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上茅村 |
释义 | 茅村位于福建省莆田市涵江区新县镇,莆田市东北部,距离新县镇仅4公里,交通便利,土地肥沃,全村共有186户,林地面积703亩,是革命老区基点村之一。 交通状况早期已通土路,现县道大江线水泥硬化路已贯穿村庄,从而改善了村民的生活质量,交通便利,四通八达。 自然景观陈氏宗祠右侧一古榕,胸径约300厘米,树龄600多年,枝干横斜,势如龙蟠虬舞,荫地2亩多。 社会事业位于上茅村的监楼水库,山高林密,是一个理想的山区盆地,集雨面积3.3平方公里。坝高22米,采用粘土心墙坝,坝顶长仅49米,顶宽5米,总库容量182万立方米,兴利库容134万立方米,死库容12.45立方米。库内水面积100亩。移民30户计130人,拆房110间。 输水涵洞1条位于大坝右侧,全长77米,砌石箱形结构,宽0.5米,高0.7米,涵底纵坡1/100,可排水0.45立方米/秒,安装1个0.5米的铸铁转动门盖启闭。溢洪道位于大坝右侧,宽顶堰型式,进口平段底宽19.8米,全长61.4米,均为岩石开炸基础,不需衬砌。设计防洪标准按“五十年一遇”,洪峰流量为29立方米/秒;校核防洪标准按“五百年一遇”,最大泄流量为29.5立方米/秒。 渠道左干渠长1公里,右干渠长3.1公里,支渠计2条,长4.8公里,附属建筑物40座,原设计灌溉面积4500亩,实灌2700亩,受益的有文笔、新县、张洋、广宫、巩溪、上茅等6个大队。 工程分两期施工,1959年12月动工,由于劳力较少,为拦洪先填内坡部分,到1961年,上游坝坡填高13米,外坡填高仅5米,汛期已到,工程处于停工状态,暂时采用木槽临时溢洪道排洪。1964年拆掉木槽改为砌石,1971年底续建,又经过2年的施工,于1974年5月竣工。使用土石方14.66万立方米(其中石方2.23万立方米),投工30.31万工日,总投资19.61万元(其中国家补助10.3万元)。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