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唐越窑青瓷堆贴双龙纹罂
释义

基本信息

【名称】:唐越窑青瓷堆贴双龙纹罂

【窑口】:越窑

【器型】:罂

【年代】:唐代

【尺寸】:高36.3,口径17.3,底径11.5 厘米。

【收藏机构】:浙江省博物馆收藏

【文物级别】:一级文物

文物介绍

唐越窑青瓷堆贴双龙纹罂,该器物浅盘口,口沿外侈,细长颈,溜肩,下腹敛收,平底内凹,颈肩部对称置四个条形鋬,塑二条缠绕在一起的腾空蟠龙,龙作昂首状,足有三址,龙身戳刺鳞和鳍,贴塑"S"纹,这两条龙张牙舞爪,及其威猛,赋予它一种腾云驾雾的艺术韵味。器形规整,施清辉釉,器身一侧因窑温不均而呈紫色。

相关资料

唐代越窑的主要烧造地点是浙江上虞县窑寺前、帐子山、凌湖,余姚县上林湖,慈溪县白洋湖窑等,温州、绍兴等地也大量烧造,形成了一个庞大的青瓷体系.烧造时间从唐到五代延长至宋代.越窑瓷器当时烧造量很大,除了大量供应全国各地外,还有相当数量输出国外。唐代越窑瓷的胎釉 由于时间不同,它的胎釉也不同.初唐时它还带有一些南北朝和隋代的特征,胎骨较松,气孔大,有粗糙感,胎骨厚重,胎色灰白色;釉色青中闪黄,玻璃质较重,开小纹片,胎和釉容易剥落,瓷化程度低于中晚唐时的瓷器.到中晚唐时,越窑瓷器胎釉有了很大进步,胎质淘炼精细,胎骨幼洁坚硬,比前朝显得较薄,改变了初唐时的厚胎现象,气孔也少,胎色为灰色和淡灰色;釉色为绿中闪黄或较深的黄色,釉质莹润,但不透明,有”如冰似玉”之感。施釉技术比初唐有了很大提高,釉层薄而均匀,也较少开纹片.胎和釉能紧紧融粘为一体,瓷化程度已很高,扣之发出清脆的金属声,所以用来作乐器的越瓷,应是中晚唐时代的产品。唐代越窑瓷的造型 丰富多彩,常见有碗、盘、瓶、壶、灯、枕,文房用品有印盒、砚,化妆用品有粉盒等。碗是当时主要的日常用品,其形状有口大、浅腹、折腰、平底的折腰碗;口腹外撇、璧形底的撇口碗;浅腹、平底的敛口碗;壁外斜的浅圈足的翻口碗.以上所述者均为圆口,但也有口缘为葵瓣口式或海棠式口的等等.从碗盘器形可看出初唐时器形比较简单,到中唐时形式繁杂多样,器底也在演变:早期器物底足多是平底;中期的器底中央略凹,形成一个玉璧样的底,叫璧形底;晚唐以后,器底又成了圈足底。底足的这样变化,除了碗、盘外,其它瓶、壶、罐也同样变化着。这也是我们鉴定越窑瓷器年代早晚的一个依据。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9 9:42: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