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同安朝元观 |
释义 | 景点概况朝元观在厦门市同安区朝元门外(俗称小西门),宋嘉熙间建(1237---1240),元至正甲午(1354)兵毁,明洪武五年壬子(1372)道士陈一宁仍故址建玉皇殿,壬戊(1388)顾惠宝建元坛宫。永乐癸已(1413)道会道明建法坛,戊戌(1418年)夏,邑令括苍刘某祷雨于观而应,遂募众重修。已亥(1419年)冬邑令王某兴道明共捐已紫卒其事。嘉靖十九年(1540年)庚子重修。清乾隆丁卯(1747年)邑令张荃募众修葺,后此观渐见倾圮,观地多被居民侵占,咸、同间(1851---1874年)仅存后殿。光绪十二年(1886年)邑绅王文祥、王福昌等再募捐众重修,复筑三清殿并两廊二十八宿。至近年(1928年)三清殿再圮,两廊亦渐损坏。 朝元观是同安历史最早、规模最大的道教宫观。据现存永乐碑记“相传七百余年”及玉皇殿现存嘉靖石柱楹联“拓地遥传七百年”推断,朝元观应开创于八世纪前的盛唐时代,比同安置县早二百余年。李唐王朝立道教为国教,尊老子为李氏始祖,命天下州县立宫奉祀朝元观始创于盛唐,于史有据。至今已有一千二百余年历史。 涉台文物与海外情缘同安谢氏与朝元观 据清乾隆五十九年(1794)谢金鸾撰修的《谢氏族谱》中载: 谢氏为中原望族,随宋室南渡,以定居同安归得里埔边山(即现在的莲花镇花厝村附近)的谢悌为第一世,子仲为第二世;仲子绍光(三世)以明经进取,官至奉直大夫,生子四,名为:寿、图南、守正、柬。图南才兼文武,举嘉熙间(1237—1240),出抚方岳,为琼州安抚使,削平叛乱,爵封开国男,食采同安三百户,迁居同城,建朝元观。绍光三子守正,绝嗜欲,崇佛教,披缁沙门,为中峰寺住持。绍光以其三子守正份下田租一百六十石(亩),奉献朝元观并于观中立祠,每年孟伙秋朔日报祀。 明代以来,三次修建,虽由道会、道士提头,取得当时县令支持和各方攒助,而谢氏族裔也当仁不让,出工出钱,积极参与,如嘉靖十九年出乡进士谢复春撰文的《重修朝元观碑记》中,题名碑上的有;南京户部主事谢昆、庠生谢鹏翰、义官谢朝春、耆士谢世玉、谢世传、谢师渊、谢师圣、谢武容、谢武恭、谢钟瑞等人,占全碑题名半数。其中南京户部主事谢昆,为官二十余载,一生正气,两袖清风,逝世时家无寸帛,同官资助棺衾。但他生前对朝元观的修复,也竭力以赴,不落人后。据同安谢氏及当地老人证实,观主祠位于玉皇殿座后,祀一尊青脸黑须蟒袍半甲神像(应是谢南),谢氏裔孙每年春秋二祭,殿中有石柱一对,下署名为“檀越谢图南诸裔孙敬奉”,应是明代嘉靖年间之物。据说在民国初年,台湾、马来西亚等地谢氏族裔曾组团到同安朝元观寻根谒祖,见三清殿圮毁,还运来方形番木柱两根进献,径约五十公分左右,存放于两厢,当地五十岁以上的人都能证实。 同安谢氏与朝元观的神缘、人缘的密切关系载于史志、谱牌,见之于观中碑、柱、证之于谢氏与当地乡老的传闻。而今三清殿只存台基,玉皇殿面目全非,所幸经县文物保护单位查证,县政府批准公布,定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并经各方商定,准予重建,恢复原貌。凡我海内外谢氏族裔,应以明代户部主事谢昆的祖德是范,义不容辞,踊跃捐轮,而继续发扬谢氏历代祖先修建朝元观的宗功,使同安古代道教圣地得以生焕光彩。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