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创新中国论坛 |
释义 | 由美籍华裔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李政道先生为论坛主席,中国高等科学技术中心和科学时报社共同主办的首届“创新中国论坛”即将召开。论坛将从2010年开始,以“创新氛围构建与杰出人才培养”为总主题,每年遴选一个城市,依托地方政府和一两所高校,广邀国内有识之士,针对创新与人才培养领域的有关问题展开研讨。首期论坛主题为“求答钱学森之问:中国如何培养创新人才”。 论坛前言当代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经济迅速兴起,创新力日益成为国际竞争力的关键。美日韩等国凭借创新优势,在不同起点不同国情实现了各自的富强之路,并占据着世界产业链的高端;科技强国俄罗斯正在谋求大国转型,释放传统创新能量;后起新秀印度也将发展科技与创新作为强国之本。新一轮的创新浪潮开始涌动全球,知识经济的跑道已经悄然划定。 改革开放30年,我国成为了外贸大国、制造大国,却未成为科技强国;成为了世界加工厂,却未成为全球创新中心;成为了世界财富增长极,却没有成为财富拥有极。其根本原因是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创新指标与大国地位明显不匹配。这不仅制约我国的自主发展权,削弱我国的国际竞争力,而且关系到我国的经济独立与国家安全。同时,由于我国特殊的国情,以及先易后难的渐进式改革,造成了诸多矛盾交集:农村发展迟缓化,城市发展同质化,企业竞争白热化,产业链条低端化,区域差距悬殊化,文化精神消退化,社会问题显性化。不断推进中国创新事业,成为我党和社会机构的历史使命,成为中华民族根深叶茂的不懈责任。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指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把建设创新型国家纳入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国家在“十一五”规划,也把建设创新型国家写入近期实施步骤。 我国的创新事业进入了关键发展阶段。我国能否顺利实现由制造大国向创造大国的转型,占领世界产业高端竞争?能否加快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科学统筹城乡发展?又怎样实现技术创新,企业创新,城市创新,区域创新,进而实现整个国家的创新,成为财富中国,创新大国,文化强国? 为落实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指示,更加科学实施“十一五”中“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力资本强国”的规划,聚合各方力量推动中国创新大业,由高占祥倡导和发起并出任论坛主席,诺奖经济学获得者、国际著名政要、国内决策官员及著名专家学者和一线实战家300多人加盟,构建强大的智囊团和思想库,与各级政府、企业,科研机构,媒体携手互动,为全方位推动我国的创新事业而不懈奋斗! 机构设置为实现论坛宗旨及工作效率,设立以下组织机构: 1、主席团 主席团是论坛的权力组成机构。分设名誉主席、主席、副主席、执行主席、执行副主席等。主席团资格必须为在国内或国际上对本业界产生较大影响力的个人或组织,若为政府领导任职,原则不低于副部级。高占祥发起并出任第一届主席。 2、秘书处 论坛设立秘书处,负责论坛的日常事务管理。秘书处设立秘书长一名,副秘书长若干。秘书长为论坛首席执行官并领导秘书处。吴子敬出任论坛第一届秘书长。 3、咨询委员会 咨询委员会是论坛的核心智力机构,致力于中国创新的多层次研究及为政府和企业提供咨询与顾问,前瞻中国创新发展。分设农村、城市、企业、金融、区域经济、品牌、文化创意等委员会,认资资格为在本领域有较大影响力的专家学者。 4、会员大会 会员大会是论坛的最高权力机构,表决论坛的重大决策及人事任免。每年召开一次全国会员大会,会员为提出入会申请并获批的人或组织。 5、理事会 理事会是会员大会的最高执行机构,向会员大会负责。分设理事长、副理事长、常务理事及理事。理事会成员原则上由市长及知名企业家组成。 6、直属职能部门 为了确保论坛富有成效,在秘书处领导下设立论坛直属职能部门,包括策划部、会员部、专家媒体部等,执行分项工作及其他相关任务。 论坛性质论坛为学术性、活动性、非营利性的国内非政府组织。 宗旨 中国创新进程的助推器,政府与企业创新的智囊团,全民创新的发动机。 1、立足中国,放眼世界,以前瞻眼光和创新视野,发掘中国创新资源,改善中国创新环境,推广中国创新机制,不断推动中国创新进程。 2 、致力于积极整合地区、企业、媒体、学界、资本等资源,为中国各级政府经济发展和企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撑,为会员和会员间,会员和非会员间的交流合作提供服务。 3 、发挥论坛方向的力量、联合的力量、持续的力量,将论坛打造成为中国创新主体的的“提升平台” 、“思想平台”、“交流平台”、“合作平台”,倡导和支持全民创新。 论坛理念开放 合作 创新 业务活动业务范围 1、研判世界和国内经济走势,讨论区域经济、行业前景、社会发展,涵盖农村创新,城市创新,企业创新,金融创新,文化创新等基本事务。 2、构建官商学媒交流与互动平台,通过论坛建立多层次的精准网络和高广度的泛网络。 3、为政府、企业及其他相关团体服务,致力于创新素质的培养,创新环境的培育,创新资源的整合以及创新机制的推广。 4、独立或合作开展高峰论坛、创新培训、经济峰会、课题研讨、专题策划、会展等有利于实现论坛宗旨的活动。 一、农村创新活动:三位一体打造中国“新三农” 农业是国家经济基础,“三农”问题是和谐社会的最重要问题,新农村、新农民、新农业则是“三农”问题破解的关键。创新中国论坛将以农村委员会为主办联合当地政府和其他力量,开展农村、农业、农民创新系列活动。 二、城市创新活动:让中国城市为世界所向往 城市是一个区域的核心,城市的发展不仅关系到城市本身,而且关系到周边城市与农村。而当前,不少城市功能紊乱,发展同质,定位模糊。创新中国论坛城市委员会将携手城市及其对口资源,共同推动城市创新。 三、企业创新活动:能者为创,加速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变 企业强则国富,企业是市场经济创新的主体,当为数众多的企业向世界供应廉价产品而为中国赢得世界工厂时,企业的创新更加任重道远。创新中国论坛企业委员会将以企业创新研究为根本职责,以推动企业家创新精神为基本使命,为推动我国企业创新而孜孜以求。 四、金融创新活动:企富、国富、民富 金融是特殊的国民财富,因其虚拟性而与实业迥异。当今世界金融环境突变,中国的外汇,银行,证券均受到不同程度的挑战。唯有金融创新,才能突破前方荆棘,让中国更加富有,让国人更加有“钱”。创新中国论坛特设金融委员会,为推动中国金融创新而纵论天下。 五、文化创新活动:发掘与传扬中国软实力 文化力是国家最重要的软实力,是一个民族立于世界之林的根本。文化创新贯穿于国家创新的上下游,是文明程度的标尺,也是我国的创新之母。创新中国论坛通过文化创新向世界弘扬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彰显大国崛起的软实力。 六、其他相关活动 1集结出版《创新中国》系列丛书,汇总活动成果,记录中国创新历程。 2完善创新论坛官方网站,不断增强信息时效性,和网友的互动性,适时推出在线专题活动。 3举办教育创新、技术创新、品牌创新等其他相关创新活动。 远期规划1、用三到五年时间发展为推动中国创新的最具影响力的非政府组织,并在国际社会产生较大影响力的创新机构。 2、完成20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特区),100座城市(地级市),300个县(含县级市、区),500个镇的区域拓展和1000家企业的拓展。 3、创建中国创新力研究院及创新培训中心,致力于国人创新意识、创新素质的培养,发挥中国人力资本强国优势。 4、建立创新中国基金会,为创新活动提供务实支持。 5、全面启动创新中国行动。用人力,物力,财力重点支撑新农村发展,特色城市建设,企业自主创新,政府管理创新等,更加切实高效的推动中国多层次创新进程。 首届论坛首届“创新中国论坛”在北京师范大学举行,论坛以“求答钱学森之问:中国如何培养创新人才”为主议题。全国政协副主席、九三学社中央副主席、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院士王志珍出席开幕式并致辞。论坛由中国高等科学技术中心、中国海洋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和科学时报社共同主办。 美籍华裔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李政道先生担任论坛主席,他为论坛题词:“科学教育天下事,创新见解谈笑间”。李政道先生在主旨演讲中以自己的求学经历回答了“钱学森之问”。他在演讲中指出:“要创新,需学问;只学答,非学问。要创新,需学问;问愈透,创更新。” 作为一代科学大师,钱学森对国家民族的忠诚、对科学研究的执著、对青年人才的奖掖、对科学道德的尊奉让人感动。他的崇高人格和科学精神就像一座灯塔,照亮后人前行。大师刚刚远去,“钱学森之问”就成为中国教育界有识之士关注的焦点。人们的缅怀和追思,不时会被钱老提出的一个问题所震撼——“中国还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 论坛开幕式由科学时报社社长、总编辑刘洪海主持。北京师范大学常务副校长董奇首先致辞,代表主办方向各界来宾表示热烈欢迎和诚挚感谢。 在开幕式后的大会特邀报告环节,中国科学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校长张杰,中国海洋大学校长吴德星,中国科学院院士、南方科技大学校长朱清时,香港城市大学原校长张信刚分别就创新人才培养相关问题发表了精彩的主题演讲。下午的圆桌会议由中国海洋大学校长吴德星主持,中国工程院院士秦伯益、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章启群、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教授林崇德、江苏大学教师教育学院副院长王长乐、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韩水法、浙江工商大学校长胡建淼、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以及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生何文娟,围绕创新人才的基本特征与品格、创新人才对成长环境的需求、创新型大学的社会环境分析、中国大学的制度与创新能力、中国大学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构建、中国传统文化与民族创新性等议题展开研讨。 闭幕式由中国高等科学技术中心学术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叶铭汉主持,北师大学生代表宣读了“创新来自勇气”大学生创新中国倡议书。 据主办方介绍,论坛突出三大特点:一是开放性,依托国立科研机构和著名高校,汇聚顶级专家学者,探讨与创新型国家建设有关的最前沿问题;二是影响力,通过相关组织和单位在国内的覆盖面,借助合作媒体优势,使研讨成果传达到最广泛的受众;三是务实性,论坛组织方将成立专业的学术队伍,认真总结汇集专家研讨成果,形成有关中国创新问题的系统性报告。 据悉,“创新中国论坛”从2010年开始,每年确定一个议题,遴选一个城市,依托地方政府和一两所高校,广邀国内外有识之士交流研讨。论坛主办方相信,通过系列交流与探讨,将为国内创新氛围的构建和养成作出积极贡献。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