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楚长城遗址
释义

楚长城遗址位于方城县拐河镇石门村霸王城自然村北侧,多为土筑,东北至西南走向,东接小擂鼓台山,西连大擂鼓台山,残高1—1.5米,宽约4米,全长500米,东擂鼓台山坡顶与西擂鼓台山顶有12米见方的平台基,其间有150米被后人修场夷为平地。城垣南侧有一古城遗址,后人讹为“霸王城”,村人曾在土城附近发现一枚铜镞,为春秋时期遗物。

地理地势

我国修筑最早的长城。据史料记载,春秋时,楚国为"控霸南土,争强中国",约在楚文王十二年(前678年)伐申灭邓之后,在南阳东北开始修筑长城,设缯关。该长城自隹隹(今鲁山境)经方城山,达比阳(今泌阳)入唐河。战国时又展筑,西循伏牛山脉及白湍河分水岭入邓州市。"楚恃以守卫其北境"。前656年,齐桓公率鲁、宋等八国联军与楚对峙于召陵,楚成王派大夫屈完出使齐军。屈完对齐桓公说:"君若以德绥诸侯,谁敢不服。君若以力,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虽众无所用之。"齐遂与楚订盟,史称"召陵之盟"。该长城比齐长城早约300年,比秦统一后大规模修的长城早约460年。现方城黄石山西麓有楚长城大关口(即缯关)遗址。东侧残存南北二道土城垣,高1.5-3米,全长180米,南北城垣相距250-380米,南城垣北侧有土台7个,似为城堡或马面遗迹。西侧也有二道土城垣,全长约400米。曾出土战国铜戈、铜镞等文物,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历史由来

在竹溪县西北部关垭子山口,即春秋战国时期秦、楚两国交界处。据考证,此段长城系公元前五世纪末,春秋战国之交的时候,当时诸候并立,各自称王,互争雄长,于是在自己的疆土上修筑城墙,以抵御敌人侵犯。根据历史记载,楚国于公元前七世纪时现今河南、湖北一带修筑城墙,称为方城,是中国最早修筑的长城。后来,齐、魏、秦、燕、赵等国也在自己的疆士上修筑高大的地墙。因为这种城墙很长,而且与一般城中的城墙有所不同,不是周围封闭的,所以称为长城或长垣。

公元前611年楚庄王灭庸以后,为争霸北上创造条件,以脊作界,修筑庞大的防御工程,与天然屏障连接一体,作为争霸楚国的前沿阵地。用石灰粉黄泥和原始植物洋桃液粘筑成的城墙,历经千年风雨,仍然坚硬如石,经有关考古专家多次考证,认为此法筑城垒壁,可谓世界一大奇迹十堰楚长城遗址在竹溪县西北部关垭子山口,即春秋战国时期秦、楚两国交界处。据考证,此段长城系公元前五世纪末,春秋战国之交的时候,当时诸候并立,各自称王,互争雄长,于是在自己的疆土上修筑城墙,以抵御敌人侵犯。根据历史记载,楚国于公元前七世纪时现今河南、湖北一带修筑城墙,称为方城,是中国最早修筑的长城。后来,齐、魏、秦、燕、赵等国也在自己的疆士上修筑高大的地墙。因为这种城墙很长,而且与一般城中的城墙有所不同,不是周围封闭的,所以称为长城或长垣。

建筑类型

各国修筑的长城,横七竖八,有东西走向的,有南北走向的,与今天所见的长城并不一致。有些已经从地面上消失了,有些至今还屹立。遗址以关垭子为中心,东起竹溪县平安乡与陕西省旬阳县的钛桶之间,沿着两省交界的崇山峻岭向西北绵延70余公里。中心处遗址长约300米,高5米,宽3米,里外三层。城墙外壳由0.5米厚的石灰和黄土混合筑砌。城墙与山势融为一体,更显山势峭陡,关口险峻,易守难攻。 战国时代的长城,大多用土夯修筑,规模较小,互不连贯。齐长城是东西走向,西赳平阴,经泰山北麓,东达于海。此遗址的发现,为我国长城史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景点图片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1/16 12:0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