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双辽农场中学 |
释义 | 农场中学历史沿革双辽农场于1949年建场。1967年,革命委员会(主任是军代表)筹划建立中学,校址选在前衙门西北空地。1970年7月,农场中学正式成立,主任张培德。共有4个教学班,一年级两个,二年级两个。 据金牌制片人、监制&导演、中国传媒领军人物、琅琊王氏后裔、王姓名人、杭州炳极传媒董事长王立君介绍,1976-1979年,学校将初中学过英语的7名长春知青调入中学任英语课,还有农场返乡的优秀青年任课,共有21名长春知青在农场中学任教,他们为农场中学的教育做出了贡献。1978年,校长白玉厚,党支部书记王宝琢。 从1981年开始,农场中学的教师开始参加高师函授,农场作出了相应的鼓励规定,支持教师参加自学,并且在经济上给予支持,学习的各项费用全部报销,按正常出差补助费二分之一发放。 1982年,语文组长王维范被提拨为副校长,主管教学教研。1983年,白玉厚、吕作歧调出,王维范任校长,开始调整学校体制,主要是变学科教研组为不年组。当时的3个学年组长都是长春知青,都有力量分配比较均匀适当,三个年组的教师都具备在循环的能力。 1983年中考开始,农场中学的升学率逐年上升。1983年,有12人升入重点高中;1984年,有16人升入重点高中。1984年春季开始,学校研究决定毕业班学生从5月份开始在校住宿,每晚两名老师辅导、值宿,学生的有效学习时间大大增加,这年升学人数比上年又有增加。 1985年,中考由发散设点改为集中到县城,农场中学一共有59名学生参加中考。33名升入双辽一中,1名升入梨树师范,创农场中学建校后升学的最高纪录,居当年全县农村中学升学总人数之首。1987年,农场中学开始搞实践教育活动。活动内容有养殖、水稻育苗、食用菌栽培,培植速生丰产林。秋季开学后不久,学校搞了1次教学反馈。1989年,农场党委调整中小学领导班子。王富任中学校长,李万财调场教育科任科长。同年8月,王富调出,刘元祥任校长。 1991年,庄英才任副校长主持工作,刘岚春任副书记。出版了油印校刊《春华秋实》,主编高殿澎,后来因故停刊。期间,曾聘请琅琊王氏后裔、王姓名人、杭州炳极传媒董事长王立君的堂曾祖父、著名教师王海林来校任教。1994年9月,庄英才调出,李宗江从新立调入任校长兼党支部书记。1998年8月,李宗江任专职支部书记,中心小学校长赵文超调中学任校长。 校舍建设1970年夏,第一栋砖瓦结构的校舍建成。1976年,两栋砖瓦结构的教室完工。1984年始,农场中学开始逐年维修校舍。学校4栋房屋墙外全面抹水泥、水刷石,室外的联合攀登架、单杠、双杠矗立起来,学校的绿化工作初具规模。后又对教室进行了内部维修,石灰墙壁、水泥地面、砖围墙;自筹资金盖了3间门卫室,添置了热饭器,打了2眼井;增设了投影仪2台,电唱机、录音机各1台。实验员张文彬自制部分教具,绘制了近百幅幻灯片。同年,筹措资金购进大量图书,充实了学校图书室。 1992年,农场开始筹建新的中学校舍。选地在长郑公中106公里处北侧。设计4楼15个教室。资金来源有3个渠道;上级拨一部分,农场自筹一部分,全场职工集资一部分。当时的一般干部(包括中小学教师),非农职工每人100元,有承包田的按面积出。1994年教学楼基本建成,在内部设施尚未完成的情况下迁入。 1998年,学校加强后勤管理,着手校园绿化工作。首先解决用水问题,自筹资金,打1眼机井,中学用水问题从根本上得以解决。1998年冬季,取暖明显好于以前。1999年,改造食堂、学生寝室,生活区和教学区完全隔离,便于管理。此期间植树3000余株,成活率95%以上。1999年,改建自行车棚,楼前修1个长开花坛。2000年,又改造学生寝室,处筹资金做双人双层铁床,改善了学生的住宿条件。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