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唐单把手瓜形玻璃瓶 |
释义 | 基本信息【器物名称】唐单把手瓜形玻璃瓶 【材质类别】器皿、瓷器 【制作年代】唐代 【文物原属】不详 【文物现状】现藏台湾历史博物馆 【器型规格】高167公分;口径3.8公分 器物简介该件玻璃器细颈、侈口,瓶身修长呈瓠瓜形,瓶颈有一圈凸稜,把手自口沿平伸而出再垂直而下附于瓶腹上。全器呈蓝色带银灰的水银斑,造型刚柔相济、颇富奇巧。 玻璃又称“琉璃”。它是一种低金属的氧化混合物。考古资料显示,在距今五千多年前的两河流域和埃及便已生产玻璃器物。中国最早的玻璃物则出现于西周末期,其外表呈白色、浅绿、浅红等,不透明,质地疏松,都做成珠管状,主要成分为二氧化硅,学界称之为“原始玻璃”。据推测,玻璃物的产生可能与青铜冶炼有关。当炼炉温度达到摄氏1080度以上时,孔雀石与锡矿石熔解后必然会排出非金属的玻璃质矿渣,其中含硅化合物的丝条或块体由于铜粒子的混合,会结成浅蓝色或浅绿色的晶体,这种晶体再稍微加工后便是原始玻璃物了。 相关资料东周时期的玻璃物器形增加,除了管、珠等装饰品外,还发现璧形物和剑管、剑珥、剑珌等;四川和湖南还出土过玻璃印章。此时的玻璃器质地较纯,颜色有白、浅绿、乳黄和蓝色等;有些玻璃珠还加以套色成蜻蜓眼状,如湖北随县曾侯乙墓便出土七十三颗蜻蜓眼式玻璃珠,直径各约一公分,在蓝色的玻璃球体上崁有白色及棕色的玻璃花纹。学界曾对战国中、晚期的玻璃珠和玻璃璧进行成分分析,发现这些玻璃器大都由氧化铅和氧化钡构成,与欧洲、西亚、北非的古代玻璃成份不大一样,因此学界认为它们可能是中国本土制造的。 汉代开始出现了玻璃容器,如河北满城刘胜墓中便出土口径达19公分多的玻璃盘和长13.5公分、宽10.6公分的玻璃耳杯。汉代中西交通发达,域外玻璃当会传入中国,江苏邛江县一座东汉墓中便曾出土三块紫、白色相间的玻璃残片,经复原后是一件带凸稜条饰的平底钵,其成分、器型与搅胎的技法,都是典型的罗马玻璃器,这是西洋玻璃传入中国的实物证据。另广州南越王墓也出土过蓝色的平板玻璃牌饰,为中国境内其他地方所未见。 魏晋南北朝时期,西方玻璃器大量输入中国,连带也传进了吹制玻璃的技术。由于成份和技术都起了革新变化,此时的玻璃容器较大,器壁也较薄,而且透明光滑。安徽亳县曹操的宗族墓中还曾出土过玻璃凸透镜;河北定县北魏佛塔塔基则出土了玻璃瓶;江苏南京象山东晋墓也出土不少磨花玻璃杯。最精彩的莫过于陕西西安隋李静训墓出土的玻璃器,共8件,有扁瓶、圆瓶、盒、蛋形器、管形器和杯等,全部完整无缺。 过去学界认为玻璃器在古代十分稀少,故应该只有少数统治阶级才可能拥有及使用。但近来研究则认为古代玻璃器生产和制造都不难,惟不易保存故后世所见稀少。 器物功用唐代的玻璃器以舍利瓶为代表,出土实物不少,此外还有很多日用器皿;质地皆精纯,可大别为高铅玻璃和咸玻璃两种类型。有本土产的,也有域外输入的;而后者极受上层社会欢迎。1987年陕西扶风县法门寺地宫出土了20余件精美玻璃器皿,除了供佛的舍利瓶和盘、碗、杯盏外;还有茶具,其形制与唐代流行的白瓷茶具完全一致,说明在唐代晚期本土玻璃器与外来玻璃器可能常混合使用。这种情形自然会使两种来源不同的玻璃在器形上相互模仿,以致当时一些本土生产的玻璃器也常带有域外造型的风格。一般而言;以玻璃烧结温度高,质地较透明,近似现代常见的无色玻璃;而高铅玻璃因所含的金属成分多,质地比较不透明,但其表面常会显现银色或紫蓝色的斑点,色泽灿烂而有变幻之美。这件单把手瓜形玻璃瓶,就是带有域外造型风格的唐代高铅玻璃器。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