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char B1重型坦克 |
释义 | char B1重型坦克是法国陆军二战前夕装备的重型坦克。 设计和研发一战结束之后,法国陆军除了保留一部分英国制造的Mk V型坦克以外,唯一大量装备的坦克就只剩卜雷诺FT- 17轻型坦克了。1920年7月,在被称为“法国装甲兵之父”的埃司丁将军(Gen. Estienne)的提议下,设计人员提出了一 种十分大胆的设想,欲将新型坦克定位成多用途坦克。这种坦克将替代原来所有的坦克和自行火炮,包括安装机枪的轻 型坦克、安装加农炮的重型坦克和安装榴弹炮的自行火炮。 1921年1月,法国陆军总参谋部设立了一个专门的委员会,负责法国陆军未来坦克的开发工作。结合一战中的经验和 教训,该委员会决定只J卜发两种坦克:用于突破敌军防线的“重型坦克”和满足多用途作战需要的“战斗坦克”。其中, 后者将替代法军现役的雷诺FT-17轻型坦克,正是在其基础上发展出了著名的Char B1系列坦克。最初,Char B1战斗坦克的设计要求是:全重13吨,最大装甲厚度25毫米,车体部分安装一门用于支援步兵作战的75毫米火炮,活动炮塔则安装两挺机枪。经过长时间的定型工作之后,1926年1月,法国军方与雷诺公司签署了制造3辆Char B1原型车的合同。但在同年,法国陆军最高指挥部重新评估了未来法国陆军步兵作战对支援坦克的需求。对“战斗坦克”的装甲防护和机动能力等方而提出了进一步的要求。陆军最高指挥部这种毫无依据的干涉,致使刚刚定购的3辆Char B1原型车生产工作被迫中止并重新接受评估。直到1929年1月第一辆原型车才刚刚完工。 1930年5月,第一辆原型车终于完成并被送交位于博格斯(Bourges)的法国陆军测试部队。这时坦克全重已经达到了25吨,车组乘员为4人,最大装甲厚度为25毫米。发动机选用雷诺公司生产的6缸发动机(最大功率为180马力)。坦克的平均行驶速度为78公里/小时,最大行驶速度为4:5公里/小时。坦克的储油录为800公升,其最大行程约为12个小时。车体安装一门固定的75毫米短答火炮,旋转炮塔上装有两挺机枪。 到1931年10月为止:,总共有3辆原型车交付给法国陆军,它们被先后送到位于Mourinelon镇附近的试验场接受进一步测试。法国军方对这种坦克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不过军方还是提出了进一步的改进要求。肖先,坦克的装甲必须加厚(最大装甲厚度应为40毫米以上);其次,炮塔上的两挺机枪应更换为1门47'毫米加农炮;另外,坦克还需增设无线电通讯设备和车内联络装置。 针对这此要求,Char B1原型车进行了再度改进,改进 后的原型车于1935年完成。现在,坦克的车体前装甲的厚度已经增为40毫米,坦克全重为28吨;坦克炮塔采用了装甲厚度为40毫米的APX1型铸造炮塔,安装有1门SA34型47'毫米短管加农炮以及1挺并列机枪。但就在Char B1型坦克刚刚投入生产时,面对着纳粹德国不断的扩军压力,法国陆军最高指挥部紧急命令Char B1坦克的生产商对坦克的装甲和发动机进行进一步的改进,全部改进工作完成后的型号才是我们熟悉的Char Blbis型。 Char Blbis型坦克全重:32吨,拥有4名车组乘员,6缸雷诺发动机的最大功率已经超过了300马力。炮塔采用了更先进的APX4型,其上装有一门SA35 L34型47毫米高速加农炮,能够发射颇具威力的穿甲弹。 到一战爆发时,Char B1/Blbis已经装备了法军的4个预备队装甲师。每个装甲师辖2个营4个重型坦克营和1个轻型坦克营),理论上每个重型坦克营应装备有34辆Char B1/Blbis C1辆指挥坦克,3个连共:30辆坦克和3辆预备坦克),轻型坦克营共装备有45辆轻型坦克(C1辆指挥坦克,3个连共39辆坦克和5辆预备坦克)。另外,Char B1还装备了法军的4个独立坦克连(第:347, :348, :349和:352连,法语缩写为”CACC")。在法国投降之前,法国共生产了403辆Char B1型坦克。其中,B1型:34辆(从1935年12月到1937年7月),B1 bis型:369辆(从1937年7月到194年6月)。 详解char B1坦克Char B1型坦克采取了隔舱化设计,坦克车体内部分为 两个主要舱室,由一个防火隔板隔开。车组乘员(车长/炮手,驾驶员/炮手,主炮装填手和机电员)位于前部隔舱内,而引擎、油箱和传动装置则位于后部隔舱;这种设计提高了车体乘员的生存能力。车体装甲为焊接/铆接的轧制均质装甲,其正而最大装甲厚度为60毫米,侧而装甲厚度也达到了55毫米。坦克的驾驶舱位于车体BU左部,驾驶舱外壳也是整体铸造的(装甲厚度为48毫米),它与车体的其它部分采用铆接的方式连接。驾驶舱外壳部分是车体BU部防护的一个弱点,但实际上这个位置几乎是不可能被击中的。驾驶员可以通过安装在驾驶舱顶部的一个BU视范lvl为180度的潜望镜来观察,也可以自接通过一个可调宽度范lvl为1Z毫米一100毫米的观察窗来观察。因为驾驶员位于车体右侧,75毫米火炮的炮手,所以火炮的观瞄设备也位于驾驶员位置。火炮瞄具位于驾驶员潜望镜的下方,火炮瞄具的两个物镜分别与上图所示的两个垂自的观察狭缝所对齐。它是一个双目棱镜,其放大倍数为3. 5倍。这种L. 710型瞄准镜还兼有火炮测距仪的功能,其视界为11. 15度,瞄准镜内表尺分划可以满足1600米内精确射击的需要。车体火炮的俯仰角为+-5度,15度,但是在车体不动的情况卜,其水平射界只有1度,为了能够通过快速准确的车体转向将车体火炮对准目标,这种坦克需要一种可精确控制的转向系统;而Naeder静液转向系统可以很好地完成上述要求。简单来说,Naeder系统是一种双重差速传动/转向机构,它可以提供一个与传动齿轮选择无关的持续转向半径。在需要转动坦克将车体火炮对准目标的时候,驾驶员可以通过离合器调整两侧履带的速度,当两侧的履带按相同速度、相反方向转动时,坦克就可以实现原地转向(转弯半径为零);另外,在越野条件下,这种系统还可以随时调整两侧履带的速度,保证坦克始终沿直线前进。 据文件记载,在1940年的酉线战役期间,法军的一辆Char B1坦克使用75毫米车体火炮,击毁了1500米的距离上德军的一门88炮,Naeder静液转向系统的精确性可见一斑。但是在恶劣的战场条件卜,这种系统经常会由于各种故障而无法正常下作。在Naeder系统不可用的情况卜,坦克驾驶员也可以使用刹车制动器操纵坦克完成转向。 车体火炮还配有一个精确的回转方位指示仪,它由Viet压缩空气系统驱动。当发动机的电启动机无法下作的时候,Viet系统还可以作为备用手段启动发动机。火炮还女装有Luchard排气系统,同样它也使用压缩空气下作。在火炮射击完毕之后、炮门打开之后,它可以自动将炮塔中残余火药气体排出车外。坦克驾驶员通过一个电气装置来控制火炮的发射,火炮右侧的航向机枪也是由驾驶员通过一个类似的装置来控制。 装弹手的位置在驾驶员的右而,车体火炮的后侧。CharB1坦克的装弹手的下作几乎涉及到了坦克中所有的武器。当然,他的主要任务就是为75毫米火炮装弹。其次,他还要负责为安装在75毫米火炮右侧的航向机枪更换弹鼓;当存放在炮塔内的47毫米炮弹用完时,他还要为车长传递炮弹。机电员的位置在炮塔下方,驾驶员的后而。因为坦克电台经常由于各种故障而无法使用,所以他的实际下作仍然是协助其他的车组乘员,但由于战斗室布局的原因,他无法有效地帮助装填手装弹,也无法帮助车长传递47毫米炮弹。 坦克车长是唯一位于炮塔中的乘员,在实际作战中,他的下作也是很繁重的:他除了要负责整车的指挥之外,还需要操作SA35 L/32 47毫米炮塔火炮进行实际战斗,一般来说,火炮的瞄准、发射和装弹都需要由车长独自完成。这个下作需要经过长期严格的训练。 Char B1坦克的炮塔是整体铸造的,原型车采用的是APX1型炮塔,而Char Blbis型中,采用了改进的APX 4型炮塔。APX4型炮塔的全重为2.570公厂一,炮塔座圈的自径为1. 022米。这种炮塔具有更好的装甲防护,炮塔四周的装甲厚度均为5:5毫米,只有顶部略薄。炮塔BU部的装甲防护还得到了L/:32 47毫米火炮防盾的加强,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火炮防盾约覆盖了炮塔前部装甲而积的50%(厚度约50毫米)。 炮塔方向机可由电动或手动的方式旋转。在使用电机驱动时,旋转一周的速度为36秒,使用手动方式旋转则需要1分钟。炮塔顶部装有一个可360度旋转的潜望镜,它为车长提供了良好的视野。伯得一提的是,APX4型炮塔还装有一个炮塔锁定装置。由于47毫米火炮位于炮塔右侧,所以每次射击完毕之后,由于后坐力炮塔都会向右转动一点角度。为了提高连续射击的准确性,在射击之前,车长需要先将炮塔锁死。 据法国官方记录记载,在指挥坦克上还有一名多余的乘员,理论上是第一机电员(但通常他的下作是协助车长操作47毫米火炮)。另外在每个Char B1bis车组中往往还有两名技师(理论上他们不参与战斗,但是在实际作战中,技师往往也协助车长作战);但在实战中似乎未发现这种编制。 Char B1坦克的车体后舱被划分了3个区域:发动机和传动系统位于后部中央;右部区域除了可作为到达尾门的通道外,还可以作为储藏室来使用;在这个区域还有两个自封油箱 200公升和100公升的各一个。而后舱的左部区域主要布置一此通风设备,包括:2个散热风扇和2个空调设备,通风口位于车体左后侧,其上安装了百叶窗,这个位置是坦克装甲防护的一个弱点,但实际上被直接命中的概率是很小的。 车组乘员主要通过位于车体右侧的舱门进出;而对于驾驶员来说,他还可以使用驾驶舱顶部的舱门。另外,Char B1坦克还有3个紧急逃生口:一个位于车体底部,一个位于发动机舱的顶部;位于炮塔尾部的逃生舱门,则是为车长准备的。在紧急情况下,一个非专用的舱门也可以供乘员使用。 安装在坦克炮塔上的是SA:35 L/:32 47毫米加农炮,无论是威力还是准确性,这种火炮都要优于德军的同类坦克炮。该加农炮配有两种炮弹:M1e1932型高爆弹(榴弹)和NI1 a 1935型穿甲弹。在100米距离、入射倾角为90的情况下,NI1 a 1935型穿甲弹的穿甲厚度可以达到58毫米,当然,它可以轻易地击毁当时德军装备的所有坦克(在1940年西线战役期间,德军各型坦克的正面装甲厚度仅为12毫米一35毫米) SA:35 L/:32火炮采用L. 76Z型望远镜瞄准具,其放大倍车体火炮的抛弹和弹药输送口等。虽然这此舱门和逃生口最大限度地提高了车组乘员的生存能力,但同时也降低了整车的结构强度。 坦克世界中的B1 生命值( HP ) 250 重量 / 最大载重量(吨) 19.53/20.9 价格(银币) 177,250 车组成员 1. 车长 行动信息 发动机功力(马力) 350 最大速度(千米 / 小时) 28 转弯速度(度 / 秒) 24 装甲信息 车身装甲(毫米) 前方 60 炮塔装甲(毫米) 前方 46 武器信息 炮 47mm SA37 弹药量(枚) 112 杀伤力( HP ) 41-69 穿透力(毫米) 50-83 射速(发 / 分钟) 27.27 观察范围(米) 380 通讯范围(米) 810 火炮和弹药位于Char B1坦克车体右侧的SA:35 L/17 75毫米火炮配有两种炮弹:NI1e1915型高爆弹(榴弹)和NI1e1910型破甲弹。在1940年西线战役中,坦克上所配备的75毫米榴弹使用了较新型的RYG 1921型引信,这种引信可以提供倍数为4倍,视界为11. 81度。如果我们通过瞄具观察时,可以发现瞄具内部由3组刻度线组成:位于中央的是一个十字型的刻度线,通过水平线上的小刻度,车长就可以确定目标的大概距离;十字线的右边是7个黑色的距离表尺,一个在使用穿甲弹射击时使用,另外一个在使用高爆弹时使用;十字线的左边的红色距离表尺则用于7. 5毫米MAC1931同轴机枪的射击之用。在较远距离上,使用这种瞄具可以更为准确地进行射击;但是在近距离的坦克战中,由于瞄具视界的限制,炮塔火炮的快速定位瞄准又成了一个问题。另外这种长引信的炮弹为坦克提供了较好的人员杀伤效果;但美中不足之处是引信太长了。这就带来了一个问题:安装了这种长引信的炮弹无法放置在坦克内部的弹药架上。根据陆军的要求,设计人员临时在坦克弹仓增加了6个比较长的弹药架;也就是说,在实战中,只有6发75毫米榴弹的引信是安装好的。当这此炮弹用尽之后,火炮装填手还需要临时为榴弹安装引信。 SA:35 L/17火炮是作为步兵支援武器而出现,这从火炮所配置的弹种就可以看出。以Blbis型为例,在火炮的74发弹药基数中,只有7枚是破甲弹所以实际上在反坦克作战中,坦克手往往也使用榴弹射击。NI1e1915型75毫米高爆弹可以摧毁德军的i型 ii型坦克和各类装甲车辆。因为车体火炮的位置较低,在而对德军装甲较厚的iii型和iv型坦克时,坦克手还可以瞄准对方的履带和车体下部进行射击。有资料显示,即使在800米的距离上,榴弹仍然可以击穿30毫米厚的均制装甲(入射倾角为30°,不过由于弹道方而的原因,实际上在这种距离上SA:35 L/17火炮的命中率井不高。计人员认为火炮瞄具已经具有测距仪的功能,所以没有为47米穿甲弹配备曳光弹,但是在实战中证明这是一个错误:德军的坦克和装甲车辆往往进行了严密的伪装井绘有迷彩,在较远的距离上,L. SA:35 L/17的瞄具很难通过观测目标尺寸的方式来确定对方的实际位置。 悬挂系统Char B1坦克采取诱导轮在前,主动轮在后的布置。坦克的整个行动和悬什装置均位于车体内部,它们得到了车体装甲的良好防护。如图所示,每侧履带有3个负重轮组,在一个轮组中,每两个负重轮通过平衡架(小)相违而平衡悬什架(大)的两个端点分别与平衡架(小)的轴心相连;这样,每组就由4个负重轮组成。每个负重轮组的平衡悬什架肖先连接到叶片弹簧1上,而固定在车体上的圆柱螺旋弹簧则通 过螺栓等结构与叶片弹簧1相连。 圆柱螺旋弹簧提供主要的缓冲作用;但是在受到较大冲击的情况卜,叶片弹簧也可以提供部分的缓冲。另外,每侧的履带还包括4个独立安装的负重轮(:3个在前而,1个在后而),它们自接通过叶片弹簧2与车体连接。综上所述,坦克的每侧履带由16个负重轮组成。由于Char B1坦克的行动装置十分复杂,所有的轴承和轮组需要大m:的润滑汕。但是B1坦克采用了组润滑技术,坦克乘员可以自接通过坦克的装甲侧裙板上的4组小门(安装有润滑汕喷嘴)来添加润滑汕。 通讯设备在Char B1型坦克中安装的第一种电台是ER53Mle1932型,这种电台与通常的摩尔斯电报机的发送/接收 设备类似,机电员通过电台上的摩尔斯电报按钮进行发报,而接收信息的时候还需要对信息进行翻译。这种电台的有效发送/接收距离约为1:5公里,所使用的频段为3兆赫至7.5兆赫,重m:大约80公厂一。因为这种电台存在着严重不足,所以仪仪生产了100部。 在1940年的酉线战役中,大多数Char B1型坦克都配备了ER:5:3 M1e19:38型电台。这种电台支持两种发送/接收模式:语音模式和电报模式。语音模式的有效发送/接收范lvl为3公里;如果使用电报模式的话,在相同的频段大约是1:5至70公里。电台全重约为50公厂一。当使用电报模式进行发送时,发报内容一般会被加密。 在实战中,坦克之间的通讯更为经常的是采用语音模式。但是我们从相关资料中可以发现,这种通讯方式似乎很不可靠。在激战中,很多时候,友车之间无法进行通讯;而且B1坦克部队的指挥官有如卜的命令:在作战中,坦克车长应保持木车与连队的其他坦克保持在可视距离之内;即使在某此特殊情况卜,车长也应保持与木排中的另外两辆坦克在可视距离之内。 坦克电台的电力主要由2个串联的镍,iai一元蓄电池组来提供,蓄电池的设计容录为1:30AH女培小时),但是实际容录仪为10:3AH。在正常情况卜,蓄电池一次充电大约可以不间断的使用两人((:36个小时);在同类的指挥坦克中,通常还配有备用的电池组。除了为电台提供电力外,蓄电池组至少还有以卜3个主要用途:1,启动30'马力(Blbis)的6缸雷诺汽汕发动机(24V); 2,为旋转炮塔的电动机提供动力;3,为坦克车灯提供电力(12V )o 车组乘员之间的通讯主要采用自接喊话的方式,在u}杂的战场环境卜,这种方式的效率极低。不过,坦克车长可以通过一个电气装置}句驾驶员发布一此简单的命令,例如:au进,左转或右转,加速、减速au进,战斗警报,停火等等。当车长卜达某个命令时,驾驶员控制而板上对应的命令指示灯就会以相应的状态进行HHIV示。为了便于机电员使用电台进行联络,在机电员位置配备了一个装有川一机和话筒的铝制头盔。 有资料表明,在1940年酉线战役期间,部分Char Blbis型坦克女装了比较完备的车内通讯系统,车组乘员可以在战斗中使用喉部通话器和川一机进行通讯交流。从1940年3月法国军方的部分文件中,我们可以找到关于这种系统的完整描述,不过我们不清楚这种系统在当时究竟是已经正式装备了部队,还是仪仪处于测试阶段。 总上所述,就法国陆军的具体要求和作战日}d、而言,这种坦克的设计可以说是相当成功的;其火力和防护性能全而超越当时的德军坦克。作为“战斗坦克”,它可以通过铁路进行运输。为了伴随步兵作战,其最大时速只有78公里(Blbis型);基于相同的考虑,其最大行程也仪为1:50公里,不过这项指}d、实际上与德军的同类坦克相差无几。Char B1型坦克的耗汕m:是比较大的,尤其是在,':5毫米火炮进行射击时,因为坦克需要转动整个车体去瞄准日J}。一般来说,坦克在行驶6小时之后,就需要补充燃料。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