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史伯璿 |
释义 | 元朝“东海名儒”史伯璿(1299-1354),一名史伯璇,字文玑,号牖岩。平阳县钱仓人。自幼刻苦求学,笃信朱熹学说,反复研究达三十年,“遂取诸家篡辑之编而去取焉。乖戾者折而辟之,隐味者引而伸之,旁通曲畅著于简牍,名曰《管窥》(《四书简窥》),成为元儒名家。他精思善学,对天文、地理、历学、算术也很有研究,都达到“博涉能通”。如对日蚀、月蚀作了非常通俗的阐述。他说:“月掩日为日食”,把张衡的“暗虚”说和朱熹的“同度同道”说,解释得清清楚楚,比明万历欧人传入的地影说早了一百多年。 著有《四书管窥》 、《管窥外编》、《学庸注释》及《青华集》等。 史伯璿为人也很有骨气,“平生不事举业”,过着隐居生活。他的朋友周觉民曾劝他“北游”求官,他说:“士各有志,不可用同一标准来要求。”因为他生长的时代,正是黑暗的王朝。与他同时代的平阳金乡诗人、他的好友陈高的诗中就曾反映这一情况 。如《即中漫题》之三写道: 农父江边立荷戈,无人南亩种嘉禾。 今年妻子愁饥死,活到明年更奈何。 史伯璿不求高官厚禄,隐居小镇,数十年中,踏踏实实做了一些事。尽管受到历史条件的限制,他的主要业绩被历史潮流冲刷得差不多不见了,渐渐地被多数人所遗忘,但只有益于人类、有益于民族、有益于社会,总还有人再说起他的时候。史伯璿的旧居,后建成祠庙;他的坟墓被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可以说,终于“赢得生前身后名”。 史伯璿墓凤山有凤冠岩、凤山寺、凤雏石、摇动岩、龙虎岩、悬虹岩及史伯璿墓、钱仓双塔等胜迹。其中数凤冠岩最为引人。在平阳钱仓站下车,前行数十步,就可看到路侧西北山嘴上耸立着几块联叠而成的巨岩,犹如凤冠,故称“凤冠岩”。此岩因高跨浙闽古驿道旁,古代曾在岩顶设烽火台,所以又有“烟台岩”之称。 凤冠岩高约十多米,陡立如壁,上镌“元儒史先生墓”六个楷书擘窠大字,古朴苍劲,系清乾隆间平阳县令何子祥所书。史先生即元代著名学者史伯璿。令人惋惜的是,史伯璿墓近年来因劈山造田和开卷取石,遭到严重破坏,只在岩前两米多远的乱石堆中保留一块穹状坟背。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