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程钜夫 |
释义 | 程钜夫(1249—1318)元代官员、文学家。初名文海,因避元武宗庙讳,改用字代名,号雪楼,又号远斋。建昌(今江西南城)人,祖籍郢州京山(今属湖北)。吴澄同学。宋亡后入大都(今北京),留宿卫。 元世祖试以笔札,改授应奉翰林文字,累官翰林学士承旨。历仕四朝,号为名臣。追封楚国公,谥文宪。文章雍容大雅,其诗亦磊落俊伟。有《雪楼集》三十卷。 中文名:程钜夫 外文名:Cheng Jufu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湖北京山 出生日期:1249年 逝世日期:1318年 职业:官员 主要成就:主修《成宗实录》、《武宗实录》 代表作品:《大天乙真庆万寿宫》等 人物生平仕途开端其祖先自徽州徙郢州京山,叔父程飞卿于宋德祐元年(1275)任建昌军通判,程钜夫随其叔父来南城寄居。德祐二年(1276),元将攻南城,程飞卿献城降元,因程钜夫是叔父的嗣子,作为人质进京。 元世祖至元中,授宣武将军,管军千户。元世祖曾召见他,问他南宋贾似道为何许人。他应对极详,世祖甚喜;给以笔扎,他书二十余幅以进,世祖大奇之。命置之翰林,因其年少,于是令应奉翰林文字,并面嘱朝政得失,朝臣邪正,都得进言。不久,进翰林院修撰,屡调集贤直学士,兼秘书少监。 展露头角元至元十九年(1282),程钜夫向朝廷奏陈五件事:开科考选江南才子,汉蒙官员互通,建立官员政绩考核制度,对贪赃枉法者给予惩处,被录用的江南官员应发给一定的俸禄,使其安心为朝廷服务。这些意见多被朝廷采纳。二十年(1283),加翰林集贤院学士同领会同馆。二十三年(1286),又建议兴办国学,促使汉蒙文化互相交流;派官员往江南搜访贤才,御史台、按察司等部门应允许录用南北之人,以利民族融洽,促进统一。这些主张,均得到世祖赞同。二十四年(1287),元朝复设中书省,授程钜夫为参知政事,其坚辞不就;又命其为御史中丞,言官认为程钜夫是南方人又年轻,不宜重用。世祖斥之,并规定各部院必须选用南人。遂以集贤院直学士拜侍御史,行御史台事。程钜夫奉诏前往江南求贤,并以汉字书其诏书。经其荐举,赵孟頫、吴澄等20余人均被安置台宪或文学之职。还朝,奏陈民间利弊五事;授集贤学士,仍还行台。 得授重任至元二十六年(1289),丞相桑哥专政,法令苛急,四方骚动。时任南台侍御史的他上书请“清尚书之政,减行省之权,罢言利之官,行恤民之事”,与时任御史台都事的挚友王约互为表里相呼应,桑哥大怒,六次奏请诛杀他们,皆被世祖所止。三十年(1293),程钜夫出任闽海道肃政廉访使。大德四年(1300),调任江南湖北道肃政廉访使。到任后,首先对行省平章家奴中为民害者予以处罚,上下肃然。八年(1304),被拜为翰林学士,参与中书省议事。十一年(1307),任山南江北道肃政廉访使,复留为翰林学士。至大元年(1308),程钜夫主修《成宗实录》,二年(1309),至上都(今内蒙古正蓝旗东北闪电河北岸),次年复任山南江北道肃政廉访使,调任浙江东海右道肃政廉访使,留为翰林学士承旨。皇庆元年(1312),主修《武宗实录》。二年(1313),上书言桑林六事,建议行贡举法,经学以程颐、朱熹传注为主,文章宜剔除唐、宋宿弊等。诏行之。是年三月,程钜夫以病请求归乡里,仁宗本不允许,后见他态度坚决才同意。行前特授程钜夫光禄大夫,赠上尊称号,命廷臣以下官员至齐化门外饯别,并令行省等对程钜夫经常加以慰问。程钜夫先后得到世祖、成宗、武宗、仁宗4位皇帝的倚重,是元朝信任、重用的少数南方籍官员之一。泰定二年(1325),被追赠为大司徒、柱国,追封楚国公,谥“文宪”。为官40余年,忠亮耿直,大胆选贤任能,提出许多有益建议,为元代四位皇帝倚重,为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发挥了重要作用。 个人成就程钜夫一生飞黄腾达。他5岁就学,由于长辈谆谆教诲,家学渊源深厚,他从幼年时代开始就显得出类拔萃,文思敏捷,过目成诵,17岁开始从学于龙渊先生胡自明,19岁开始游学于临川临汝书院,从学于徽庵先生程若庸,和翰林学士吴澄(谥号文正)是同窗,都是教育家李燔的三传弟子。公历1276年初,元兵南下,程钜夫的叔父程飞卿献出建昌(今江西南城县)城池投降了元朝。程钜夫作为质子授宣武将军、管军千户。元世祖极赏识程钜夫,改任翰林应奉,不久又进职为翰林修撰,迁集贤直学士兼秘书少监。公元1287年(至元二十四年)拜侍御史。行御史台事,奉诏求贤于江南,荐赵孟頫等20余人。至元三十年,出为闽海道肃政廉访使。公元1300年(大德四年)迁江南湖北道肃政廉访使。所在均有政绩。公元1304年(大德八年)拜翰林学士。公元1308年(至大元年),修成宗实录。公元1310年(至大三年)拜山南江北道肃政廉访使。公元1312年(皇庆元年),修武宗实录,并议行贡举。公元1314年(延祐元年)以老病求致仕还乡。元仁宗命廷臣以下在大都齐化门为他饯行。居家三年,1318年七月十八日(8月14日)去世。公元1325年(泰定二年),赠大司徒柱国,追封楚国公,谥文宪。程钜夫为四朝元老,40余年间出入显要,朝廷典册多出其手,是元代前朝最主要的文臣之一。他以平易正大之学,振文风,作士气,为朝野视为楷模。今存《雪楼集》行世。 相关事件轶事有一天,元世祖忽必烈召见程钜夫,让他书写笔札以观其才能,他立即写了二十多幅笔札呈上,忽必烈很惊奇,问他担任何职,他禀告说是一千户。忽必烈对近臣说:“朕观此人相貌,已应贵显。听其言论,的确聪明有见识,可安排为翰林。”不久,求相火礼霍传旨召他至翰林院,因见他年轻,就任命他为应奉翰林文字。忽必烈嘱咐他:“从此国家政事得失,及朝臣邪证,都应该为肤言之。”他顿首谢恩说:“臣本疏远之臣,蒙陛下知遇之恩,敢不竭力以报答陛下。”程钜夫耿直敢言,深得忽必烈信任。末久升为翰林修撰,再任集贤直学士,兼秘书少监。 程钜夫是元朝开国以来最先得到重用的南人之一,这与其机遇、才能、忠诚、通晓典章制度,且又熟悉江南情况、能与宋遗民沟通感情是分不开的。当时元朝廷将人分为五等,一为蒙人,二为鲜卑人,三为色目人,四为汉人 (中原一带汉人),五为南人,即江南一带的汉族人,本来南方汉人文化程度较高,但因原在南宋境内,元朝政府就有意去压制、歧视。为改变这种局面,公元1282年(至元十九年),程钜夫奏陈五事:一、取会江南仕籍;二、通南北之选;三、立考功历;四、置贪赃籍;五、供给江南官吏棒禄。这五件事是为了争取江南人与北方人有同等选拔提升的机会,享有同等待遇的权益,并制定章程,不管南人还是北方人,都应同样因功而获奖赏,因贪赃枉法而受惩罚。朝廷基本上采纳了他的建议。公元1283年(至元二十年),他被任为翰林集贤学士同领会馆事。 公元1286年(至元二十三年),他当面向忽必烈提出:“首先应兴建国学,请求派遣使者到江南去,搜访遗逸。御史台、按察司都应参酌使用南北之人。”忽必烈欣然同意了。次年,立尚书省,忽必烈下诏以他为参政政事,他一再推辞。忽必烈计划任命他为御史中求,台臣说:“程钜夫是个南人,况且年轻,不可重用。”忽必烈大怒说:“你没有用过南人,怎么知道南人不可用。自今省部台院都必须参插用南人。”于是钜夫仍以集贤直学士职,加拜侍御史台事,不久,朝廷派他奉诏往江南一带徵访贤能。 推行汉字书起初,书写诏令都是用蒙古文字,自决定派人到江南搜访遗逸以后,忽必烈特地命令可以用汉字书写诏令。临行时对程钜夫说:“早就听说赵孟获、叶李二人有名望,请务必招此二人来。”钜夫到江南以后,除招致赵、叶两人进京外,又举荐了赵孟頫、余惩、万一鄂、张伯淳、胡梦魁等二十余人,均一一安排了台宪及文学之职。钜夫回到朝廷后,将他在民间所看到的治政利病上奏给皇上,希望朝政有所改进,这在客观上,有利于阶级矛盾的缓和。由于推荐南人出仕的措施与他礼贤好士、兴儒重文的态度与行动,大大缓和了蒙汉之间的民族矛盾,也使蒙人逐渐接受了汉人的高度文化。后来元朝廷能够恢复科举、编修图书等文教事业,莫不与矩夫意见有关。 对抗专权公元1289年(至元二十六年),宰相桑哥专权,法令苛急,四方骚动。程钜夫时任江南行台御史,他毅然入朝上疏,请求弹劝桑哥。他面见皇上,直言票说:“臣听说天子之职,最重大的事就是选择宰相。宰相之职,最重要的事就是迸贤任能,如果不以进贤为急务,只是用心事在增殖财货上,这就不是为上为德、为下为民之意。从前汉文帝向相国周勃问及刑狱与钱谷事,周勃回答不出来。推说,刑狱事应问廷尉,钱谷事应问治粟内史。汉文帝不悦,因为宰相要上理阴阳,下顺万物之宜,对外镇抚四夷,对内亲附百姓。这是宰相的职责。如今权奸用事,所任命的官员,大多是贪财邀利之人,江南一带,盗贼不断,就是因此之故。臣认为应罢除贪利之官,推行恤民之事,这对国家是大有好处的。”桑哥闻知大怒,将他竭留京师,不放回江南,并六次奏请杀他,但忽必烈均末准许。 培养人才公元1293年(至元三十年),程钜夫出任闽海道肃政廉访便,他兴办学校,注重教化,一时僚吏畏其严明的法纪,百姓爱戴这位慈善的长官。大德四年,调任江南湖北肃政廉访使。到任后,首先就整治了行省平章事家中一个祸害百姓的家奴,引起了震动,一时上下法纪肃然。其时,他注意选拔人才。如龙兴富城(今羊城市)揭僳斯,刻苦好学,这时正在漫游湘汉,程钜夫听说有这样一位好学的年轻人,立即召见他,诵其诗文,大加赞赏,经他推荐,揭僳斯出任国史编修官,累官至侍讲学士。后来揭在文史上很在成就。 公元1304年(大德八年),他被调回朝中,召拜翰林学士,商议中书省事。公元1306年,因天旱时又突起风暴,星象有变。钜夫应诏奏陈洱灾除害之策,他提出敬天、尊祖、清心、持体、更化五条。成宗认为很正确,加以采纳。其时云南省臣提出:世祖忽必烈曾亲征云南,民众愿意在点苍山刻石以纪功德。皇上便下诏令钜夫撰文。公元1307年,拜山南江北道肃政廉访使,未久留为翰林学士。成宗崩,他奉命修《成宗实录》,于公元1308年(至大元年)完成。又拜浙东海右道肃政廉访使,留为翰林学士承旨,公元1312年(皇庆元年),修成《武宗实录》。 寿终正寝公元1313年(皇庆二年),他应诏上奏陈桑林六事,触件宰相意。次日,仁宗派近臣去安慰他说:“中书省集议,惟卿所言最恰当,以后望畅所欲 言,不须顾忌。”于是诏钜夫与平章政事(宰相)李孟一同议政。参知政事许师敬欲推广贡举法,钜夫建议“经学当主程颐、朱喜传注”,“文章宜革唐宋宿弊”。于是,仁宗命令钜夫起草诏令推行其主张。三个月以后,钜夫因病乞归故里,末获准许。诏令由太医给药物治疗,安排他儿子程大本为郊祖署令,以便就近侍养。并时时派近臣去看望他,安慰他说:“卿乃是世祖旧臣,惟忠惟贞,其勉加餐粥,只是要稍留京师,以宽肤心。”钜夫还是坚持要归故里,皇上只好特授他为光禄大夫赐上尊,在齐化门外设宴欢送,命廷臣以下均参加饮饯。派驿骑送他南还,并敖令各行省及地方官员时加慰问。钜夫回到了家乡,五年以后,1318年七月十八日(8月14日)这位历仕四朝、忠心耿直的名臣病故了,享年七十。 代表作品程钜夫留下的《大天乙真庆万寿宫》乃武当山碑刻诗,就是道教在朝野上下备受推崇时所写。诗人在诗中写了武当山的风景壮观气象“羽轸之圩均房间,百云峨峨武当山。根盘千里阻且艰,七十二峰罗烟寰”,又写了相传真武大帝的“披发仗剑”,灭妖斩魔的威力,希望借助这种威力,使国土玉宇清澄,国安民富,普授恩泽,“愿神永永哀民艰,风扫秽浊无洞 。我皇万岁御九寰,兴圣怡愉长朱颜”。“哀民艰”、“扫秽浊”之句可看出诗人是作风正直、常虑国事的有识之士。曾主修《成宗实录》、《武宗实录》。善书法,《书史会要》称其“字体纯正,下笔暗合书法,亦工大字”。 历史评价艺术上有不少独到之处。《四库总目提要》一书中对程钜夫及其文章评价很高,赞誉他“宏才博学,被遇四朝,忠亮鲠直 ”,“文章亦舂容大雅,有北宋馆阁余风”,“其诗亦磊落俊伟,具有气格……古诗落落自将,七言尤多遒警。当其合作,不减元祐诸人”(指苏东坡、司马光、黄庭坚等人)。他所著作的《雪楼集》45卷(今存30卷),包括函诏制册文10卷,序记书文15卷,还有部分诗歌集,内容丰富,资料翔实精当,有很高的史料和文学艺术价值,为治元史者所经常引用。 因病在家乡五年,他写了不少诗文颂扬家乡风物。其中《游麻姑山》中写道:“步人千峰紫翠间,清都境界异尘寮。龙鳞老木冰霜操,鸟爪仙人玉雪颜。台树古碑荒薛合,族幢微影白云间。丹成鸡犬飞腾久,空想丹炉炼火还。”格调高而不泛,情韵永而不匿。可见他有诗才,借为政事所累而名不彰。 |
随便看 |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