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赤岸 |
释义 | 赤岸,位于广东省大亚湾稔平半岛腹部,地处沿海,毗邻港澳。东靠鞋城—吉隆,南连古城—平海,西邻巽寮旅游区。辖区面积 20 平方公里,有 1 个社区居委会,总人口 3 千人。 赤岸距惠东县城 38 公里、广(深)汕高速公路白 云出口 22 公里,距碧甲码头 18 公里,海路至香港 50 海里,境内公路网络纵横交错,四通八达, 324 国道、稔平公路及铁盐公路绕镇而过。近年来,赤岸坚持把发展当作第一要务,大力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实现经济社会和各项事业全面发展。同时,全国各地还有很多地名叫赤岸。 广东省赤岸地理位置赤岸位于广东省大亚湾稔平半岛腹部,地处沿海,毗邻港澳。东靠鞋城—吉隆,南连古城—平海,西邻巽寮旅游区。辖区面积 20 平方公里,有 1 个社区居委会,总人口 3 千人。 赤岸距惠东县城 38 公里、广(深)汕高速公路白 云出口 22 公里,距碧甲码头 18 公里,海路至香港 50 海里,境内公路网络纵横交错,四通八达, 324 国道、稔平公路及铁盐公路绕镇而过。村通镇公路基本实现水泥硬底化,交通十分便利。近年来,赤岸坚持把发展当作第一要务,大力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实现经济社会和各项事业全面发展。 自然资源这里山川秀丽,景色怡人,物产资源丰富。特色品牌农业凸显,有万亩连片红树林的海滩涂,生态环境良好,盛产蚝、虾、蟹、蚶等二十多种优质海产品。特别是赤岸蚝在南粤已小有名气,品质独具一格,“赤岸牌”蚝及蚝豉远销港、澳地区。矿产资源丰富,西北部储藏有大量的金矿、钨矿、陶瓷土和花岗岩石材。 这里基础设施日趋完善。电信通讯设备先进,供电网络发达。赤岸设有 110 伏和 220 千伏变电站各一座。两级供水设施完善,赤岸已有安装了自来水工程,可解决3千人的日常生活用水和。 这里文化教育卫生事业稳健发展。学校楼房化、教学电教化。 赤岸人民热情好客、民风淳朴,热诚欢迎广大客商到赤岸投资置事。 霞浦县赤岸位于霞浦县城东,距城关5公里。宋、元、明间又称“金台港”,“南北海船皆萃于此”,人来货往颇为繁盛。因红色山石海岸而得名。这里是唐金卅剌使林嵩和宋资政殿学士、参知政事王伯大的出生地,至今还保留有赤岸城堡遗址、王右军遗址和近年修复的当地名人唐金卅剌使林嵩读书的“桂枝亭”、宋资政殿学士参知政事王伯大的“留耕堂”、宋直龙图阁学士、太府司农卿林是的“是然井”等历史古迹18处。同时还有“多佛塔”、“赤岸桥碑记”及石翁件、石兽等文物。这里又是日本高僧空海和尚入唐登陆之地。自1984年3月以来,日本真言宗信徒,为虔诚怀祖,寻踪追迹到霞浦县赤岸参拜访问。至1992年已达33批,595人次。形成了一条“空海之旅”专项旅游线。1986年10月10日福建省人民政府批准将霞浦县赤岸村辟为对外旅游开放点。现赤岸建有祭海亭、望海亭、空海漂着纪念碑、接待室(内附赤岸文物室)等。 义乌市赤岸赤岸位于义乌市南部,其东接东阳市,南与永康市、武义县相连,距市区18公里。赤岸属丘陵半山区,丹溪环镇而过,交通便利。赤岸原名蒲墟,西晋东阳太守朱汛“乐蒲墟之山川秀丽,始迁居之”,其后裔朱幼曾任南齐扬州刺史,与王氏联姻,“迎亲车服之盛,辉映于水,岸岸至赤,自是乡人荣羡之后,遂相传蒲墟为赤岸云。”即改今名。据记载,唐时赤岸已比较繁荣,并曾在此设过县治。清朝赤岸属双林乡,民国时期为赤岸乡,1987年设镇。历史上赤岸出过不少名人,如金元时期的四大名医之一朱震亨(字丹溪),为滋阴学说的创始人,所著《格致余论》等著作在医学史上有重要地位。近现代著名诗人、文艺理论家冯雪峰为赤岸神坛村人。赤岸至今仍保存部分历史地段,如赤街、川堂巷及一些连片的古建筑。赤街历史上曾经是“南货”、“打铁”一条街,是赤岸附近一带的主要集市,目前两侧建筑基本为清代至民国时期所建的传统建筑。赤岸文物古迹众多,有古月桥、朱丹溪墓、螃蟹形山墓群、冯雪峰故居四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和松瀑山摩崖石刻、端本学堂旧址两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以及江善桥、冯氏宗祠、义和堂、后山冯公墓、雅端民居等古建筑。此外,赤岸松瀑山林木茂盛、飞瀑直泄,是一处环境优美的风景区。 涉县赤岸村在涉县城西北部,清漳河南岸,有一个山村名曰赤岸,从1940年12月一二九师司令部迁驻这里,直到1945年12月底离开,刘邓首长在此居住了整整五年,现存有埋葬有刘伯承、徐向前、李达、黄镇、王新亭、袁子钦等一批开国将帅的骨灰的将军岭,以及展现抗战主题的一二九师司令部、一二九师纪念馆等一大批红色旅游景点。 南通海安赤岸历史背景南通市李堡镇作为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千年古镇,文化底蕴深厚,历史源远流长。唐开元年间李堡就以“赤岸”之名隶属海陵县。明末清初,当地民众为抵御海盗侵扰,纷纷筑堡自守,因李姓居多,故称之为“李家堡”。清有“三贤镇”之称,清末民初为李堡市集。苏中“七战七捷”第四仗即在这里打响。 江苏南通李堡镇在唐朝以前为茫茫大海,唐朝初年,因泥沙淤积,先于四周露出海面,形成沙洲,因“土高色赤”而被称为“赤岸”。 历史沿革后来,因为泥沙的不断淤积,渐渐与大陆相连,成为黄海之滨的一个海口,有渔民和盐民在此结庐而居,渐成一小村庄,称“赤岸村”。日本僧侣园仁于公元八三九年入唐求法,回国后所写的《入唐求法巡礼行记》中曾有“二十日,卯毕,到赤岸村”的记载。 到宋朝时,因住户不断增多,“赤岸村”由村升乡,改叫“赤岸乡”。宋寺丞观之母李氏夫人,于神宗元丰六年九月初四葬于赤岸乡,秦观曾为其撰写过“李氏夫人墓志铭”,其文载于他的《淮海集》内。 元朝时李堡仍叫“赤岸乡”。元末明初,由于黄海之滨地旷人稀,海盗蜂起。明万历十九年,倭寇又入侵苏北沿海,劫掠百姓。沿海各地纷纷筑堡自固,赤岸乡民亦筑土堡,以拒倭寇,因李姓人居多,故称“李家堡”。《中十场志》中记载共有九堡,李家堡为九堡之首。《如皋县志》(李堡曾属如皋县)中说:“明万历三十五年,守备赵庭,呈请海道张,发银修堡稍完,后风雨剥蚀倾圮如故,备赵千驷申详包砖,不果行,时栟茶、石港、角斜、李家堡皆有土垒,岁久尽倾所有,惟空址尔。”由此可知,李家堡是因元末明初筑堡而得名,而且当时真有土堡,只是后来倾圮而已。 明、清时期,李堡皆称“李家堡”,但在清雍正、乾隆年间,因李堡出了三位贤人:尤敬国、姜日章、僧脱凡,而一度被称为“三贤镇”。 清末民初,改“李家堡”为“李堡镇”。 一九一三年,在李堡设李堡市公所,升“李堡镇”为“李堡市”(草市),下辖二十二个乡镇。 设市时间不长后仍改回“李堡镇”直至解放后,虽经多次区划调整,“李堡镇”的称谓一直未变,延续至今。 至今李堡镇还有李堡镇赤岸饭店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