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泰和堂 |
释义 | 三族入泰和、历世已八代 改革开放后,“泰和堂” 进入北京,并于1996年先后成立针对中医基本理论研究的机构“北京泰一和中医药研究所”。针对中药研发与重大疾病的预防治疗,成立了“三生万医药科技有限公司”。 280多年来,“泰和堂”代代相传,医业从未间断。“泰和堂”的传承坚守“德不近佛者不可为医”的信条,必从后代中挑选天性淳厚而聪慧的男性来承续医脉。迄今,泰和堂已传至第8代。 泰和堂,是王氏家族祖传堂号。“泰和堂”为王氏家族自立名号,始建于清代中晚期,历经二百多年,主要行医在河南、河北中原大地,曾享有盛誉。家族治医严谨,崇尚医道,博采众长,独尊药王孙思邈。此大医精诚之心可昭,大慈悲悯之情可见。 改革开放后,“泰和堂” 进入北京,并于1996年先后成立针对中医基本理论研究的机构“北京泰一和中医药研究所”。针对中药研发与重大疾病的预防治疗,成立了“三生万医药科技有限公司”。 “泰和堂”传承制度严格,家规戒律严明:“凡习医者,必当遵之,若有一失,必当逐之。”要求:“精习医业,诚专医事,勤求医理,谨遵医训;一丝不知,宁可不治,慈悲为怀,宽宏为本。”主张不以经营为目的,只求济世为己任。由于要求极其严格,使得所传承之医道日益完臻,倍加精深。 家族代代相承,医业从未间断,而且其间经历两次较大变革,对王氏家族影响颇深。由于家族的影响以及先祖济世活人无数、大医精诚之心感召,使本来秘而不宣、不愿外传的当地名医蔡氏和屠氏两家将自己多年珍藏秘籍,经方验方,拱手相让“泰和堂”,在汲取这两家技术力量补充之后,“泰和堂”三流相汇,三家合参,精秘荟萃,取长补短,不论在医理、医论、诊疗水平或是中药配方、药物制备技术方面,都大加拓展,大为改观,整体上达到了新高度。 泰和堂第6代传人王文奎先生,自幼受医道的熏陶,60年初,年逾八旬的曾祖父以绝食的方式严命他辞官还乡,专习医业,以续祖脉。此后,他便不问世事,精研家传方药,穷究《易》《内》经旨,遍参古圣先贤,四十年如一日,精勤不辍,沥血呕心。 王老先生的学术思想和研究成果陆续发表后,得到了新中国第一任中医司司长吕炳奎、著名肝病专家关幼波和陈式太极传人吉良晨等中医泰斗的高度赞誉,此时他治疗各种常见病、疑难病的神奇效果也引起了国家科技部的关注。1988年来京,先后受聘于“国防科工委特诊中心主任”、“中国人体科学院副研究员”、“中国科技经营管理大学教授、主任”、“中央电视台专家咨询组专家”、“国家中医药发展战略研究课题专家组成员”、“国家中医药防治艾滋病小组副组长”等。现任北京泰一和中医药研究所主任,2005年8月,王老先生先生被推选为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中医五脏理论创新性及中医治疗艾滋病的研究”课题负责人。 目前,王老先生已完成研究成果三十多项,撰写论文四十余篇,部分已在《中国工程科学》、《前沿科学》等学术刊物发表。 “非典“之后,受科技部委托,王老先生负责“中医药防治艾滋病的研究”,并参加“国家中医药发展战略研究”课题,深入河南艾滋病村,治疗艾滋病患者96例,取得了显著疗效。 王氏泰和堂第七代传人王玲,创立了三生万医药科技有限公司,持续深化中医研究创新,推进中医药发展产业化、实业化、标准化、体制化,让中医这个中国的传统瑰宝,让王氏家族的传家之秘全面开放,焕发全新的生机,给更多的人带来健康、幸福。 王玲从小被祖父选中为“泰和堂”继承人。王岭跟随王文奎先生从医20年,在医理、病理、诊疗、方药方面深得真传,在参与国家973计划“中医五脏理论创新性及中医治疗艾滋病的研究”课题中被选任治疗组组长,亲自诊治艾滋病患者近百例。秉承祖训,深研医理,不断创新,在治疗后期肿瘤病人的疼痛和各种水肿方面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研制出治疗各种疼痛的“三和艾痛克”,治疗各种水肿的“三和归原散”创立了三生万医药科技有限公司为中医中药做出具大的贡献。 《倘有一症不明,竭虑精进,德欲尚而术欲精,若有一丝不知,宁求不治,行欲方而智欲圆。》 --引自王氏祖训,三生万创始人王岭先生将其定为三生万企业精神,勉其诚进救世 万病归宗论 重视亚健康 人类连清新的空气、纯净的水和食物都没啦,而疾病正在复杂化、恶变化,人类的生命、生存与健康已出现危机。如果科学发展了,社会进步了,人们富有了,而失去了生命存在所必须的条件与环境,人类的健康得不到保证,生存屡屡出现危机,这种“得”与“失”、“利”与“弊”该如何评价? 王文奎 亚健康又称第三状态,也称灰色状态、病前状态、亚临床期、临床前期、潜病期等,包括无临床症状或症状感觉轻微,但已有潜在病理信息。世界卫生组织的一项全球性调查表明,真正健康的人占5%,患有疾病的人占20%,而其余75%左右处于非健康、非疾病的中间状态。以慢性疲劳为主要症状的亚健康问题是21世纪威胁人类健康的重大问题,发生率呈逐年增加的趋势。而在中医的理论体系中十分强调治未病,其实这就是关注所谓的“亚健康”。中医的传统诊断方法完全可以发现现代人们所关注的亚健康问题,并可以通过适当的调理、疏通、保养、修复较快地恢复健康状态。 数百年来,王氏家族紧密联系实际,精心观察临床,深入研究生理、病理和生命运动的机理,在中医原创理论的启示下,终于悟出了下述的答案:那就是,自从人类诞生以来,人类的生理未变,生命的本质未变,生命运动的根本未变。人类的机体对各种疾病和各种异常状况的回应与对抗的本能未变。 所以在人类的机体对各种疾病和各种异常状况的免疫、应答、回应、防御、阻止和对抗的过程中,所反映出来的各种状况依然不会改变。其实各种疾病在临床上所反映出来的诸多症状是症而不是病,更不是疾病发生与发展的根本。是机体的正气对邪淫,脏腑功能对疾病在斗争过程中的种种反应。后代人就在中医原创理论的基础上,创新的提出了“万病归宗”的理论,“三维守恒调控法则”,“五脏阴阳辩证的总纲”和“双合治疗原则”整体调理与对症治疗相结合,内服与外用相结合的中药制剂,有效的防止了疾病的发生发展演变与恶变。以不变的理法方药可持续的应疾病的万变,并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中医学把人体的各个组织、器官、系统等完全归纳与五脏及其功能运动系统之中,也就是五脏功能运动。中医理论认为,人体脏腑功能各有所主,且五脏分别统管人体全身的各个系统、器官和组织。五脏功能,相互生克,制化为用,和合平衡。 只要五脏功能正常,运动规律不变,疾病纵有千变万化,万变不离此宗,宗于天地,法于阴阳,和于术数,根于五脏。 “万病归宗”秉承了中医学的整体观,一方面是天地合一的整体观;另一方面则是人体这个统一的有机体,相互配合,共同发挥各自功能,不可分割。 据王氏“泰和堂”几代人的临床经验,根据“经络理论”“阴阳五行学说”等中医理论,五脏---肝、心、脾、肺、肾相互关系及功能,在整体调理上以肝、脾、肾三脏为主,重点调理,独创“三位守恒调控法则”。从生理功能上,肾、脾为先、后天之本。先天生后天,后天养先天。脾统血,生化气血,肾藏精气,精、血之间可以互化。肝,主藏血,与脾、肾之间,关系甚密,功能联系,丝丝相扣。这就是王氏祖传中药食疗秘方---“神农本源”。 “双合治疗原则”就是:整体调理与对症治疗相结合,内服外用相结合的临床用药原则。“双合治疗原则”是建立在中医临床治病的基本法则之上,即能急救急危、解忧解难、立除病痛之苦,又能除根之本、免除病患、恢复健康、保证生活质量。 “神农本源”是对人体五脏的整体调理。一是,调理肝气、消瘀阻、促运化、应心脾的调理。以调气疏肝利胆、消瘀活血为主,可促使肝脏功能与气血疏而不聚、达而不滞、通而不凝、利而不止。二是,健脾胃、促运化、生津液、化气血,一后天养先天,人体的运化之功相助,不仅纳水谷、运化有权,气血津液在周身的运化之力、在疏泄的促动中也得以增强。三是,益肾气、固津液、利水湿、强骨髓。一先天生后天,保障人体之水火相济。四是,通肺气、促肃降,使大天养小天,主导一身之气。五是,活气血、养心神、安神智、主血脉、扶君助群臣。 药食同源的理论来源 “药食同源”指,许多食物即药物,它们之间并无绝对的分界线,古代医学家将中药的“四性”、“五味”理论运用到食物之中,认为每种食物也具有“四性”、“五味”。 唐朝时期的《黄帝内经太素》 一书中写道:“空腹食之为食物,患者食之为药物”,反映出“药食同源”的思想。这一理论认为:许多食物既是食物也是药物,食物和药物一样同样能够防治疾病。中医药学还有一种中药的概念是:所有的动植物、矿物质等也都是属于中药的范畴,中药是一个非常大的药物概念。凡是中药,都可以食用,只不过是一个用量上的差异而已,也就是说法:毒性作用大的食用量小,而毒性作用小的食用量大。因此严格地说,在中医药中,药物和食物是不分的,是相对而言的:药物也是食物,而食物也是药物;食物的副作用小,而药物的副作用大。这就是“药食同源”的另一种含义。比如橘子、粳米、赤小豆、龙眼肉、山楂、乌梅、核桃、杏仁、饴糖、花椒、小茴香、桂皮、砂仁、南瓜子、蜂蜜等等,它们既属于中药,有良好的治病疗效,又是大家经常吃的富有营养的可口食品。知道了中药和饮食物的来源和作用以及二者之间的密切关系,我们就不难理解药食同源的说法了。 卫生部公布的《关于进一步规范保健食品原料管理的通知》(卫法监发「2002」51号)中,对药食同源物品、可用于保健食品的物品和保健食品禁用物品做出具体规定。“神农本源”方药均采用国家规定的许可名单制成,可长期服用而无毒副作用。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