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双重命中体制 |
释义 | 原理双重命中体制主要是针对小口径舰炮如何保护舰艇抗击反舰导弹的攻击而提出来。 简单来说,双重命中体制的原理是指火炮使用两种弹药,一种是近炸引信预制破片弹,一种是硬芯脱壳穿甲弹,在较远距离上利用”破片弹”以间接命中体制的杀伤机理对反舰导弹实施杀伤,在较近距离上利用“穿甲弹”以直接命中体制的杀伤机理对反舰导弹实施毁伤。 理念双重命中体制的理念是:在舰炮拦截导弹的射击中,既运用间接命中体制,也使用直接命中体制。双重命中体制既发挥了间接命中体制的长处,又吸收了直接命中体制的优点,可以收到较为理想的反导毁伤效果。 近炸引信破片弹用于在火炮的最大射程处进行第一次拦截,它依靠爆炸形成的大范围的破片来摧毁来袭导弹,其目的是得到较高的命中率。穿甲弹用于在目标穿越了第一次拦截后飞近的时候进行拦截,目的是用它的穿甲威力保证来袭目标被可靠摧毁。 ”双重命中体制舰炮”和”近炸引信预制破片弹”是双重命中体制能否从想法到变成现实的关键。比如,舰炮要发射两种命中体制的弹药,就要解决更换弹种的问题。这里面有一个不同于普通舰炮的要求,那就是更换弹种的时间必须极短,时间越短越好,我们称之为”零转换”。研制出理想的”零转换”舰炮,这在技术上是有很大难度的。对于弹药来说,主要是需要采用一些新型弹药。 采用双重命中体制的小口径舰炮拦截反舰导弹的射击距离可由3000米一直到300米。一般来讲,可在3000米的距离上发射近炸引信预制破片弹,更换硬芯脱壳穿甲弹的时机应在来袭导弹距离我方舰艇1000米左右为宜。我们在工作中还发现了一种现象,由于硬芯脱壳穿甲弹的初速高于近炸引信预制破片弹,更换弹种以后,在大于700米、小于1100米的距离上火炮射出的两种命中体制炮弹还有一段重合区,因而这又大大增加了炮弹对反舰导弹的毁伤概率。 历史发展在70年代初,瑞典博福斯公司首先研制成功40毫米近炸引信预制破片弹,并于70年代中期应用在意大利“达多”系统紧凑型双管40/70舰炮上,开创了间接杀伤体制的天地。意紧凑型40/70舰炮的间接杀伤体制是利用近炸引信预制破片弹众多的钨球和破片来破坏导弹控制系统,使来袭导弹偏航或提前入水。这种炮弹的主要特点是大幅度提高了舰炮反导的命中概率,每个预制破片弹拥有630颗金属碳化钨球,加上大量破片共2180个之多,其杀伤作用面积达直接命中体制的百倍以上,作用距离也较远,一般在3000米到1000米。但在1000米以内,即使命中导弹,导弹靠其惯性仍有可能对己舰造成损伤,这是一个很大的弱点。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在80年代初期,提出了“双重命中体制”,即在较远距离(1000米以外)发射近炸引信预制破片弹来间接损伤来袭导弹;在较近距离(1000米以内),则发射脱壳穿甲弹或碰炸榴弹用直接命中来摧毁导弹。双重命中体制首先在意大利“快40”炮上得以实现。为此,还专门为该炮研制了第二弹种——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APFSDS),该炮的射速也比紧凑型高50%,于1988年投入生产。 采用“双重命中体制”的还有瑞典的“特里尼蒂”单40毫米舰炮,配较为先进的“3P”炮弹。其实,“双重命中体制”主要靠间接杀伤体制部分,直接杀伤体制部分因射速不够高,作用距离短,其毁伤概率是很低的。 |
随便看 |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