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程京 |
释义 | 1 中国工程院院士◎ 人物简介程京,男,1963年生于北京,安徽省安庆市人。1979-1983年本科毕业于上海铁道大学(现同济大学)电气工程系获工学士学位。1989-1992年就读于英国Strathclyde大学并获司法生物学博士学位。曾先后在英国Strathclyde大学、Aberdeen大学、美国Pennsylvania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1996-2000年先后任Pennsylvania大学医学院研究助理教授,美国Nanogen公司首席科学家,美国AVIVA公司技术总监。1999年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2009年获中国工程院院士称号。1999年至今先后任清华大学生命科学与工程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生物芯片研究与开发中心主任,教育部长江学者计划特聘教授,生物芯片北京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清华大学医学院生物医学工程系和医学系统生物学研究中心教授、博导。现任IET Nanobiotechnology杂志编委、Journal of the Association for Laboratory Automation杂志科学顾问和Human Mutation杂志通讯编辑、全国生物芯片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协会生物芯片分会主任委员、科技部863计划生物和医药技术领域专家组专家、发改委国家生物产业发展咨询委员会专家。发表SCI论文110篇;主编中英文著作各4部;4次作主席主办国际生物芯片大会,70余次应邀作国际大会报告;获国外发明专利36项、中国发明专利38项;获国家医疗器械证28项,欧盟CE证书25个;负责起草临床诊断类生物芯片行业标准6项、国家标准5项。荣获留学回国人员成就奖(2003年)、求是杰出青年成果转化奖(2004年)、中国青年科技奖(2004年)、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2007年)、谈家桢生命科学创新奖(2008年)、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创新奖(2008年)和中国留学人才归国创业腾飞奖(2010年)。 ◎ 主要成就程京院士从事医学生物物理研究20年。94年进入生物芯片这一工程、技术和生命科学交叉的新领域,首次在国际上研究完成集血液中细菌分离、胞解及杂交检测为一体的芯片实验室系统,98年该成果作为封面文章发表在Nature Biotechnology上,并被Science选入当年世界十大科技突破。99年3月回国后在芯片设计原理、制作工艺、芯片实验室系统集成和配套仪器方面作了系统和深入的创新性研究,并针对基础和临床医学所需开发出系列新技术和产品,产生了明显的社会和经济效益。他的工作主要针对生物芯片设计制作中对检测精度、重复性、通量及价格三高一低要求长期面临的难题,深入研究了芯片亲和反应新机制、表面化学、微加工及微样印制均一性等关键技术,建立了4类创新性技术:①基于寡核苷酸芯片的蛋白活性检测技术。②检测小分子药物的蛋白芯片竞争免疫分析技术。③提高芯片检测精度和重复性的杂交盖片和特殊点样液技术。④无标记、实时、定量、高通量细胞芯片监测技术。基于这四类技术研制出面向临床和科研两大类生物芯片如下:建立了用于疾病预防、诊断及预后的快速、高通量分子分型芯片技术体系;研制出多项具有无标记、高通量检测特点的细胞芯片实验室系统。迄今为止,他已主持研制基因、蛋白和细胞芯片及配套仪器等产品60余项,实现了中国生物芯片技术首次向美国的出口转让,累计实现产值近10亿,产品批量出口欧美十国数百家医院和若干科研机构。 ◎ 主要科研领域与方向主要从事DNA芯片、蛋白芯片、细胞芯片和芯片缩微实验室的研究开发和在疾病诊断、食品安全检测、药物开发中的应用研究。 ◎ 代表性论文1. Guo, H., Liu, H., Mitchelson, K., Rao, H., Luo, M., Xie, L., Sun, Y., Zhang, L., Lu, Ying., Liu, R., Ren, A., Liu, S., Zhou, S., Zhu, J., Zhou, Y., Huang, A., Wei, L., Guo, Y. and Cheng, J. MicroRNAs-372/373 promote the expression of hepatitis B virus through the targeting of nuclear factor I/B. Hepetology, 2011, 54 (3): 808–819. 2. Xie, L., Ma, R., Han, C., Su, K., Zhang, Q., Qiu, T., Wang, L., Huang, G., Qiao, J., Wang, J. and Cheng, J. Integration of sperm motility and chemotaxis screening with a microchannel-based device. Clinical Chemistry, 2010, 56(8): 1270-1278. 3. Wang, L., Zhu, J., Deng C., Xing W. and Cheng, J. An automatic and quantitative on-chip cell migration assay using self-assembled monolayers combined with real-time cellular impedance sensing. Lab on a Chip, 2008, 8(6): 872-878. (Cover) 4. Li, C., Pan, Q., Guo, Y., Li, Y., Gao, H., Zhang, D., Hu, H., Xing, W., Mitchelson, K., Xia, K., Dai, P. and Cheng, J. Construction of a multiplex allele-specific PCR-based universal array (ASPUA) and its application to hearing loss screening. Human Mutation, 2008, 29(2): 306-314. 5. Qiao, J., Shao, W., Wei, H., Sun, Y., Zhao, Y., Xing, W., Zhang, L., Mitchelson, K. and Cheng, J. Novel high-throughput profiling of human transcription factors and its use for systematic pathway mapping. Journal of Proteome Research, 2008, 7(7): 2769-2779. 6.Shi, L., Reid, L.H., Jones, W.D., Shippy, R., Warrington, J.A., Baker, S.C., Collins, P.J., de Longueville, F., Kawasaki, E.S., Lee, K.Y., Luo, Y., Sun, Y.A., Willey, J.C., Setterquist, R.A., Fischer, G.M., Tong, W., Dragan, Y.P., Dix, D.J., Frueh, F.W., Goodsaid, F.M., Herman, D., Jensen, R.V., Johnson, C.D., Lobenhofer, E.K., Puri, R.K., Scherf, U., Thierry-Mieg, J., Wang, C., Wilson, M., Wolber, P.K., Zhang, L., Amur, S., Bao, W., Barbacioru, C.C., Lucas, A.B., Bertholet, V., Boysen, C., Bromley, B., Brown, D., Brunner, A., Canales, R., Cao, X.M., Cebula, T.A., Chen, J.J., Cheng, J., et al. The MicroArray Quality Control (MAQC) project shows inter- and intraplatform reproducibility of gene expression measurements. Nature Biotechnology, 2006, 24(9): 1151-1161. 7.Cheng, J., Sheldon, E.L., Wu, L., Uribe, A., Gerrue, L.O., Carrino J., Heller, M.J., Carrino, J. and OConnell, J.P. Preparation and hybridization analysis of DNA/RNA from E. coli on microfabricated bioelectronic chips. Nature Biotechnology, 1998, 16(6): 541-546. (Cover) 8. Cheng,J. and Kricka, L.J. (eds.) Biochip Technology. Harwood Academic Publishers, Pennsylvania, U.S.A.,2001. 2 湖南大学副教授程京,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获工业自动化专业学士。 1989年毕业于湖南大学,计算机应用专业 曾为湖南大学计算机与通信学院通信工程专业副教授 主研方向:智能网技术及其应用,嵌入式系统,GIS 科研项目: 1997年,参加国家863课题"湖南专用汽车制造厂CIMS工程",为主研之一。 1998年,参加湖南省教委资助项目"面向21世纪人才培养---计算机系实验体系改革",为主研之一 1998年,参加"长沙变压器厂CAD网络工程"项目,为技术负责人 2000年,主持"南方通信集团惠州有限公司计算机信息系统"项目。 2000年,主持完成两项"湖南大学教材建设"项目 2002年,主持完成"基于WEB的智能网技术多媒体课件"项目 2003年,主持完成"智能网业务生成环境仿真平台"项目 2004年,参加"数字电视接收系统研究与开发"项目,为技术负责人 论文发表:发表论文12篇,其中独立或第一作者的5篇 2000年,主编出版"数字程控交换机原理及应用"教材一本 所教课程: 给本科生开课:"微机原理与接口","程控交换原理与应用","计算机网络","现代通信系统","光纤通信原理" 给研究生开课:"现代交换技术","CMM实现与ISO9000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