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赤胸鹀指名亚种
释义

赤胸鹀指名亚种(学名:Emberiza fucata fucata)属小型鸣禽。颊具明显栗色块斑;胸部具项圈式黑色条纹;下体黄白色。头顶、后颈灰色,并有黑色条纹,上体大部分羽毛为粟褐色,背部满布以宽阔的黑色羽干纹。两胁杂以黑褐色纵纹。雌鸟羽色较雄鸟暗淡,无栗色胸带,胸上黑斑也较少,而不形成横带状。眼褐色,嘴黑褐色,脚淡褐色。多生活于喜栖于低山区或半山区的河谷沿岸草甸以及森林迹地形成的湿草甸或草甸加杂稀疏的灌丛。分布于蒙古、俄罗斯、朝鲜半岛、日本、印度、以及中国各地。

中文学名:赤胸鹀指名亚种

拉丁学名:Emberiza fucata fucata

界:动物界

门:脊索动物门

纲:鸟纲

目:雀形目

科:鹀科

属:Emberiza属

种:赤胸鹀

亚种:赤胸鹀指名亚种

命名者及时间:Pallas, 1776

英文名称:Chestnut-eared Bunting

外形特征

赤胸鹀指名亚种的眼先、眼圈和不甚明显的眉纹均污土黄色,并杂以暗黑褐色尖斑;耳羽赤栗色;上体自头顶和后颈暗灰色,杂以黑色羽干纵纹;背肩部淡棕色,缀黑色粗羽干纵纹;腰羽赤栗色;尾上覆羽黄褐色,缀宽阔的黑褐色纵纹;尾羽黑褐色,中央1对尾羽具褐色羽缘,最外侧1对尾羽端具大形白色楔状斑,第2对尾羽端内翈尖端具小型三角型白斑;下体羽在颏、喉部和上胸羽淡黄白色,颧纹下方具一道黑色纵纹,围绕喉部左右两侧向喉中央汇合,形成“U”形喉领斑;下胸缀赤栗色横斑带;腹部和尾下覆羽淡土黄色,腹两胁具栗褐色的纵纹。

雌鸟:上体羽毛浓褐,镶以皮黄栗色羽缘;栗色胸带斑不很显著;胸部黑色点斑小而模糊。

幼鸟:上体和下体纯皮黄,胸和颧部具黑色条纹。

虹膜褐色,嘴褐色,下嘴基部肉色;脚肉色。

栖息环境

喜栖于低山区或半山区的河谷沿岸草甸,森林迹地形成的湿草甸或草甸加杂稀疏的灌丛,而不深入于高山郁林间。在迁徙途中和越冬地多在平原低地的荆棘、小树或高草上活动,同时也到村边、苗圃和农田中。

生活习性

繁殖期成对生活,迁徙时结群飞行,并常和其他鹀类混群,但在越冬地多分散地单个活动,尤以田地垅沟中较多,不易发现。性不大怯疑,除非极其接近时才飞离。在地上或草丛与灌丛中觅食。食物随季节和地区而异:春季以各种杂草子为主;繁殖期以昆虫及其幼虫、蠕虫及水生动物最多;秋季食物多次见有小米、高粱等谷物;冬季而以树木种子和草子为多。

分布范围

分布于蒙古、俄罗斯、朝鲜半岛、日本、印度、以及中国台湾岛、黑龙江(满洲里, 博克图, 哈尔滨)、吉林(长白山) 、辽宁(朝阳, 赤峰)、河北、山东、河南、江苏、四川(灌县, 万县)、长江中下游以南地区、海南、台湾等地。

繁殖方式

每年初夏营巢于沼泽草丛中的干燥地面上。巢由草茎、草叶等混着兽毛等造成,呈杯状。一般年产一窝个别两窝。每窝产卵4—6枚,卵淡绿白色,满布以灰白色、暗灰色或狐红色斑点。

保护级别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国际鸟类红皮书,2009年名录 ver 3.1——低危(LC)。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1/15 9:5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