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台东县海端乡新武吕溪鱼类保护区 |
释义 | 基本介绍台东县海端乡新武吕溪鱼类保护区 成立时间:1998年12月4日 面 积:292公顷 地理位置:台东县海端乡 管理机关:台东县政府 主要保育对象:溪流鱼类及其栖息环境 新武吕溪发源于中央山脉南段东棱,水质清澈,溪流鱼类资源丰富。1993年高雄县三民乡楠梓仙溪野生动物保护区成立,普遍受到民众肯定。同为郡社群布农族的台东县海端乡居民受其影响,乃发起保护新武吕溪运动,在乡公所努力下,获“行政院”农业委员会及省、县各级政府的补助,自1994年起派员巡逻,检举非法捕鱼。 自1995年起,台东县政府委托台东师范学院环境教育中心进行鱼类生态调查,发现新武吕溪的保育类鱼种高身铲颌鱼与台东间爬岩鳅的数量甚为丰富。为积极维护新武吕溪的鱼类资源,并提供溪流生态研究、教育及达到永续利用的目标,台东县政府乃于1998年12月依野生动物保育法之相关规定,成立鱼类保护区。 地理位置新武吕溪发源于中央山脉南段的三叉山、向阳山至关山一带东棱,主要支流包括大仑溪、雾鹿溪和武拉库散溪,三条支流在新武部落附近汇流后向东行,于池上乡汇入卑南大溪。保护区范围自新武吕溪下游之初来桥起,往上游经新武桥至支流大仑溪的拉库拉库温泉,另一支流雾鹿溪至利稻桥,以及另一支流武拉库散溪 5.5公里处,总长度37.1公里,面积合计292公顷。 自然环境新武吕溪支流武拉库散溪与大仑溪的集水区属原始森林状态,大仑溪离新武桥约10.7公里处有一拉库拉库温泉。另一支流雾鹿溪因有南横公路经过,集水区除原有森林外,人为开发较多,包括开矿、人工林、高冷蔬果区及部落。 保护区范围之河段自然而多样,具有深潭、急濑、平流等各种类型的水域,以及巨石、卵石、砾石、泥沙等底质环境,提供各类生物在各个生活时期的需要。水质清澈,石块上的细微底藻与蜉蝣、石蝇、石蛾等水栖昆虫生长良好,可提供鱼类良好之食物来源。 动物资源本区鱼类资源依据过去之调查资料,至少有鲈鳗、台东间爬岩鳅、何氏棘、台湾铲颔鱼、高身铲颔鱼、菊池氏细鲫、平颔、粗首 、台湾马口鱼、褐吻虎及日本秃头鲨等十一种。其中高身铲颔鱼为濒临绝种保育类野生动物,鲈鳗及台东间爬岩鳅则为珍贵稀有保育类野生动物。 此外溪流常见的鸟类则有绿簑鹭、夜鹭、小白鹭、铅色水鸫、小剪尾、河乌及矶鹬等。常见的两生类有盘古蟾蜍、日本树蛙、褐树蛙、斯文豪氏赤蛙及拉都希氏赤蛙。 目前面临危机本溪流的集水区内之土地为布农族的传统生活区,在大仑溪下游约1.5公里的东岸山坡地、新武桥至初来桥间新武吕溪南岸山坡地,以及雾鹿溪南岸部份地区属台东县政府管辖的山地保留地,其馀集水区则属台湾省林务局所管辖。至于保护区范围内之土地则皆属公有河川地 (包括国有林班地及未登录地),多保持自然状态,目前在大仑溪与雾鹿溪汇流口以上的支流属林务局管辖,新武桥到初来桥段则由台湾省水利处管理。 台东县海端乡公所雇有巡查员负责保护区巡逻,以维护溪流鱼类资源。保护区内的缓冲区因邻近南横公路,已有大型停车场的设置,假日游客压力甚大,因此如何避免游客活动破坏鱼类栖所,将是经营管理上的一大课题。 道路状况可由台20线 (南横公路) 进入本区。 本区保育类鱼种1. 鳗目 Anguilliformes 2. 鲈鳗科 Anguillidae 3. 鲈鳗 (Anguilla marmorata) 4. 鲤目 Cypriniformes 5. 平鳍鳅科 Homalopteridae 6. 台东间爬岩鳅 (Hemimyzon taitungensis) 7. 鲤科 Cyprinidae 8. 何氏棘 (Spinibarbus hollandi) 9. 台湾铲颌鱼 (Varicorhinus barbatulus) 10. 高身铲颌鱼 (Varicorhinus alticorpus) 11. 菊池氏细鲫 (Aphyocypris kikuchii) 12. 平颔 (Zacco platypus) 13. 粗首 (Zacco pachycephalus) 14. 台湾马口鱼 (Zacco barbata) 15. 鲈形目 Perciformes 16. 虎科 Gobiidae 17. 褐吻虎 (Rhinogobius brunneus) 18. 日本秃头鲨 (Sicyopterus japonicus) 濒临绝种1. 高身铲颌鱼 (Varicorhinus alticorpus) 俗名:赦免、免仔、高身铲颌鱼 珍贵稀有1. 鲈鳗 (Anguilla marmorata) 俗名:花鳗、乌耳鳗、红土龙、白鳝 2. 台东间爬岩鳅 (Hemimyzon taitungensis) 俗名:石贴仔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