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题王孟端画竹 |
释义 | 基本信息【作品名称】题王孟端画竹 【创作年代】明朝 【作者姓名】黄仲昭 【作品体裁】诗 作品原文九龙山人标格竒,平生与竹同襟期。 兴来为竹写真意,笔端飒飒生凉飔。 一枝髙拂青霄雾,葛陂神物化龙去。 一枝低扫白石苔,缑山仙子乘鸾来。 疎影微茫远还碧,颇似潇湘秋月夕。 翠色茏葱近更深,又似淇园春雨晴。 昔年老可今安在,遗迹流传重千载。 山人挥洒更入神,使可见之心亦骇。 我家闽山丛竹幽,朅来不见心悠悠。 今日披图看风景,分明一叚闽山秋。 注 释王孟端:王绂(1362-1416)明代著名画家。字孟端,号友石生,初隐九龙山,又号九龙山人,鳌叟。无锡(今属江苏)人。 九龙山人:王孟端(王绂)的号。 标格:风范、品格。 襟期:.襟怀、志趣。 兴来:产生对事物感觉喜爱的情绪。 为竹:画竹。 凉飔:liánɡ sī,凉风。 青霄:青天﹔高空。 葛陂:晋葛洪《神仙传.壶公》:"房(费长房)忧不得到家,公(壶公)以一竹杖与之曰:'但骑此得到家耳。'房骑竹杖辞去,忽如睡,已到家……所骑竹杖,弃葛陂中,视之乃青龙耳。 缑山:ɡōu shān,即缑氏山。指修道成仙之处。相传王子乔于缑山乘鹤成仙。后用作歌咏仙家之典。 鸾:luán,传说凤凰一类的鸟。 淇园:一般认为是周朝卫国竹园,也有认为是“纣之竹园”,中国古代著名三大产竹基地(淇园、南山、渭川)之一。古诗文中常以其代竹或竹园。 老可:文同(1018――1079),字与可,人称老可。梓州永泰(今四川盐亭东)人。宋仁宗皇祐元年(1049)进士。善画墨竹,与苏轼共同创立湖州竹派。 山人:即“九龙山人”,王孟端(王绂)的号。 使可:使老可(文同,字与可)。 闽山:福建的山。泛指福建。 朅来:qiè lái,犹言去。 披图:展阅图籍﹑图画等。 叚:假。 作者简介黄仲昭(1435-1508),明代诗文家,方志学家。名潜,字行,号未轩,别号退岩居士,莆田市城厢区(今荔城区英龙街东里巷)人。明宪宗成化二年(1466)擢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授翰林编修。次年十二月,因与编修章懋、检讨庄昶联名上《谏<元宵烟火>诗》疏,讽指朝廷耽于逸乐,同被廷杖,被谪为湘潭知县,时有“翰林三君子”之誉。未行,给事中毛宏等奏请挽留,改官南京大理寺评事。任内,法不容私,“务尽其情”,平反冤假错案多,对纨绔子弟特别严厉,为同僚所忌。成化十一年(1475),仲昭丁忧归家。服毕,他又托病乞归。明孝宗弘治元年(1488),诏召仲昭,至三年(1490)方入京,充修《宪宗实录》官,为忌者所阻,改任江西提学。任上,整顿学校、端正士风,奖掖贤才,纠戒陋俗。他还刊印《通鉴前编》及《朱子纲目书法》等,以示后学,世人称“未轩先生”。八年,辞官归里,专事读书著述。黄仲昭熟习经史,博览群书,是个修志专家,又是个经学家和文学家,在文学、理学、方志等方面都有突出贡献。著有《未轩集》12卷;编撰《八闽通志》、《延平府志》、《邵武府志》、《兴化府志》、《南平县志》等,皆被《四库全书》收录,世称其文“雄浑醇雅”,其诗“和易近人”,享有文名。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