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体验主义
释义

定义

体验主义是郭孟涛在对后现代主义和解构主义理解的基础上,综合当代叙事疗法的技巧体出的一门个体人类学说。它针对后现代主义反对绝对定义的主张提出相对定义,依据解构的主张,应用叙事的“外化”技巧和静心的体验原理而提出的个人生活新主张。

体验主义目前仅在心理治疗和教育培训方面得到初步应用。随着它与中国古代文化中的“慎独主义”以及佛家思想的融合,它将在个人职业规划及人力资源方面起到指导作用。总的来说,体验主义将会向一门完整的个人学说方向发展。

体验主义认为作为一个个体生命,它的任务为体验生命不确定性的过程和保证生命作为物质世界一支支流的延续。

体验主义的特点在于认为应当把生活整体的经历内化为生命体验的内容,而把局部问题外化为客观事实,从而对生命的下一步进程作为参考。

人文社会范畴内的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

人文社会范畴内的现代主义与文学艺术范畴的现代主义的区别与联系。

无论是那个范畴内的现代主义,都是西方进入垄断主义时代以后产生的,是伴随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产物,它就不可避免地反映了这个时代政治、经济和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变革,反映了这个时代人们极其复杂、丰富的思想感情和极为深刻的哲学思考。

一、 现代主义的诞生、发展及衰败

人文社会范畴内的现代主义特点是标准化的社会。所谓的标准化,离不开标准的内容。标准的内容是以什么为指导建立的呢?追本溯源,从科技上离不开第二次工业革命带来的垄断性生产,从理论上有牛顿时期的影子。其伟大之处在于发现了足以指导整个物质世界运动规律的三大运动定理。其狭隘之处是忽视了生命作为物质存在的一个支流有其不确定性。一味的把标准从工业生产领域的标准化管理应用到社会管理领域。从而在客观上造成了一段人类价值观空前趋同的社会历史。

高效的社会节奏是这个时期的社会亮点,同时,人们的空虚感、紧张感、落差感统统被隐藏在光鲜靓丽的商品背后。直到目前,人文社科范畴内的现代主义仍然占据着主流地位,尤其是在以中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但是,早在上个世纪一些人本主义、解构主义的后现代思潮已经悄然萌芽。社会进入到二十一世纪的第二个十年,伴随着中国等一批后发展国家也正式步入现代化社会,过剩的商品经济已经成为社会进一步发展的掣肘。世界从2008年到现在为止,一直都处在经济危机的阴霾当中。另一方面,后发展国家技术的进步、政治经济的日益强盛,垄断性生产早已成为昨日黄花。

这也揭示着从第二次工业革命一路走来的现代主义,正渐渐向着它没落的坟墓走去。

二、后现代主义的从不成熟渐渐走向完善

人们的空虚感、紧张感和失落感甚至从现代主义的确立开始就从未停止过对它的怀疑,那种怀疑的思潮,恰恰就是后现代的萌芽。一路走来的后现代思潮,其实大部分时间只有一句话:不要相信那些鬼话,不要信那些鬼话。。

可以说人本主义是最早把后现代从现代主义从困扰中解救出来的,但是总的来说,人本主义基本基本停留在一种感觉上。因为当时的社会主流生活还继续处在第二次工业带来的对商品享受的快感中。解构主义确实从方法上很犀利、又很巧妙的捅了一刀。甚至可以说,解构主义是对现代主义进行升级的补丁。但事实上,确是狠狠地瓦解了现代主义的核心——标准主义。

可以预测的是,随着整个人类社会的主体摆脱掉过剩商品经济这个困难的时候,现代主义在人类文明社会的范畴内必将随着历史烟消云散。而后现代必将全面完整的开始它对社会的主导。

体验主义对教育的指导意义

一、体验主义对教育意义的解读

人的一生,从呱呱坠地,到赤条条的离开,其实就是一个体验的过程。在整个过程中,我们其实只做了三件件事,其一是学习信息,其二是思考信息,其三是生产信息。我们学着如何快乐,我们感受着快乐,我们也生产着快乐。当然,也有挫折的体验,喜、怒、哀、惧、爱、恶、欲,如是种种的人生感悟。

无论是大人物或者小人物,每个人物的经历和结局都各不相同,命运使然,我们惟一站在的同一个层次就是生命,活着是我们共同而伟大的职业。无论我们是喜、是怒、是哀、是惧、是爱、是欲、是愁,都生生的证明:我们是如此的热爱这生命。生和死,是人最大的事,除此之外就是生命的延续。

从生物学角度说,繁衍正是通过复制我们的生命信息而使我们的生命信息得以延续。正是有了这种延续,我们对生命终结这样的大事而得以释然。活着,从某种意义上说,是我们全部的职业,而在这份职业上,我们都是如此的具有职业心,以至于根本分不出胜败、优劣、高下的差别。而我们的生命甚至只是这职业的一个环节,也决定了我们每一个人的生命只是为了某种意义上的胜利、优秀、高尚而做准备。

繁衍保证了我们这支生命先天的生物延续,而教育则使我们后天的积累得以传承。命运中充满了不确定的因素,而正是这些不确定的东西,使得我们这支生命变得具有坚韧性,而且向着适应环境的优秀方向发展从而变得更优秀。但是无论生命的轨迹怎样的变动,总会有一些属于我们生命的特征能够继续流传下来。同时,生命的个体又是唯一的、特殊的。大到种族、民族,小到家庭、个人,各个层次上的生命个体都具有无一重复的特殊性。正是这种个性赋予了生命支流以及个体生命体验的独立的意义。这些众多个体的存在丰富了整个生命支流的体验,也提高了生命传承的坚韧性。当环境改变时,一部分的个体的特性可能违背了新环境的存在规律而被淘汰,但其他特性方向上的个体又能得以保存,从而承载整个生命支流在物质运动中继续留存。

从生活和社会的角度来说,财富是我们赖以生活的物质保证,可是站在世代传承的高度,物质财富却是最容易受到命运中不确定因素的影响。而知识、人格这些东西相对来说却不受那些不确定因素太大的影响。知识的传承靠得是教育,人格则靠的是学识积淀的坯块儿经过生活磨砺而后养成。教育对于整体的生命来说,是和繁衍一样保持生命延续和传承的细节。既然我们如此热爱这宏大的生命工程,就不应当忽视教育这个细节。

二、体验主义对于教育内容的指导

《论语·卫灵公》:“子曰:‘有教无类。’”意思是说,教育没有类的差别,所有人不论贫富、贵贱、善恶、智愚,人人都可以接受教育。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提出:“教育的艺术是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的艺术。”

这是教育家从传承的角度做出了完整的阐述。当然,我认为对教育的理解不能抛开它相反的角度——学习。那么从学习者的角度思考:一个人应当学到什么?换句话说,从继承者的角度来说,我们作为继承者应当继承前面生命过程中的那些部分呢?

我们首先会想到当然是继承优秀的部分。但是优秀这个概念有一个逻辑的前提,就是选定优秀的方向。那么生命的延续方向是不是一个既定方向?显然不是的,生命如果一开始就被上帝赋予了方向,那么生命的内容也就等同于天体通过运转来验证上帝赋予的三大物质运动定理,从而失去了其体验的意义。前面说过,上帝赋予我们的命运中充满了不确定的因素,我们生命的意义和任务就是体验,而不是为了向本身以外的任何事物作出任何证明。

那么,再回到教育者的角度,我们如何进一步的定义教育?

教育也是体验的一种。我们应该本着为自己使命负责的态度去为受教育者负责。本着对自身生命热爱的理解用爱的方式把自身的生命填补到对方的生命空隙中。首先,要有智慧,能理解生命中的不确定,不强制转移。其次,要有爱心,因为一个人决不可能把生命填补到一个你痛恨的生命中。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6 3:5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