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萧楚女 |
释义 | 萧楚女,原名树烈,又名萧秋,1891(光绪十七)年出生于湖北省汉阳县鹦鹉洲一个小商家庭。幼年丧父,家贫无以为生,十二岁在一家木材行当学徒,不久流浪外乡,做过轮船杂工、街头报童、酱园徒工、排字工人等。1927年4月15日,萧楚女在广州反革命政变中被逮捕,4月22日,牺牲于南京石头城监狱。 中文名:萧楚女 别名:萧秋 国籍:中国 逝世日期:1927年4月22 人物简介萧楚女(1891年-1927年) 原名树烈,学名楚汝,字秋。 原籍湖北黄陂,生于湖北汉阳。幼年丧父,家贫无以为生,十二岁在一家木材行当学徒,不久流浪外乡,做过轮船杂工、街头报童、酱园徒工、排字工人等。 人物概况萧楚女,原名树烈,又名萧秋,1891(光绪十七)年出生于湖北省汉阳县鹦鹉洲一个小商家庭。青年时期,参加过辛亥革命。五四运动后,萧楚女开始接受马克思主义,参加恽代英在武汉创办的“利群书社”,成为该社骨干。1922夏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8月,萧楚女因传播革命思想横遭封建势力攻击而由宣城返回学校采购图书、教学仪器路过武汉。这时,适遇恽代英出川到上海为学校采购图书,教学仪器路过武汉,经恽代英和林育南介绍,萧楚女前往四川泸县川南师范任教。到达泸县不久,因川南政局变化,改赴重庆联合中学任国文教员。此时,四川的学生择师运动蔓延全川,重庆、成都、泸县尤为激励。四川军阀采取高压手段,开除进步教师和敢于反抗的学生。面对当局的高压,萧楚女和王仲宣等联合一批进步教师进行抗议和揭露反动派的罪行。同时与熊禹治等创办“重庆公学”,招收进步青年学生100多人,开学不久,即遭当局下令解散。萧楚女将封闭、解散公学的布告作为“最后一课”的内容,向学生进行宣读和分析,鼓励学生转入农村去开展宣传活动,寻找新的革命道路。 重庆公学被解散后,萧楚女于1923年初应刘明扬邀请到万县省立第四师范学校任教,他在学生中传播革命思想,组织读书会,秘密建立了万县地区最早的社会主义青年团组织。这年夏天,萧楚女从万县到重庆,任重庆女子第二师范学校国文教员。他还兼任《新蜀报》主笔,负责该报社论和时评,充分使用这一阵地,揭露封建军阀统治下的罪恶,分析产生这些罪恶的社会根源。萧楚女到《新蜀报》后,该报的革命观点日益明确,喊出了人民的呼声,受到四川人民的欢迎。 1924年1月,萧楚女因母重病重离渝回武汉。母亲逝世之后,他赴湖北襄阳回到武汉。这时,萧楚女已是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中央委员。随后到了上海,协助恽代英编辑《中国青年》。 1924年8月初,萧楚女在重庆革命师生和青年团组织的再三要求下,经组织批准,应聘到重庆任《新蜀报》主笔和二女师执教。9月1日,社会主义青年团中央委任萧楚女为特派员,负责领导和整顿成都、泸州、重庆三地的青年团组织。萧楚女决定以重庆团组织为重点。 为了发动群众,培养积极分子,萧楚女和童庸生等发起组织了以研究社会科学为宗旨的“四川平民学社”,在成都等地设立分社。学社出版了《爝光》杂志,宣传革命理论,还创办了3所平民学校。同时,萧楚女等又组织了“学行励进会”他以这些组织成员为基础,举行讲演会、谈话会和读书会,给青年灌输马列主义和十月革命的理论,吸收青年积极分子入团。对于某些人对整顿团组织不理解或设置障碍。他都作了妥善解决,终于成立了更合乎团章规定的重庆社会主义青年团地方委员会。同时还将团员中的优秀分子转入中国共产党。 在此同时,萧楚女还和重庆团地委的负责人一道,领导了各界群众反对日商轮“德阳丸”偷运劣币到重庆的斗争。 这时,国家主义派头子曾琦在《醒狮》报上发表文章,宣扬国家主义,攻击《新蜀报》,谩骂萧楚女。萧楚女撰写了许多文章,驳击了其理论并引导各校进步师生举行国家主义理论讨论会,帮助青年认识国家主义理论的反动实质。为了批判《醒狮》的谬论,肃清其影响,萧楚女特编辑一本名为《肃清》的刊物在群众中散发。 1925年初,中国共产党为支持孙中山出席在北京召开国民会议促成会全国代表大会,指示各地党团组织支持孙中山的北上行动,并选举赴京参加会议代表。在萧楚女和重庆团地委领导下选出了共产党员和国民党左派共13人赴北京参国民会议。3月12日,孙中山病逝,噩耗传至重庆,肃楚女立即为《新蜀报》撰写了沉痛悼念孙中山的社论,并参加领导重庆各群众团体举行大规模的悼念活动。 萧楚女在四川革命的活动,使军阀、官僚深为痛恨。重庆反动当局曾3次胁迫萧楚女离川,甚至欲动武力。为了安全,杨闇公请萧楚女到他家暂住。这时,四川青年团组织的整顿和共产党组织的发展取得了不少成绩,中共四川党组织骨干力量已大体培养出来,萧楚女将自己所负责的工作移交给杨闇公。1925年5月,萧楚女离开重庆,乘船东下去上海。 1927年4月15日,萧楚女在广州反革命政变中被逮捕,4月22日,牺牲于南京石头城监狱。 人物生平1910年回武汉参加湖北新军。1911年参加武昌起义。 1912年考入武昌新民实业学校读书。 1913年8月参加国民党。鉴于1912年改组的国民党成为官僚政客集团,1914年8月退党。 1915年任武汉《崇德报》主笔。 1917年任《大汉报》主笔。 1919年5月,积极参加五四反帝反封建运动,为了表示爱国反帝的决心,声明与他曾任编辑的日本人所办的《湖广新报》脱离关系。 1920年2月参加恽代英组织的利群书社。 9月任襄阳湖北省立第二师范学校教员。 1921年7月参加恽代英发起组织的共存社。 同年秋,到安徽宣城省立第四师范学校任教。 1922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随后相继在四川泸州师范、重庆联合中学任教。 同年11月创办重庆公学,12月该校被反动当局勒令解散。 1923年初,去万县四川省立第四师范学校任教。 同年6月,到重庆四川省立第二女子师范学校任教,同时担任《新蜀报》主笔。 1924年1月离开四川回武汉,不久第二次到襄阳湖北省立第二师范学校任教。 8月任中共中央驻四川特派员,并重新任《新蜀报》主笔和重庆四川省立第二女子师范学校教职,并以此为掩护,领导重庆社会主义青年团和四川的革命斗争。 10月组织四川平民学社,并出版刊物《爝光》。 11月发动群众组织重庆外交后援会,反对日本侵略罪行。随后又发动了重庆国民会议促成会运动。 1925年5月,到上海与恽代英一起主编《中国青年》,积极参加五卅反帝爱国运动。 6月赴南京编辑《人权日报》,8、9月间调到河南参加中共豫陕区委及共青团豫陕区委工作,并主编《中州评论》。不久,回上海,撰写革命檄文,与戴季陶主义、国家主义派作斗争。 1926年1月,去广州任国民党中央宣传部干事兼中国国民党政治讲习班教授,并协助任国民党中央代理宣传部长的毛泽东编辑《政治周报》,同时在广东大学兼课。 2月任国民党中央农民运动委员会委员。 3月参加筹办第六届农民运动讲习所并任专职教员。 6月兼任中华全国总工会教育宣传委员会开办的劳动学院讲师。 9月兼任第二届青年训育养成所讲师。 10月兼任妇女运动讲习所讲师。 10月底任黄埔军官学校政治教官。 12月任黄埔军官学校国民党特别党部宣传委员会政治顾问。 1927年2月兼任华侨运动讲习所讲师。 4月15日,在广州的反革命大屠杀中被国民党反动派逮捕,4月22日在狱中被杀害。 人生格言一个人从生以后一直到死,都有做对人民有益的光明正大事,虽然肉体死去,而精神是不灭的。 人生应该如蜡烛一样,从顶燃到底,一直都是光明的。 人永远是要学习的。死的时候,才是毕业的时候。 做人也要像蜡烛一样,在有限的一生中有一分热发一分光,给人以光明,给人以温暖。 这也是他一生的写照 蜡烛精神箫楚女生前在农讲所和黄埔军校带病工作时曾说:“同学们,你们想蜡烛不是能放光明吗?做人也要像蜡烛一样,在有限的一生中有一分热发一分光,给人以光明,给人以温暖。”他形象地形容自己的人生观是“蜡烛人生观”,并以此自励。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肖楚女的“蜡烛精神”将在共产党人中代代相传。 肖楚女没有上过正规大学,但博学多才,他马列主义水平很高,是中国共产党早期革命刊物的创办者。他曾在四川兼任《新蜀报》的主笔,宣传马克思主义,揭露军阀的黑暗统治和帝国主义的残酷掠夺。他曾在上海协助恽代英编辑《中国青年》,号召青年学习马克思主义,积极投身革命斗争。他曾赴河南协助中共豫陕区委书记王若飞工作,主编党的机关报《中州评论》。他也曾在大革命时期的广州,协助毛泽东编辑过《政治周报》。他的文章笔锋犀利,战斗性很强,在社会各界影响很大。 1924年至1925年,肖楚女与反对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阶级和阶级斗争学说的戴季陶主义和国家主义派作了坚决斗争。他在《中国青年》杂志发表了一系列文章,到一些大学演讲,并奋笔疾书,出版了《国民革命与中国共产党》和《显微镜下之醒狮派》等专著,无情地批驳了国家主义派和戴季陶主义宣扬的阶级调和及阶级斗争熄灭论,捍卫了马克思主义的真理。 1926年5月,毛泽东在广州举办第六届农民运动讲习所,肖楚女任专职教员。他负责讲授的《帝国主义》、《中国民族革命运动史》和《社会问题与社会主义》三门课没有现成的讲义,肖楚女就自己动手编写出了三本教材,受到毛泽东的高度赞扬。农讲所结束后,肖楚女于11月间到黄埔军校任政治教官,参加指导全校的政治工作,是黄埔最受欢迎的政治教官之一。 1927年春,蒋介石向革命者举起了屠刀,在各地制造反革命惨案,肖楚女夜以继日地撰文揭露反动派的罪恶。因过度劳累,肺病恶化,住进广州东山医院治疗。4月15日,肖楚女被反动军警从病房强行拖走关进监狱。7天后,蒋介石便电令将年仅34岁的肖楚女秘密处决。 肖楚女生前在农讲所和黄埔军校,经常形象地自喻是以宁愿毁灭自己来照亮别人的“蜡烛”,启发学生在有限的一生中发出光与热,给人以光明与温暖。肖楚女牺牲已经80多年了,但他倡导的“蜡烛精神”至今仍然在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共产党人。 楚女逸事肖楚女赋词成校歌 肖楚女于1921年9月,以国文教员的身份应邀来安徽省立第四师范学校任教。他教学有方,寓革命思想于教学活动之中,深受学生敬爱。在任教期间曾赋词一首,词曰:“敬亭拱北,宛水环东,山川明秀郁葱笼。高斋隐隐,叠嶂重重,吾校巍然镇其中。今日少年,断粥身功,将来东亚主人翁。前程万里,毛羽需丰,一旦奋起何其雄。”这首词在全校师生中争相传颂,不久被谱了曲,成为学校的校歌。 肖楚女的“楚女启事” 1922年,中共派肖楚女去四川工作。他应邀担任《新报》主笔,几乎每天都以“楚女”之名发表文章。由于他文笔俊逸,逻辑性强,很快名声大振。不少男青年猜测他是一位“楚楚动人的女子”,于是,一封封求爱信雪片似地飞到了编辑部。为了避免类似事情再发生,肖楚女只好在报上登了一则启事“本报有楚女者,并非楚楚动人之女子,而是身材高大,皮肤黝黑并略有麻子之大汉也。” 大声演讲竟将裤腰带撑断 1926年,萧楚女应邀来到黄埔军校演讲,来听课的人特别多,校方临时决定将会场改在大操场。由于当时没有扩音设备,萧楚女几乎是边喊边讲了。“再大点儿声!”后面的学生仍在大喊。萧楚女略停了片刻,吸口气,运足了劲,把声音提到最大限度……突然,“嘣”的一声,他只觉腰间陡然一松,裤带崩断了,忙按住了裤子。台下的人都聚精会神地盯着,丝毫没有察觉到他的窘迫。萧楚女就这样一手叉腰,一手挥臂,讲了整整90分钟。事后,他对朋友说:“此为平生第一窘事。”此后,他再也不用腰带,而改用保险系数更大的背带了。
百度百科中的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本词条对我有帮助
如想投诉,请到;如想提出意见、建议,请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