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石婆店
释义

石婆店镇是六安市西去边境的一个乡镇,素有大别山门户之称。其地理位置坐标为东经116°05′65″,北纬31°41′40″,处于江淮分水岭西侧。其西与金寨县接壤、北与霍邱县相邻;距六安市区56公里、梅山镇45公里、霍邱的姚李镇30公里,距周边乡镇:独山镇、鲜花岭均在10公里以内。

石婆店镇概况

自然条件

1.气象、水文

本镇属于亚热带湿润气候区,年均绛水量1075.7毫米,蒸发量1450.5毫米;年平均气温15.5℃,绝对湿度15.8毫巴,相对温度80.6%;全年无霜期222天;本区降水充沛,多集中在5~9月份;11月至次年1月降水较少,这枯水期。响洪甸水库位于本镇西南方10余公里处,库容为27亿立方米,是本地区最大的地表水水源。

2.地形地貌

本镇属于大别山前的江淮丘陵区,地形起伏,岗陇沟谷相间,岗顶标高在80~100米,谷底标高在61~82米,地形高差约20米;地热呈西南高,东北低走向,整个镇城呈南北带状分布。南端及东西两侧为山地,中间为地势较低的湾畈地区。地貌类型属构造——剥蚀类型中的丘陵区,分布于大别山外缘,绝对高度70~200米,山脊线不连续,山顶浑圆坡角不大,20°~30°坡地植被茂盛,局部岩层受硅化地段山顶呈尖顶,植被发育不良,常构成光秃的山坡和陡峻的峭壁,有断层陡崖分布,切割较甚,“V”谷发育。低丘则发育不良,丘体由侏罗系火山碎岩及砂岩,砂砾岩组成。

3.地质

本区地层属杨子地层区,大别山地层分区中的六安地层小区,山露地层有震旦系佛子岭群,石炭——二叠系“梅山群”,中生界侏罗系凤凰台组,白大畈组及新生界第三系,第四系地层。

历史沿革

石婆店镇在清初,曾是荆山县城所在地,历史悠久;在土地革命时期,这里是红四方面军的活动地;解放战争时期,这里又是大别山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1992年实行撤区并乡,将原有的石婆店镇、骆家庵和黄涧河三乡合并,成立新的石婆店乡;1998年5月实行乡改镇制,建立石婆店镇。

地理与交通

近年来,石婆镇政府在党的十七大精神指引下,认真贯彻六安地市三干会精神,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集镇建设为载体,加大了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优先发展交通、文教、电力、邮电、广播电视和水利等基础设施项目,进一步提高和完善了集镇的功能和建设水平,为集镇的长远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年来石婆镇用于集镇建设方面的投入近5000万元,新建了长400米、宽20米的东大街;拆迁改造长800米、宽21米的西大街;近1000米长的独(山)鲜(花岭)路也正在兴建,铺设水泥路面近9000平方米,柏油路11000平方米;兴建住宅近60000平方米;新建一处占地20亩的农贸市场;安装了路灯;栽行道树500棵;镇区面积已扩展到近0.5平方公里,常住人口约7000人,人均建设用地面积71.4平方米,集镇面貌得到了进一步的改善。

基础设施建设

公路交通

石婆店镇位于六安、金寨、霍邱三市县交汇处,是个山区集镇。其与外界联系主要依赖于公路交通。目前本镇境内分布的公路主要:六鲜路、六梅路、响龚路、石江路、骆霍路、骆南路、骆狮路等。共有县级公路总长度达65公里。其中石(婆店)-独(山)-分(路口)公路是本镇主要的对外通道,长度约30公里,在分路口接至312国道;在上述县道中,除石独公路浇铺了6公里柏油路外,其余59公里均砂石路面,且路面不宽,交通状况有进一步改善。

供电

目前石婆店镇有两大供电电源。一是梅山水电站供电,主要供给原黄涧河乡地区,电压等级为10KV;另一是响洪甸水电站供电,主要供给石婆店和骆家庵地区,电压等级也为10KV。近年来,全镇共投资165万元配置变压器61台套,总容量达3685千伏安,架设10KV高压线路55公里左右,并投资208万元建成低压线路165千米,全镇实现了户户通电,农业生产和企业用电得到了满足。

邮电通讯

近年来,石婆店镇共投资862万元,兴建了镇邮电大楼,安装了1部主机和5部程控交换机,装机容量达2000门,开通电话550门,程控电话覆盖了全镇21个行政村,已经实现了村村通电话。

广播电视

石婆店镇广播站配备齐全,先后装配了一付播音台,一只电子显示调频查用接收机,一台录音机,两台275W扩音机,一台50W单声道发射机,一

台30W单声道发射机,一台50W扩音机,22个行政村均配有一个275W的扩音机,22台录音机,广播站的有线电视机房设备达8万多元,有线电视用户达200户、近期还购置了1台数码调频发谢机,22台数码调频接收机。

用地布局:

生产建筑用地:集中布置于集镇的北边;靠近公路一侧;位于集镇的下风下游,方便交通运输,减少对集镇内部的干扰。

居住建筑用地:分南、北两个组团。北组团布置于生产建筑用地南侧,中心公园以北,托幼、农贸市场等公共设施独立配套;南组团布置于现有商贸城和镇政府四周,新配套一所幼托,农贸市场利用现有商贸城。

公共建筑用地:

行政办公:依据现有镇政府,在原址扩建,向东、北方向发展,同保留现有土地管理所和电力管理站等办公用地。

商贸:根据集镇现有建设情况,规划将东大街、南北大街作为两条商业街、西大街为一侧商业街,沿西汲河一侧为开敞式绿带;集贸市场近期依托商贸城向外扩展,南边发展到教师新街。西侧发展到南北大街;远期在集镇中部,公路一侧布置一处大型茶叶、板栗等土特产交易市场;另外在集镇西南角、石鲜公路边布置一大型竹木交易市场。

文教、体卫:中学在集镇南侧原址扩建;小学由于现有用地规模偏小,如要扩大又与中心公园争地,且要填方建设,故规划将其调整到路南,现有位置对面;文化科技活动中心布置于小学东侧,现有镇政府北面;体育活动中心布置于文化科技活动中心以北;卫生院迁至西大街与教师新街交口处建设,原址作为公共绿地建设。

仓储用地:

以现有粮站为基础,集中布置于集镇的东南角,公路边,便于货物集散运输。

道路广砀

道路是集镇的“骨架”,对于集镇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这是集镇规划和建设过程中应给予高度重视。规划在尊重现状的基础上又不为现状所约束,在东大街、南北大街上开了若干个口子,修建道路使整个道路网络更趋完善和合理。整个路网由商业街、园林路、一般道路三类构成,网络以方格网为基调,同时以环路相沟通,路幅宽度:主要是道路40米,一般道路24米,次要道路18米,过境公路宽30米。在整个路网中,环路克服了商业街交通功能相对弱化的缺点,将集镇南北组团联系成为一个有机整体,因此,环路是一条交通性道路。

广场主要布置于集镇的三个入口方向,环路外侧,避免过往车辆穿越集镇内部;另外在公建集中地区,应当根据公建的性质、规模设置相应的停车场和人流集散广场,这在详细规划中具体确定。

绿地系统

集镇内部利用现有水面,布置一处中心公园,占地约4公顷;现有镇卫生院迁址后,原址作为街道绿地规划,它是沟通中心公园与滨河绿带的纽带,另外,公园东路、南路及环路均作为林路建设,两侧各有10米宽的绿带;除此之外,现有烈士陵园及规划的南北出入口处另有四块绿地,这些绿地通过道路两侧的带状绿化形成一个完整绿化系统。

基础设施及管线综合规划

给水

根据石婆店镇自来水厂项目建议书分析:本镇供水水源主要地地下水,且必须采用大口井与管井群相结合的方式取水,丰水期用大口井取浅层地下水,枯水期用管井群抽取深层承压水,并确定将取水点放在西汲河边。据此,规划将取水点布置于西大街南端西汲河边;同时根据集镇地形特点,将水塔布置于镇政府与粮站之间,地势较高之处。用水量根据集镇人口规模确定,近期为2000立方米/日,远期为3500立方米/日,人均用水量分别为222升/日和233升/日,均高于1997年全省城市日常生活用水量水平。

排水

采用雨污分流制排水系统,雨水随地形采用分散式网络就近排入地表水;污水采用集中式管网收集至污水处理厂进行处理,达标排放至西汲河下游;污水处理厂布置于集镇北端,西汲河岸边,近期处理能力为1500立方米/日,远期处理能力达3000立方米/日。

供电

近斯利用现有变压器进行增容;远期在现粮站北设一35KV变电所,源仍由响洪甸和梅山水电站供给,输电电压应提高至35KV,以满足集镇生产和生活方面的需要。

电讯

集镇现已兴建了邮电大楼、安装了程控交换机,总装机容量达2000门;开通程控电话550门,每百人拥有电话7.8部;近期可在现有基础上增加开通电话数量。远期要在现有基础上扩大交换机装机总容量,应达到5000门,使每百人拥有电话数达到30部。

环卫设施

镇内在北组团内环路边布置一处生活垃圾转运站,集镇内所有生活垃圾均集中于此,由该站转运至集镇垃圾处理场进行卫生处理;另外在公共汽车站、商业街、大型集贸市场内均应设置相应规模的公共厕所,集镇的烘便垃圾应纳入污水系统进行集中处理,达标排放。

供气规划

集镇规划内应普及罐装液化气的使用,不断改变现有燃料结构,为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建立条件。规划在垃圾运站北侧设置一个供电站。

消防规划

规划在现粮库北设置一处消防站。集镇道路沿线按消防要求布置消防栓,房屋建设需符合消防要求。

管线综合规划

管线的综合排列为:电力线、给水管沿道路东南侧布置;电讯线、污水管沿道路西北侧布置;雨水管沿道路中心线布置,随道路修建时同时下设。交口处管网发生交叉时,压力管应让重力管;小管径应让大管径;同时,要保证管线间最小垂直和水平距离。

集镇近期建设规划

集镇近期建设的重点是:配套建设,完善功能,增强集镇吸引力和辐身力;修建集镇路网骨架,为远期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特色经济 --中国十大名茶【六安瓜片】

六安瓜片是我国绿茶中的一朵奇葩,其色、香、味、形的品质、风味在全国十大名茶中别具一格,是六安历史文化遗产之一。作为国家级名茶,六安瓜片及其系列品种是六安山区茶农收入的重要来源,是六安经济富有特色的传统支柱产业。2008年5月,由安徽省六安市人民政府主办,裕安区政府承办的第八届六安瓜片国际茶叶文化节在省城合肥隆重举行。名列“中国十大名茶”的六安瓜片继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被评定为中国名牌农产品后,成功申报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随着六安瓜片传统工艺得到恢复和传承,更使六安瓜片以质取胜的观念深入人心。茶叶质量提高,价格连年攀升,占有的市场分额也在逐步扩大,利润空间进一步增加,茶叶的经营和投资空前火爆。“六安市黄府茶业公司”、“六安瓜片有限公司”等专营茶叶的龙头企业相继诞生。石婆店镇是六安瓜片主产区之一,茶农生产积极性高涨,市场前景广阔。

石婆店镇位于裕安区西南边陲,素有大别山门户之称,处于江淮分水岭西侧,其西与金寨县接壤,北与霍邱县毗邻。全镇总面积152.3平方公里,辖17个村(居),人口4.5万人,人均纯收入3600元。目前有红色旅游线—独鲜路、战备路—罗鲜路和白西路穿越镇内,合武铁路、宁西铁路穿镇而过。镇域中心距312国道仅有15公里,交通便捷。境内有5个村产茶,茶园面积达1.7万亩。六安瓜片产区地处大别山北麓,属淮河水系,海拔一般在100-600米之间。由于流水切削作用,地貌呈深山、谷地、低山或丘陵,茶园坡度在25度以上,外山区与丘陵相接,峰园坡缓,四季分明,季风明显。气温总体温和,但各地温差较大,雨量适中,且分配不均,光照充足,无霜期较长,沙质土壤,土层深厚,有机质含量高,土壤肥沃且通透性好,非常适宜茶树生长,更有利于茶叶品质的提升。茶叶栽培和制作销售历来是石婆店镇山区和岗区的传统支柱产业,有着悠久的历史和良好的基础。1997年,六安市在独山镇和石婆店镇进行试点,恢复六安瓜片传统制作工艺,石婆店镇以邓冲、红石茶厂为试点,专家现场指导评定。目前,石婆店镇年产茶叶量达80万斤,拥有茶叶制作机械达1600台(套),大小茶厂60余家,其中注册商标的茶厂有8家。以【黄之江】牌六安瓜片为主要代表,基地分布在红石埂、沙家湾、邓冲。茶农茶叶的价格也由过去的均价30元提高到现在100元/斤,茶农户均增收3000元。但以户为单位,小规模、小作坊或分散经营模式已不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更不利于六安瓜片的提升,同时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差,这就是制约六安瓜片走入市场、走向世界的不利因素,因此要加大对老茶园和低产茶园的改造;建设上规模的绿色有机茶基地,加强对茶农的科技培训,提高科学的生产经营管理水平,走产业化、科学化、国际化之路势在必行。

“六安瓜片”具有悠久的历史底蕴和丰厚的文化内涵,明代科学家徐光启在其著《农政全书》里称“六州片茶为茶之极品”,茶叶属绿色天然饮品,又逢现代人的饮食理念,六安瓜片作为中国十大名茶之一,在形、色、味、香上堪称一绝,它占据一定的市场份额。在茶叶生产经营过程中,政府协同工商、质检、农技等部门负责监督,规范市场运作程序,走政府引导、技术部门指导、茶农自觉的科学化管理的良性轨道,从而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从而使六安瓜片产销两旺,顺利进入市场走向国际化。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5 2:13: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