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生本堂 |
释义 | 在永春县五里街镇埔头村有一座百年古厝——“生本堂”,被誉为“桃谷恩荣第一家”。 生本堂占地约10亩,建筑面积约1600平方米,坐东南向西北,四周山环水绕,地理位置俗称“狮子戏水”。大门内凹式,三级台阶,高门槛,两厢对称的游廊式平面布置,高低错落有致,厝前为一宽阔的石墁地,一个精致的半月形金鱼池,外围为有门闭式围墙,入口围墙原有一迎客亭,今不存。庭院中原有两根旗杆,分别是林克彰、林国瑞中进士后所竖,今杆身已毁,但圆桶形的石基座仍存。 生本堂的地基以夯土石基为主,主体以大木构造。木结构构造分为柱、梁、川、枋、斗拱、桁条、椽子、板等,所有构件皆作大漆保护,饰以彩绘、贴金、描金,屋面为上青瓦下红砖平瓦双层,设祥兽飞檐,檐口设滴水瓦,所有庭院为青石墁地板铺设。 生本堂具备典型的、完整的闽南古建筑的特征,细部构造也堪称精雕细琢:栩栩如生的彩色绘画、素画,古色古香的木、石、砖雕。尤其是大门两侧边堵,各有一幅砖雕图,右侧为麒麟、凤鸟、瑞树,左侧则雕有一匹“龙马”,龙首马身。“龙马”图出自中国远古伏羲时龙马负图出于河的神话传说,汉代画像石多有之,但在闽南古建筑中则甚为罕见。大门内侧墙绘有两幅彩色壁画,分别绘有“叔侄进士”立旗杆和拜帅印的情景,再现了当时的人物活动和时代风貌,殊为珍贵。 生本堂用工之深、用材之细,令人叹为观止,为现代观赏、研究清代古厝提供了一个难得的范本。 生本堂以其世受恩荣,所获赐、获赠、所作的牌匾甚多。据现居生本堂的林成礼介绍,堂内原藏有木制鎏金牌匾三十六块,现存者仅三分之一。其中最为珍贵的是御赐圣旨牌匾。光绪元年朝廷为褒彰林春庆家族的世代功绩而颁赐圣旨,刻于木匾。该匾曾被人抬去做成门扇,右侧被锯掉一截,匾面被凿出数处小孔。左右侧各雕二条张牙舞爪的金龙(右侧因被锯仅存一条),开头为“□(当为‘奉’字,已被凿掉)天承运皇帝制曰”,落款“光绪元年拾贰月 日”,并钤盖“皇帝”印玺。该匾黑底金字,虽有剥落,但洋洋洒洒六百余字,字字可辨,字体浑厚有力,气势雄宏,字深刻于优质木匾上,刀功犀利、清晰,深浅协调,边沿整齐,雕地表面光滑平整,是难得的书法、文字雕刻文物。 另外,生本堂内的墙体、楹柱还存有为数众多的对联、题字,多为当时名书法家陈佩韦等之真迹。 古代永春尚武之风的缩影 生本堂的建造者是当地人林春庆,其家族素有习武之风。林春庆的堂叔林占鳌,于乾隆六十年(1795年)乡试中武举人第七名。 林春庆号佩玉,生于嘉庆十五年(1810年),卒于光绪十六年(1890年)。据族谱记载,林春庆“膂力过人”,咸丰年间“上游从戎有功,蒙庆制军请叙,准以军功守备用”,后来得授武德骑尉,诰封武功将军。据说,当年林春庆练武用的关公刀,重达126斤,林春庆可单手持关公刀耍弄,并且可用刀身托着重200斤的练武石,骑于马背上跑几个来回。如今,练武石仍存,并有马栏遗迹。 林春庆祖孙三代,或军旅,或科考,荣获许多功名,且大多是“武”功。尤其是其三子克彰、长孙国瑞,先后于同治十三年、光绪六年得中武进士,名望显赫一时,为其家族最大荣耀,时称“叔侄进士”。 林春庆乐善好施,“乐捐以捍卫阖族,协建东关桥,续修考棚。在其事业风茂之时,又邀当时名师、名匠,精心建造具有清代民间宫式建筑特色的宅第,即‘生本堂’。因六年间两出进士,是以生本堂又名‘进士第’。而封建时代科考有功名,可立旗杆,故生本堂又俗称‘旗杆厝’。” 生本堂计分三进落,前落、中落先建成,在克彰中武进士后再建后落,整座大厝于光绪二年(1876年)落成。由于分两次完成,后落之精美远胜过前落、中落。 永春自古武风鼎盛,《永春州志》说永春人“多尚武节”,《明史》亦称“永春人善技击”;清代永春人中进士者25人,其中武进士就达13人。埔头生本堂的从武世家可以说是古代永春尚武之风的一个缩影。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