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太平洋帆乌贼 |
释义 | 分类信息中文名称 太平洋帆乌贼 拉丁名称 Histioteuthis celetaria pacifica 中文门名 软体动物门 拉丁门名 Mollusca 中文纲名 鞘亚纲 拉丁纲名 Coleoidea 中文目名 枪形目 拉丁目名 Teuthoidea 中文科名 帆乌贼科 拉丁科名 Histioteuthidae 中文属名 帆乌贼属 拉丁属名 Histioteuthis 分布类型 海水 形态特征稚仔的胴部袋状,后端略圆。左眼直径约为右眼的二倍。背面体表发光器稀疏,胴部约有3、4个,头部约有4、5个;腹面体表发光器很多,胴部约有20余个,漏斗上约有7、8个,头部和眼胞处的发光器均较密,在第4对腕上各有发光器7、8个。肉鳍略呈蹼形,以倒“V”字形分列于胴部后端,与胴长相近。无柄腕长度相近,腕吸盘2行,腕间膜很短;触腕细长,约为无柄腕的2倍,触腕穗甚小,尚未完全成形。成体胴部短圆锥形。左眼直径略大于右眼。背面体表发光器稀疏;腹面体表发光器7、8横列,每列约9、10个,右眼胞发光器约17个,左眼胞发光器约9、10个,离开胞边,第4对腕上各约有发光器30个。头部具两个明显的颈褶。肉鳍呈扁圆形,长度约为胴长的二分之一。腕吸盘2行,角质环具锥形齿,腕间膜不发达,茎化腕不明;触腕细长,约为无柄腕的2倍,触腕穗膨大,吸盘6、7行,角质环具锥形齿。漏斗器背片中部不具隆脊。内壳角质,略呈宽剑形。已知雄体的最大胴长为58毫米,雌体的最大胴长为52毫米。 分布菲律宾群岛,加里曼丹岛和非洲东南海域 生活习性深海型种,已往的采获水深记录为292-494米,我们的标本由底栖生物采获,水深为1,100米,为迄今本种的最深分布记录。发光系统发达,发光器集中于腹面,在无光带起着照明、求偶和诱捕猎物的作用,或作为迷惑、警告敌人的信号。有明显的垂直活动,其大小不等的双眼,对这种活动具有巧妙的适应:右侧小眼适用于深层生活;左侧大眼适用于上层生活。 |
随便看 |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