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澄城鼓吹乐艺术
释义

基本信息

所属地区:陕西 · 渭南 · 澄城县

遗产编号:II-14 遗产类别:民间音乐 遗产级别:省 申报日期:2007年 申报人/申报单位:澄城县文化馆

艺术简介

澄城县位于关中盆地东北的黄土高原上,宜农宜牧,民情淳厚,依山邻水,物产丰富,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创造出了丰富多彩和特点鲜明的民间鼓吹乐。

澄城县民间鼓吹乐主要分布和流传于沟南、沟北、城区及周边地区。演奏形式多样并以三大区域即溶又分的相互依变而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演奏风格。沟南和城镇地区习惯使用以海笛、笛、管、笙等乐器为主的曲牌连缀形式演奏一些大型的鼓吹乐套曲,乐曲情绪委婉而细腻,沟北地区则以唢呐曲牌为主,演奏风格粗犷而豪放。且历史悠久,风格独特,深受广大人民群众之喜爱。

民间鼓吹乐在我县古已有之,发展到清末民初,已有相当规模。随着经济的逐步发展和文化的交融荟萃,经历代民间艺人的传承和创作,使得我县广为流传的民间鼓吹乐呈现出以老东路色彩为主并融西路之长的东西过渡色彩。它将作为传统文化艺术中的珍贵遗产,汇入华夏古老民间艺术的历史长河之中。

我县民间鼓吹乐传播的主要媒介是民间演唱团体、自乐班和鼓吹乐班子,他们大都以村为单位遍布城乡,自成一体。流传于民间的常用民间乐器达二十余种之多,就其区域演奏风格而言,县城和沟南见长于委婉细腻,而沟北则以粗犷豪放见长,它们都以其固有的表达能力来烘托渲染各种民间礼仪活动中的热烈、欢乐和悲痛、凄凉的不同气氛,并以各种演奏形式服务于民间婚丧寿喜的礼仪活动之中。

民间音乐的普查与传承是一项艰巨而浩大的文化工程,对于我国民族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来说是必不可少和至关重要的。

艺术内容

澄城县文化积淀深厚,民情淳朴,“澄城老哥”之美誉更是流传甚广。作为民间音乐的鼓吹乐艺术源远流长,是民间广为流传的主要乐种之一。

从乐器的配备上看,澄城民间的鼓吹乐班子从乐曲的种类上基本可分为唢呐曲牌和鼓吹乐曲牌或套曲两种。沟北地区以演奏唢呐曲牌为主,其乐器配备常有两支唢呐和打击乐器小鼓、鼓板、小钹等,乐队常由四至六人组成;但在沟南和城镇地区则习惯使用以海笛、笛、管、笙等乐器为主的曲牌连缀形式,演奏一些大型的鼓吹乐套曲,其乐器配备常有唢呐两支、海笛一支、笛两支、笙和管各一支和起威用的喇叭一支、锣鼓和打击乐器三至五件,鼓吹乐班子常由八至十人组成,演奏时基本上采取兼职的办法起用锣、鼓、鼓板、乐子、梆子、铙钹、马锣、小锣、小钹、勾锣等诸种乐器。

从演奏场合和演奏方法上看,我县沟南和城镇地区从演奏形式上比较讲究,如婚嫁、丧葬、庆寿都搭有现成的鼓乐台,分内外两班演奏,外庭演奏“粗乐”(唢呐曲牌)招待朋客,内庭演奏“细乐”(鼓吹乐曲牌或大型套曲)款待贵宾,其演奏方法有唢呐的重奏、轮奏,海笛的领奏以及笛、管、笙的合奏加之打击乐器贯穿发展成为鼓吹乐的重奏、轮奏、合奏等不同演奏形式,并多以曲牌连缀的形式演奏,乐曲色彩华丽细腻,粗犷豪放,按其固有的表达能力来烘托喧染婚丧寿喜中的热烈、欢乐、悲痛、凄凉的气氛,象这种民间鼓吹乐班子至今仍然活动在我县的各个乡、村。

从所演奏的曲目上看,大都来源于传统曲目、地方戏曲曲牌和由民歌变奏而来的曲目,如传统曲目有《上上宫》、《背宫》、《青天宫》、《一五六》、《阴六》等,地方戏曲曲牌所占比例最大,常用的也最多,有《小开门》、《大开门》、《金摆场》、《哭黄天》、《水龙吟》、《朝天子》、《马道仁》<柳生芽》等,而与民歌融会传承衍生的变奏曲目有《变花》、《大定岗》、《小放牛》、《四合四》、《秋季生》、《丝锣带》、《纺线曲》、《刮地风》、《石榴花》、《一串铃》、《燕儿落》等,整个演奏风格富于歌唱性,与关中道情的歌唱音乐比较接近,民间艺人们多用这些曲目来表现民间婚嫁寿喜礼仪中抒情、柔和、细腻的感情。

从乐曲的调性上来看,流传于民间的鼓吹乐曲目调式色彩丰富,表现性能各异,总给人一种流畅平稳、华丽优美的享受,这也可能是由于鼓吹乐曲目大都脱胎于民歌的原因,使曲目形成了短小精悍的鲜明特点,便于学习和流传,因而也就形成了我们今天所听到和看到的鼓吹乐曲目中单牌子居多的现象。所谓鼓吹乐套曲的连缀,则是民间鼓吹乐的精髓所在和独特之处,堪称民间鼓吹乐艺术中的精华,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它是通过一定程式的乐队组合,把数首单牌子的乐曲按民间礼仪活动的内容有选择地以变换节奏或转调等演奏方法紧密的衔接在一起的连奏形式,例如比较典型的大型鼓吹乐套曲有《三元鼓》、《五子登科》、《百鸟朝风》、《梵王宫》、《上小楼》、《下小楼》、《上山虎》、《下山虎》、《南海腔》、《老吹腔》、《青天宫转老仙堂》、《青天宫转小开门》、《青天宫带尾巴》、《大开门带摆场子》、《慢摆场转紧摆场》、《柳生芽带一串铃》等,至于选择何种情绪的曲目,是依演奏习惯和时间长短要求而约定俗成,艺术们灵活掌握的连缀演奏速度一般为以慢速转中速或以慢速转快速而收尾,艺人们娴熟的转调变奏技巧(多由原调转入属调或下属调),使得整个乐曲丰富多彩,加之打击乐的贯穿,给人以浑然一体的感觉,这是因为曲目的调性多属宫、徵类调式的乐曲,曲调进行起伏有度,大跳极少,比较接近语言的自然声调,具有流畅平稳、圆润舒适的特点。在音值组合方面,宫调式类曲目比较简单,多为四分和八分音符,演奏速度较慢,微调式类曲目多为十六分音符的较多,但音域起伏较大,而演奏速度较为适中。一般来说,宫调式类曲目节奏明快、旋律流畅,乐曲情绪热烈欢快,具有粗犷豪放的演奏特点,如唢呐曲牌《金摆场》、《滴落金钱》等;徵调式类曲目则节奏平稳、旋律优美,乐曲情绪委婉细腻,具有柔和抒情的独特风格,如鼓吹乐曲牌《上上宫》、《青天宫》、《一五六》等。另外,还有所占比例较小的属“商”、“羽”调式的曲目。前者多属表现凄凉、悲哀情绪的乐曲,如鼓吹乐曲牌《柳生芽》和唢呐曲牌《地留花》就属典型的“商”调式类乐曲;后者则属常用于表现轻松、愉快、欢乐气氛的曲目,如鼓吹乐曲牌《节节高》、《四合四》等则属典型的“羽调式”类乐曲。

从演奏形式和乐曲的节拍、速度方面来看,民间鼓吹乐的演奏形式通常分为坐乐和站乐两种形成。一些演奏水平较高的民间艺人在乐曲的演奏中并夹带有“抽肠换肚”、“搭壳子”等小杂耍,以渲染气氛和显示其演奏水平,使乐曲的表现力更加丰富多彩,真可谓八仙过海,各显其能。就其民间鼓吹乐的节拍而言,基本上都是4/4拍、2/4拍和1/4拍,其它节拍很少。对于乐曲的演奏速度来说,艺人们则喜欢灵活掌握,这些都由演奏的场合和环境而定,有时也以变换速度的方法来获得情绪各异的演奏效果,但大多数艺人习惯于用中速或较快于中速的速度来演奏乐曲。

古朴淳厚的民情风俗也给民间鼓吹乐活动打下了深深的烙印,在鼓吹乐曲目的使用上除丧葬礼仪中用的《哭黄天》、《地留花》、《永寿庵》、《梵王宫》、《柳生芽》较为严格外,其它如喜庆的行礼和丧葬中的奠仪多用庄严肃穆的乐曲,而在宴席和行路等场合中吹奏的乐曲,那就要根据事主的具体情况而定,如丧葬习俗中的三年脱福,就演奏一些欢快跳跃的曲目。再如婚嫁礼仪中就吹奏一些充满欢乐诙谐、亲昵忧伤的曲目,以表现女儿离娘的哀痛,拜天地进新房的欢乐,耍阿家的风趣。综观其鼓吹乐的使用,大量的曲目用变换速度的办法而悲喜兼用,而真正用于表现哀痛的专用曲目较少。

曲艺特征

1、独特性

(1)演奏色彩独特:呈现出以老东路色彩为主并融西路之长的东西过渡色彩。

(2)演奏风格独特:形成了大工曲委婉细腻,牌子曲粗犷豪放的独特风格。

(3)演奏方法独特:除传统的坐乐、站乐和行乐演奏外,还有如《三元鼓》、《五子登科》的舞蹈演奏方法和在演奏过程中伴之以“抽肠换肚”、“搭壳子”等许多小杂耍,引人入胜。

(4)演奏效果独特:大量的鼓吹乐套曲和曲牌充分运用于民间婚、丧、寿、喜的各种礼仪之中,将庄重平衡、热烈欢快、柔和抒情、悲痛凄凉等乐曲情绪发挥得淋漓尽致。

(5)乐曲体裁独特:特别是以曲目连缀形式演奏的各种鼓吹乐套曲,运用转调或变换速度等方法将数首单牌子乐曲巧妙地连缀在一起,大大丰富了乐曲的表现能力,使得整个乐曲浑然一体,丰富多彩。

2、多样性

(1)乐曲种类多样:综观澄城民间的鼓吹乐曲目,有曲目连缀形式的鼓吹乐套曲和鼓吹乐曲牌,还有数量较大的唢呐曲牌。

(2)乐曲来源多样:既有来自于民间的传统鼓吹乐曲目,又有来源于戏剧的鼓吹乐曲目,还有由民歌演变而来的大量鼓吹乐曲目。

(3)乐曲调性多样:既有大量的“宫”、“徵”类调式的曲目,还有少量“商、”“羽”类调式的曲目。

(4)演奏方法多样:既有齐奏合奏,又有轮奏重奏,还有为数不少的独奏曲目。

3、综合性

(1)形式的综合性:集舞蹈演奏,行乐、坐乐演奏和伴之于各种小杂耍表演于一体。

(2)即兴性:澄城民间鼓吹乐以“口传身授”为主要方式,在鼓吹乐套曲的曲目连缀选择、伴奏手法、段落反复方面都有一定的即兴创造。

(3)民众性:鼓吹乐曲目由于接近语言的自然声调,部分曲牌已成为民间家喻户晓的曲目,与我县民间的各种民间礼仪息息相关,与人民群众生死相依。

(4)艺术性:乐曲的速度对比、力度对比、音色对比和调性对比以及演奏方式的变换皆富有艺术性。

历史渊源

澄城县春秋时属晋为北徵,西汉景帝二年设徵县,北魏太平真君七年设立澄城郡。

澄城县地处物产丰富,依山邻水的丘陵地区,由于历史文化的不断积淀,不知从远古什么年代开始,先民们就在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他们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创造出了丰富多彩和特色鲜明的鼓吹乐曲目。但由于历史上的频繁动乱和大量的移民来这里定居,又伴随着经济的逐步发展和文化的交融荟萃,经历代民间艺人的创作发展,使得广为流传的民间鼓吹乐形成了委婉细腻、粗犷豪放的独特风格,呈现出以老东路色彩为主体并融西路之长的东西过渡色彩。它将作为传统文化艺术中的珍贵遗产,汇入华夏古老民间艺术的历史长河之中。

就其民间鼓吹乐的演奏方法来说,主要有以海笛、笙、管、笛为主伴之锣鼓等打击乐器的民间鼓吹乐和以唢呐为主伴之锣鼓等打击乐器的民间鼓吹乐两种,前者多以曲牌连缀的形式演奏一些大型的鼓吹乐套曲,民间称之为“细乐”,具有委婉细腻和庄重平稳的演奏风格;后者则多演奏一些唢呐曲牌,民间称之为“粗乐”,演奏风格粗犷豪放而铿锵有力。它们至今仍然以其固有的演奏形式服务于民间婚丧寿喜的各种礼仪活动之中。

澄城县的民间鼓吹乐活动发展到清末和民国初年,已有相当的规模,据业善乡南伏龙村民间老艺人何天正和雷家洼乡堡城村老艺人何康劳说:“解放前,我县业善乡秦家坡村的大财东秦福山亡故时,乐人达六十余名,而且是一个班子,拉奏乐器有板胡、二胡、提琴(京胡)、四弦、二股弦、低胡;弹拨乐器有三弦、月琴、八码洋琴、木琴、琶琵等;吹奏乐器有嗡、喇叭、唢呐、海笛、笛、笙、箫、管等;演奏的形式和内容都很讲究,还有代代相传的古谱(所见为工尺谱)。当时他们能演奏不少大工曲(套曲),如《摆马枪子一枝花》、《封相夺魁》、《醉仙亭》、《遇仙殿》等,艺人们的演奏技巧也很高,象《大开门》、《水龙吟》、《青天宫》等一些常用曲目依其用途的不同都能用正、反、梅、车四种调式演奏。在民间鼓吹乐活动空前活跃的今天,令人遗憾的是一些有价值的传统乐器、演奏形式和优秀曲目未能得到继承而相继失传了,这是人们感到非常痛心和惋惜的。

若追溯澄城民间鼓吹乐之源,我们在调查过程中至今没有发现有何资料记载,也只能在过去立于民间宅园门前的汉魏风格的拴马石雕刻和民间传说中寻出端倪,如“回回三弦”、“胡卒琵琶”;另据传金兵南下时,驻扎在当地的一些村庄演练兵卒和两军对垒作战,辄击鼓动乐以鼓舞将士斗志,每当打了胜仗,并击鼓动乐而舞,此后,鼓吹乐便在当地的一些乡、村流传下来。通过以上文物和传说足以证明,民间鼓吹乐活动在澄城古已有之。

主要价值

1、研究价值

澄城民间鼓吹乐由于历史上的战乱和移民的不断定居,从演奏风格上呈现出以老东路色彩为主并融西路之长的东西过渡色彩,具有很高的音乐学研究价值。

另据过去立于民宅家园门前的汉魏风格的拴马石雕刻“回回三弦”和“胡卒琵琶”来看,具有很高的文物研究价值。

还有据传金兵南下时,驻扎在当地一些村庄演练兵卒和两军对垒作战以及打了胜仗时辄击鼓动乐以鼓舞将士斗志的情况来看,则具有很高的历史研究价值。

2、审美价值

澄城民间鼓吹乐演奏风格和演奏方式比较独特,传统的鼓吹乐套曲委婉细腻,鼓吹乐曲牌粗犷豪放,演奏方法的舞蹈演奏和伴之的各种小杂耍丰富多彩,来源于民歌变奏而来的鼓吹乐曲牌则富有歌唱性,呈现出旋律美、舞蹈美、歌唱美、调性美等显著特点,不但为本乡本土的听众所喜爱,而且在周边地区也具有一定的社会影响。

3、艺术价值

澄城地处关中北部依山邻水的丘陵地区,民间鼓吹乐曲目多,种类全,调性丰富,演奏形式多样,表现性能各异,集民间音乐之大成;又因其接近语言的自然声调而易于流传,并深受人民群众之喜爱。它与民间的各种礼仪活动息息相关,与人民群众的生老病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4、民俗学价值

澄城民情淳朴,文化积淀深厚,民间的各种庙会、社火、民俗礼仪和祭祀活动丰富多彩,民间鼓吹乐来源于生活,贯穿于生活,与人民群众的生活密不可分,因而具有很高的民俗学价值。

相关器具

一、吹奏乐器

传统的民间鼓吹乐班子常用的吹奏乐器有“嗡”、“喇叭”、“唢呐”、“海笛”、“笙”、“管”、“笛”等。过去比较正规的鼓吹乐班子常用两支“嗡”(一种铜制大号)起威,长两米左右,喇叭口直径四十多公分,分三节套在一起,一般由鼓师兼吹,使用时拉开发出“呜…呜…”的长音,音响浑厚粗犷而宏大。常用于婚丧礼仪中的行路、下圹、进门、上轿、下轿、拜天地等场合,用于渲染和烘托各种民间礼仪的庄严气氛,但这种乐器现已失传,今天我们所看到的是代替它的分为两节套在一起的“喇叭”,其属铜制,由吹口、锥型吹管、喇叭口等部位构成,长79.7公分,喇叭口直径13.6公分,除用于起威外,又可模仿马叫。所使用的唢呐、海笛、笙、管、笛等乐器在型制和演奏技巧方面和现代的乐器基本相同。

二、打击乐器

民间鼓吹乐班子所常用的打击乐器有“开道锣”、“马锣”、“鼓板”、“小鼓”、“牙子”、“铙钹”、“勾锣”、“手锣”、“小钹”等,开道锣主要流传于北部地区,铜制,园形,锣面直径58公分,边宽3.5公分,以锣锤击奏而发音,音质雄壮而宏亮,常位于民间鼓吹乐队伍的前边,为两面锣同时击奏,主要用于开道,给人以庄严隆重的感觉。我县民间鼓吹乐中使用的马锣比较特殊,型制比较大。锣面直径26公分,边宽2公分,音质宏亮,是民间鼓吹乐的主要色彩乐器。其它打击乐器在型制和演奏方法方面和现代的同类乐器基本相同。

三、鼓吹乐曲谱

民间鼓吹乐以口传身授和手抄曲谱传世。在近年来的搜集整理过程中,我们采取深入现场录音和请民间艺人口传录音等方法,搜集整理出民间鼓吹乐套曲16首,鼓吹乐曲牌66首,除鼓吹乐套曲“三元鼓”和“五子登科”为总谱外,其它曲目均属有主旋律和打击乐器的分谱,还有两首曲目属口传工尺谱。

四、音像资料

以上所搜集到的民间鼓吹乐套曲和曲牌大部分现有录音资料,在其演奏形式方面还存有部分黑白照片。

所在区域

澄城县位于陕西省渭北高原东北部,北纬34°55'45″—35°27′05″,东径109°40′30″—110°05′50″,面积一千一百一十二平方公里。南与铁镰山下的大荔县毗连,北与黄龙县接壤,东隔大浴河与合阳县相望,西界洛河与蒲城县、白水县为邻,春秋时属晋为北徵,西汉时设徵县,宜农宜牧,民情淳厚,素有“澄城老哥”之美誉,县辖八镇六乡二百六十六个行政村,人口38.5万。

我县历史文化悠久,物产丰实,属依山邻水的丘陵地区。春季温暖干燥,气温回升快而不稳定,时有春寒,降水较少;夏季炎热多雷阵雨、暴雨和阵性大风天气,间有伏旱;秋季凉爽湿润,气温下降快,多阴雨,十月以后降水速减,天气晴好;冬季寒冷干燥,气温低,雨雪稀少,是典型的大陆性季风气候。

澄城县民间鼓吹乐主要分布和流传于沟南、沟北、城区及周边地区。演奏形式多样和并以三大区域即溶又分的相互依变而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演奏风格。沟南和城镇地区习惯使用以海笛、笛、管、笙等乐器为主的曲牌连缀形式演奏一些大型的鼓吹乐套曲,乐曲情绪委婉而细腻,沟北地区则以唢呐曲牌为主,演奏风格粗犷而豪放。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6 2:4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