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赤色邮票
释义

具有多重价值的赤色邮票

监利县博物馆收藏的“湘鄂西省赤色邮务总局”发行的面值“壹角”邮票,经湖北省博物馆专家组鉴定为一级革命文物。

1986年4月下旬,监利县博物馆的工作人员到该县红城乡进行文物调查时,得知该乡农机供应站职工邵名杰收藏有一枚“湘鄂西革命根据地”发行的邮票。当我们来到邵名杰家核实此事时,他很乐意地拿出了这枚邮票,并给我们讲述了这枚邮票的来历:“我从小就喜爱集邮,六十年代初,我随父母在湖南长沙读初中,这枚邮票是我读书时用十几枚邮票与同学换来的,一直保留到现在。”他明确了我们的来意后,任何要求也未提,便忍痛割爱将这枚珍藏了三十余年的邮票捐赠给了县博物馆。监利县人民政府根据《文物保护法》的有关规定,对他的捐赠义举进行了表彰,并颁发了1000元奖金。

该邮票图幅24×22毫米,黄纸上刷红色,石印,无齿孔。主体图案为:地球中央套一面镰锤、五星图案的旗帜;地球周围饰放射状纹饰;地球图案上方自右至左印有弧形排列的正楷“湘鄂西省赤色邮务总局”字样,四角圆形开光分别印有宋体的“邮票”,“壹角”字样。

湘鄂西赤色邮务,是随着根据地的开辟发展起来的。1929年9月,中共鄂西特委根据业已形成的红色割据形势,为了统一指挥,作出“交通网的布置,须特别周密,联络上方能敏捷”。并委托中共监利县委在郭家铺正式成立了“洪湖赤色邮务总局”。原鄂西游击总队特务大队党代表刘洛霞被任命为邮务总局局长,配备邮务员70余人,马50余匹。

1930年4月,鄂西苏维埃五县联县政府成立,原洪湖赤色邮务总局更名为“鄂西赤色邮务总局”。魏炳奎任局长,后由屈阳春接任。总局设有收发、交通、秘书、油印四股,并下辖四个直属支局。

1930年9月22日,邓中夏,贺龙率红二军团攻克监利县城,成立了“中共湘鄂西特委”和“湘鄂西苏维埃联县政府”。此举标志着整个湘鄂西革命根据地的正式形成,鄂西赤色邮务总局随之更名为“湘鄂西赤色邮务总局”。

1931年12月11日,湘鄂西第三次工农兵贫民代表大会在监利县周老嘴心慈庵召开,成立了“湘鄂西省苏维埃政府”,原湘鄂西赤色邮务总局易名为“湘鄂西省赤色邮务总局”,并发行了冠以“省”字的赤色邮票,邮务规模相应扩大。当时“各县有分局,各区有支局,全湘鄂西邮政人员在五百人以上,各机关送信要贴邮花,但邮花费收入归省财政部”。

1932年10月,湘鄂西根据地第四次反“围剿”失利,加之王明“左倾”路线的严重危害,省交通部部长陈克昌、赤色邮务总局局长戴燧等同志先后牺牲。随着洪湖苏区的丧失,湘鄂西赤色邮务也夭折了。

湘鄂西革命根据地的赤色邮务从创立到发展壮大,持续有三年之久。它为湘鄂西革命根据地的巩固壮大发挥了独特作用。这枚邮票就是湘鄂西革命斗争史的真实见证。

“赤色邮花”邮票

赤色邮花”邮票是闽西交通局于1931年初发行的,全套1枚。邮票中心为五角星,内有镰锤,上方有“闽西交通总局”字样,在局名上方有一面苏维埃旗。五星下方有“赤色邮花”字样。邮票上方两角圆圈内为“肆”片。下方两角圆圈内各为“4”字。面值(铜元)4片。深绿色。图幅为19毫米×22毫米。无齿孔。石版。全张为110枚(11×10)。由永定虎岗工农银行印刷局印制。此种邮票发行至今已六十余年。

这套“赤色邮花”,在革命战争年代,由闽西交通总局发行的第二套邮票,它有姊妹票,即闽西交通总局于1930年10月发行的第一套“赤色邮政”邮票。全套2枚。邮票支五角星内有镰锤为图,面值为铜元2片(黄棕色)、4片(棕色),图幅为20毫米×23毫米。无齿孔。石版。由龙岩县城关东碧斋印书馆制版印制。

闽西交通总局发行的“赤色邮政”邮票和“赤色邮花”邮票,使用到1932年4月30日止,使用时间短,由于战争年代流通范围有限,存世数量极其稀少,特别是“赤色邮花”大连张邮票更为珍罕。这2套邮票已成为珍贵的革命文物,其历史价值和文物价值颇高,价格昂贵。

1998年出版的《中国解放区邮票目录》(修订版)标价:“赤色邮政”邮票全套2枚14万元(人民币);“赤色邮花”邮票面值4片,单枚票为4万元(人民币)。

闽西赤色邮票

红四军在赣南开辟根据地的同时,曾数度入闽并于1929年下半年建立了闽西革命根据地。1929年8月,永定县苏维埃政府接收了县国民党邮局,并把它改造成兼办赤色邮政的交通局。1930年3月18日,仿照邮局办法设立交通总局。5月15日,闽西苏维埃政府制定了《各部细则》。并对闽西交通局提出了整顿邮务要求:“立即废除伪币,改用大洋,改民国纪年为公元纪年,不再使用民国邮票和邮戳。”为了实施细则中的条款,闽西交通总局一方面着手计划邮票设计、印刷、发行工作,另一方面作为过度,刻制了总局以下的分局、站 处印戳,免费收寄信件。1930年10月,闽西交通总局发行了闽西赤色邮政邮票。全套2枚,币制为铜圆,面值分别为2片(黄棕)、4片(棕色)。“片”系闽西方言铜圆“枚”的意思,一片即铜圆1枚,约为0.5分。石版。白纸印刷。无齿孔,票幅20MM*23MM,每版100枚。龙岩东壁斋印书管承印,张廷竹设计。邮票图案采用革命时期代表苏维埃的徽志,中心为光芒四射的五星中倒悬着铁锤和镰刀。上书“赤色邮政”4字,下书“交通总局”4字,四个角落书写“二片”或“四片”、“闽西”字样。这套邮票是为纪念列宁逝世6周年设计发行的。邮票主图锤镰画成倒挂,并非画错,是上级指示用以悼念列宁逝世的标志。这是我国解放区第一套纪念邮票。闽西赤色邮票在闽西苏区内流通使用,县内平信邮资2片,各县之间互通平信邮资4片。使用时间极短,存世量稀少,估计数十枚。中国邮票博物馆、日本已故集邮家水原明窗先生各藏有1枚2片票。水原先生和潘先生各藏有1枚4片票。此外还发现有齿孔邮票,当时闽西没有为邮票打孔的设备,可能是一些邮局工作人员为了撕票方便,用简易的工具对邮票压痕,撕票后就出现了类似齿孔的现象。1998年版《中国解放区目录》(修订版)标价:闽西赤色邮票全套14万元、旧票14万元。

江西赤色邮政邮票

1930年10月4日,朱德、毛泽东领导的红一军团在赣西南地方武装和革命群众的配合下,攻克江西吉安城。至此,赣西南和赣东部分地区完全赤化。7日,在吉安城召开10万群众大会,宣告江西省苏维埃政府成立,曾任主席。1931年5月,赣西南赤色邮政总局改称江西省赤色邮务总局,其随红军及政府几经辗转,于当年12月迁驻兴国县城石门前。此时,红军已取得第三次“反围剿”胜利,根据地比较巩固,为适应邮政通信发展需要,江西省苏维埃政府颁发《赤色邮政暂行章程》。根据章程关于 “邮票由总局印发”和邮资标准的规定,江西省赤色邮务总局于当年底发行半分、3分、8分等几种面值的邮票和1分、2分、5分的欠资邮票。这些邮票由江西兴国龙岗水头庄“兴国印刷厂”印制,在江西省苏维埃政府所辖的30个县内使用,至1932年5月,不到半年的时间。加之根据地一直处在异常艰难的战争环境中,因此至今为止,发现的江西赤色邮政邮票只有福建医学院李国方教授收藏的1枚面值为大洋1分的1种。 李国方10岁时开始集邮。其父是中华邮政福建省局的医生,喜欢收藏古董和字画,对儿子收集邮票自然给予支持和帮助。1933年左右,他父亲从海关得到一枚贴有“江西赤色邮政”邮票的实寄封,交给了他,并叮嘱他要好好收藏。当时李国方与绝大多数初集邮者一样,尚不知实寄封要比邮票更有价值,便将邮票从实寄封上剪了下来保存,留下了难以弥补的遗憾。李国方珍惜这枚邮票就像爱护自己的生命一样,从没易手。他到上海读大学,也将这枚邮票随身携带。1943年1月,他从上海回福建,其间要途经侵华日军的封锁线,他将邮票从邮票册中取出,装进信封藏在衣服内,躲过了日本鬼子的检查。李国方从得到这枚邮票一直到全国解放,从来没有让别人看过,因此鲜为人知。 这枚邮票颜色为淡红色,毛边纸石印,无齿孔。图案与“赣西南赤色邮政邮票”相仿,为“8”字形花框,中间直列“江西赤色邮政”6字,上端两角圆圈内为中文面值“壹分”,下端两角圆圈内各有一个“1”字。邮票上盖有红色戳记,字迹已模糊不清,但却是稀世珍宝。(曹益民)

湘赣边省赤色邮票

湘赣边省是中国共产党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1927年8月至1937年7月)建立的一个革命根据地。它位于湖南和江西两省交界处的罗霄山区内,包括宁冈、永新、莲花、茶陵、酃县、遂川和攸县等。1931年10月建立湘赣边省,1932年1月在永新县建立了中华赤色邮政湘赣省邮政总局,发行了一套3枚邮票。图案是五角星中绘镰刀和铁锤。上下有“湘赣边省”、“赤色邮票”字样,面值为1分、2分、8分3种,石印,无齿。1分灰蓝,厚白纸;2分蓝绿,薄白纸;8分蓝,白纸。票幅分别为22.5×19、22×19、23×19毫米(下图)。

湘赣边省赤色邮票存世仅有新票3种,还有少数几个实寄封。其中8分票最为珍贵,有一个实寄封贴了8分票。寄信者是中国工农红军湘赣军区独立第十营营部。收信人是酃县十都二分区指挥部转交刘指挥紫岐张政委平化。信封左上角还有“丰”,表示特快信件。 现在湘赣边省赤色邮票8分票存世仅8枚。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7 19:1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