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跳禾楼 |
释义 | “跳禾楼”是一种古老的民间山歌演唱形式,流行在原阳江县农村各地。意在“祈年”,即农家寄托农事丰收的期望。 乡间农历六月或十月,早晚两造农事完毕后,每在风清月明之夜,村人置八仙桌两张(大型的四张)于旷野,桌上铺一块红花布,就可开始“跳禾楼”。 歌手两名,一老一少,老的叫宿佬,幼的叫禾娘。禾娘一般男扮女装,头上装个假蟠龙大髻,身穿大红衫,类似新娘装束。表演时,禾娘先登台唱“禾楼歌”,如:“好久未曾讲大话,今晚唱条大话歌。一条黄鳝三斤半,一只萝卜切三箩。三更半夜贼吠狗,被扯阿婆盖过头,披着葵衣去饮酒,穿上长衫去驶牛……”歌词内容均反常颠倒滑稽可笑,因而又叫“大话歌”。 禾娘在台上演唱时,宿佬在台下手持一根水烟筒,上挂一面铜锣,叩碰着为禾娘掌板和音。待禾娘唱完“大话歌”后,宿佬便登台与台下观众对歌(俗称“驳歌仔”)。这宿佬必须是当地著名的歌手,有即席吟赋舌战群儒的急才,在对方唱完最后一句的末尾一个字时,立刻能接口答上来,倘间断时间太长,台下便有“啊嗬”喝倒彩之声。正如俗语所云:“没有几手功夫,莫去驳歌仔”。倘若宿佬被“驳”倒了,须罚一台节目(即补一台“跳禾楼”)。为了能“驳”倒宿佬,乡人常邀邻近乡村有名歌手来参加,因此场面十分紧张热闹。 据说,“跳禾楼”是歌仙刘三姐(阳江叫刘三妈,阳春叫刘三妹)传下来的,乾隆以及道光年间《阳江县志》即记载说:“六月村落中,各建小棚,延巫女歌舞其上,名曰跳禾楼,用以祈年。俗传跳禾楼即效刘三妈故事。闻此神为牧牛女得道者,各处多有其庙。”类似“跳禾楼”这种斗歌形式,后来还有妇人祈子的“跳花枝”,新婚闹洞房时的“打堂梅”以及海边渔家的咸水歌“对叹”等等(其核心活动都是“驳歌仔”)。这成了当时阳江城乡主要的民间娱乐活动。现遗留下来的清人诗句“烟笼西浦夕阳过,信宿渔人唱晚多。掩映灯红迷蓼岸,隔江声杂采菱歌”、“西浦渔人乐有家,卖鱼酣酒唱依呀”等就是描写那时江城对歌盛况。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