纪法国的写实绘画从“第一等级”(君主、僧侣)、“第二等级”(贵族)扩展到“第三等级”(农民、市民和资产阶级)并且从单纯地反映市民世俗生活转向了对社会问题的揭示和道德命题的说教。

画家简介

夏尔丹使极受狄德罗称赞的画家之一。他擅长静物画,也擅长风俗画;并且试图通过静物画来反映城市平民的生活趣味,通过风俗画来反映城市平民和善、友好、勤劳、俭朴的美好品德。他的风俗画受小荷兰画派影响,但思想内容更深刻,善于把人物形象和生活环境联系起来。代表作有《洗衣妇》、《厨娘》、《小孩和陀螺》(藏卢浮宫博物馆)及《午餐前的祈祷》和这幅《吹肥皂泡的少年》等。他也画肖像画,用色粉笔完成的自画像,是这类作品的代表作。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5 1:4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