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上海卫生志 |
释义 | 编纂、审定人员名单(《上海卫生志》编纂委员会 《上海卫生志》编委会办公室工作人员 曾任编委会副主任委员、委员、副主编 曾任编委会办公室工作人员 编写人员 资料人员 照片、绘图 《上海卫生志》审定验收人员) 序上海位于东海之滨,沪上居民曾是华洋杂处、五方荟萃的移民群体。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人文环境,使上海在百多年历史中获得空前发展,逐步成为中国商业、工业、金融的中心。解放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上海更以其日新月异的巨变,迈向国际大都市的行列。 与上海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相伴随,上海的卫生事业博采众长、不断创新,在中国的卫生发展史上占有不可或缺的一席之地。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在党的卫生工作方针的指引下,上海卫生事业在各个领域以其绚丽多彩的成就,赢得世人的瞩目。改革开放以来更是获得空前的发展。这些成绩的取得,得益于民族文化历史的悠久和改革开放基本国策的实施,有赖于沪上一代又一代有志于卫生事业的人士勤奋努力。编纂《上海卫生志》正是对这段历史追本溯源,寻找其兴衰起伏的轨迹,对于存史、资政、教化,推动沪上医学科学和卫生事业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可喜可贺的是,这部历时十载、七易其稿、跨度千年、篇幅130万字的《上海卫生志》终于面世了。众所周知,编写志书是一项十分艰苦复杂的工作,它要求系统、全面、准确、真实地反映历史和现状,要求编写人员既要有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又要有吃苦耐劳的工作作风和无私奉献的精神。十年来,编写人员正是以这种精神,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辛勤劳作,使这项卷帙浩繁的巨大工程得以圆满完成。本志书结构合理,内容丰富,资料翔实,文字流畅,是一部统合古今,纵览兴衰,并具有鲜明时代特征、专业特点、地方特色的好志书。 光阴荏苒,沧桑流变。在这世纪之交我们回首昨日的辉煌,直面明天的挑战,任重而道远。我们相信,《上海卫生志》的出版,一定会在上海卫生事业的发展中发挥她预期的作用,上海的卫生事业也定会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续写更新更灿烂的篇章。 凡例一、《上海卫生志》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全面、系统记述上海卫生事业的历史和现状。 二、以1990年上海市行政区辖为记述范围,上溯事物的发端,下限止于1990年底。大事记、人物篇延伸至1993年底,总述延伸至1995年底。 三、体例采用述、记、志、传、图、表、录,以志为主体。卷首列题词、图照、序,设总述、大事记;志文采用篇、章、节、目结构,横排门类,纵述历史,计18篇;卷末设附录,包括卫生法规条例选辑。 四、重点记述医疗、预防、保健,兼及医学教育、医学科研、国际交流、行政机构、医药卫生团体、人事、财务基建诸篇,力求体现时代特征、卫生特点、上海特色。 五、依照“生不立传”的惯例,人物篇收录对上海卫生事业有重要贡献和较大影响的中外籍历史人物,并以专业技术人员为主,分设传略、名录,以卒年排序。未入传、录的有名历史人物和在世人物,因事系于有关章节。 六、纪年,辛亥革命前用朝代年号,辛亥革命后用民国年号,均夹注公元纪年,上海解放后一律用公元纪年。解放前后以1949年5月27日为界,建国前后以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为界。 七、行文规范参照上海市地方志办公室1994年3月颁发的《上海市专业志、区志行文规则(试行)》。行文标点、数字书写、计量单位均以国家有关规定为准。 八、资料来源主要取自档案、文件、旧志、专著、报纸、期刊、历史文献以及口碑、实物和调查材料。编有资料长编,文稿一般不注明出处。 总述(一) 上海地区唐代已有中医设诊行医,宋、元间逐步发展,明、清大盛。旧志收录的历代名医有340多人。南宋有何氏、唐氏两医学世系,历代相传;元有徐复等;明有“一代宗师”李中梓等;清有中西医汇通学派的早期代表王宏翰及李用粹、刘道深、徐子瞻、沈元裕、陈莲舫等名家。均以祖传师授方式培育人才。文献记载,当此之时,疫疠流行,民多疾病。明景泰五年(1454年)至崇祯十五年(1642年)先后发生大疫10次,清康熙元年(1662年)至宣统二年(1910年)发生大疫44次。中医在医疗保健、人口繁衍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境内最早的卫生行政机构,当推设于元至元十四年(1277年)的崇明州官医提领所。松江府于至元二十六年(1289年)置官医提领所,并于大德三年(1299年)设惠民局。泰定年间(1324~1328年),嘉定州也置医学提领所和惠民局。官医提领所、医学提领所均掌理医学教育和卫生行政事宜。明洪武年初,改松江府官医提领所为府医学,设医学正科一人主之;改崇明、嘉定两州为县,与松江府属华亭、上海两县各建县医学,各设医学训科一人,由当地医生兼任。清沿明制。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前后,医学废弛,上海、金山两县尚有县医学,其他各县都已无存。 上海开埠后,西方医学东渐,不少传教士医师来沪办医,以医药促进宗教事业。道光二十四年正月(1844年2~3月),英国传教士洛克哈脱(Wm.Lockhart)创办上海首家西医医院中国医院(仁济医馆)。后来开办的有公济、同仁、妇孺、广仁、广慈等教会医院。同治十一年二月(1872年3~4月),国人创办的第一所西医医院体仁医院开诊。其后有中国防疫医院、上海医院、中国红十字会总医院、分医院、中国公立医院、沪宁铁路医院等。外侨、工部局办有宝隆医院、西人隔离医院等。宣统二年,上海共有医院19所,床位2100多张,占全国医院数8.4%。光绪六年(1880年),圣约翰书院增设医科,为上海近代医学堂之肇始。光绪三十年(1904年),李平书等创办女子中西医学堂。光绪三十三年,同济医院附设德文医学堂。宣统二年,中国红十字会总医院建医学堂。同一时期,医药社团和医学刊物不断涌现。光绪十二年(1886年),中国博医会最早成立,光绪十四年出版《博医会报》。光绪二十九年至宣统二年间接踵而起的有医学会、上海万国红十字会、中国医学会、中西医学研究会等,刊物有《医学报》、《医学世界》、《上海医报》、《中西医学报》等。20世纪初,上海医务人员、医学生去国外进修和西方医学专家、学者来沪考察、讲学者逐渐增多。经过数十年的发展,上海成为西方医学在中国传播的窗口和东西方医学交流的中心。 辛亥革命后,一些教会和民间团体竞相开展各种形式的卫生宣传教育活动。民国5年(1916年)3月,中华基督教青年会演说部卫生科、中国博医会卫生部、中华医学会公众卫生部联合组织中华卫生教育联合会,倡导公共卫生、个人卫生,预防疫病。此种预防和医疗二者之结合,被称为上海“全面的卫生事业的起点”。但此时仍无统一的卫生行政管理机构。两租界和华界“鼎足三分”,租界分设工部局卫生处、公董局公共卫生处。华界又是淞沪警察厅卫生科、闸北工巡捐局巡务课、南市市公所卫生处并立,各司其政,所事偏重于清道、清洁。民国15年8月,淞沪商埠督办公署总办丁文江借鉴西方和租界公共卫生管理经验,将华界三处合组为淞沪商埠卫生局,由淞沪警察厅厅长严春阳兼局长,胡鸿基任专职副局长,始有独立的卫生行政机构。商埠卫生局下设第一、二、三科,分别掌管清洁清道、生死统计、医师医士登记、接种牛痘、灭除蚊蝇等事宜,工作重点放在治理和整顿环境卫生方面,70%的卫生经费用于道路清洁,先后颁布《清洁违章条律》、《食品卫生条例》等,违者按情节轻重处1~5元罚金。局内专设85名卫生警察,负责维护公共卫生。 民国16年7月9日,上海特别市政府卫生局成立,委胡鸿基为局长,旋改称上海特别市卫生局、上海市卫生局。此时华界政令逐渐统一,社会相对稳定。当年公布清道办法及医药团体注册规则。翌年4月,在全国率先开展由省一级行政当局举办的卫生运动,每年夏、秋季举行,成为制度。民国18年春,制定清道、防疫等6项办法,作为整顿各区公共卫生的初步实施标准。同年,正式办理学校卫生,对学生进行体格检查、普通治疗、预防接种、防治牙病眼病等。翌年,在各区进行产婆训练,提倡新法接生,推广免费注射霍乱疫苗和普遍种痘。后又与中央大学医学院(国立上海医学院前身)及江湾区士绅合作,试办农村卫生,分别设立吴淞乡村卫生模范区、高桥区卫生事务所和江湾区卫生事务所;在市区则设立沪南、沪北两区卫生事务所,强化区级卫生管理,各区设立诊疗所,实行免费门诊。民国24年,在江湾新市区新建“上海市立医院”,并在沪南、沪北举办妇婴卫生,开展产前检验、产后访视、安全接生、育婴指导等,保障母婴健康。租界卫生事业也稳步发展,医药注册、防疫接种、环境卫生、食品菜场管理、卫生教育、学校医务等有所加强。民国21年开始办理生育登记。公共租界新建宏恩医院、雷士德医学研究院,法租界新建公董局施诊所、卫生试验所(巴斯德医学研究所前身)等机构。至民国25年,全市医院发展至108所,较宣统二年增加4.7倍,占全国医院总数5.9%,共有床位9000多张,其中公立、市立医院10所,工部局办7所,教会办16所,私立74所,包括广益中医院、四明医院、谦益伤科医院等5所中医医院在内;高等医学院校发展至18所,增加2.6倍,占全国医学院校总数23.1%,其中国立2所,教会办3所,私立13所,包括上海中医学院、中国医学院、新中国医学院3所中医学院在内。医药团体发展至52个,增加近8倍,中华医学会、中华麻风救济会、中国防痨协会、中华护士学会、中华民国药学会、全国医师联合会等团体的总部都设在上海。卫生技术队伍迅速成长,江浙等地名医、归国医科学生汇集沪地。西医增至约4000人,中华医学会2800多名会员中上海会员768人,占27.4%,张竹君、颜福庆、石美玉、刁信德、牛惠生、伍连德、牛惠霖、陈方之、余云岫等属其中佼佼者。中医约3000人,丁甘仁、曹頴甫、恽铁樵、蔡小香、丁福保、谢观、夏应堂等皆名噪一时。雷士德医学研究院、公董局卫生试验所拥有侯祥川、余?NFDC9?、沈霁春、汤非凡、刘永纯等一批高级医学研究人员,开展具有世界水平的研究。当时上海医技力量之雄厚甲于全国。 20~30年代,影响上海医务界至巨的突出事件是中西医之间的长时期论争:一部分西医主张“废止旧医”(“旧医”:对中医的贬称),中医界主张“弘扬国粹,容纳新知”,一部分中西医则主张“熔中西医于一炉”、“中西医汇通”。民国18年2月,国民政府卫生部中央卫生委员会通过上海医师公会等团体提出的《废止旧医以扫除医事卫生之障碍案》,并制订了“施行旧医登记”、“禁止报刊介绍旧医”、“禁止非科学之医学宣传”、“禁止成立旧医学校”等六项限止措施,激起全国中医药界的强烈抗议。3月17日,上海中医团体在河南路桥总商会发起召开全国医药团体代表大会,决议成立全国医药团体总联合会,设总部于上海,并派代表团去南京向当局请愿,要求改变其错误政策。此次抗争虽取得暂时胜利,但“废止”和“反废止”的斗争以后几年中仍时起时伏。 民国26年八一三事变,日军进攻上海,市卫生局被迫停止工作。东南医学院真如院址、同德医学院江湾新址毁于炮火,上海市立医院、中山医院、同仁医院、西门妇孺医院等或被迫关闭,或迁入租界,或搬迁内地,上海的卫生事业受到严重破坏。难民大量涌入,疫病迅速蔓延。霍乱、天花、白喉、猩红热、伤寒、痢疾、麻疹等急性传染病相继流行。民国27年,霍乱发病11365例,死亡2246人。民国30年宣布为霍乱疫港,绝迹25年的登革热卷土重来。是年3月,伪市政府成立伪上海特别市卫生局,裁撤此前设置的警察局卫生科和市政府秘书处卫生科。民国32年夏,汪伪政权接收两租界,原工部局卫生处、公董局公共卫生救济处解体,分别改建为伪第一区、第八区区公署卫生处,旋又并入伪市卫生局。至此,“鼎足三分”的局面宣告结束。 民国34年8月,抗战胜利。9月12日,国民政府委派俞松筠接收伪市卫生局。旋又派员接收日本同仁会上海医院等敌营医院和被敌伪盘据的前工部局医院、各市立医院,经过整顿,改组为10所市立综合性和专科性医院。全市划分为八大卫生区,每区设一卫生所和若干分所。翌年8月又按行政区改组为22个区卫生事务所,掌理各该区域内的有关卫生业务和行政事宜。民国35年,霍乱、天花流行,海港检疫所宣布上海为有疫口岸,全市从5月份起大规模注射霍乱疫苗。民国36、民国37两年又开展霍乱、天花等疫苗的预防接种,扑灭蚊、蝇,清除宿积垃圾,禁售不洁饮食物品等。市卫生局还在“医药社会化”口号下在各市立医院设置若干免费、半免费门诊和住院名额。这一时期,各市立医院一次性门诊免费累计43.4万人次,住院免费2.6万人次,年均一次性覆盖率为全市人口数的3.6%。但此时国民党政府已经腐败不堪,市卫生局长张维慨叹:“烽火不息,金融紊乱,币值低落,物价暴涨,百业凋零……市库财源枯竭,预算无法执行,维持日常业务已经觉得困难丛生,更谈不到卫生建设!” 民国38年5月上海解放时,全市共有医疗卫生机构358所,其中市立公立医院28所,私立医院125所,医疗保健站188所,专科防治所3所,其他卫生事业机构14所;医院病床10033张,卫生技术人员12983人,每千人口医院病床2.0张,千人口卫生技术人员2.6人;人口死亡率20‰以上,传染病死亡数占死亡总数40%以上;产妇和婴儿死亡率分别为320/10万、120~150‰,平均预期寿命35岁左右。 (二) 1949年5月28日起,上海市军事管制委员会卫生处先后接管市卫生局、区卫生事务所、各市立公立医院及其他有关医药卫生单位。6月10日,市人民政府卫生局成立,崔义田为局长。旋又陆续接办澄衷肺病疗养院、四明医院等8所社团办医院,接办或征用伯特利、圣心、广慈、普慈等18所外资津贴医院和私立护(产)校,鼓励私人诊所在自愿基础上组成联合机构。1954年,召开全市私立医院工作会议,确定对待私立医院的方针是:“积极领导,加强团结,提高技术,逐步改造,以发挥私立医院在城市医疗预防工作中的积极作用”,并对私立医院的业务、财务、人事等制度作出统一规定。1955年底,全市尚有私立医院60所,1956年2月全部改为公立。 在接管、改造旧上海遗留下来的卫生行政和医药卫生机构的同时,贯彻第一届全国卫生会议精神和中国共产党的卫生工作方针,即卫生工作面向工农兵、预防为主、团结中西医和与群众运动相结合,防治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各种疾病。解放才半月,即1949年6月11日,全市就开展以防治霍乱为中心的夏令防疫运动,是年下半年起上海不再发生霍乱。1950年1月建立由专家和医务人员1400多人组成的血防大队去市郊和江、浙毗邻地区为当地解放军防治血吸虫病,揭开大规模血防工作的序幕。旋又先后开展扩大清洁卫生运动和以预防天花为中心的防疫运动。是年10月,进行全民种痘,三个月中接种106万多人次,1951年7月下旬消灭天花。以普及新法接生旨在减少产褥热、新生儿破伤风,以及防治儿童急性传染病为重点的妇幼卫生工作积极展开。1951~1952年,全市实施劳动医疗保险和公费医疗制度,全民所有制交通运输、邮电、财贸商业和工厂企业单位职工,国家机关、党派、团体及所属事业单位和国家工作人员、大专院校在校学生享受免费医疗。1951年1月,派出首批抗美援朝志愿医疗手术队,至1955年共派出6批、队员838人。1952年3月,市人民政府成立卫生防疫委员会(后改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市长陈毅为主任委员。1954年,传达贯彻中共中央主席毛泽东关于中医工作的指示,努力发展中医业务,提高中医在防治疾病中的地位和作用。1956年起,根据中共中央《农业发展纲要(草案)》中对卫生方面的要求,把爱国卫生运动列为一个时期的中心工作。随着防、治、教、研的深入开展,陆续改建、扩建、新建华东医院、国际和平妇幼保健院、市卫生防疫站、第十一人民医院、上海中医学院、中医文献馆、市卫生学校以及市药品检验所、医学化验所、血吸虫病防治所、职业病防治所等中西医院、卫生防疫、专科防治机构及其他设施。1956年起,又将一批市管机构下放给区或划给医学院和有关局管理,逐步调整结构、布局。 1957年1月,市人民委员会批准在全市试行划区医疗方案,按照医院的地区分布合理安排医疗预防任务,三级分工,挂钩协作,并实行地段医生负责制。1958年江苏省所辖上海、嘉定、崇明等10个县划归上海市,卫生事业由上海市卫生局负责管理。是年,城乡联合诊所、保健站进一步“大联合”:市区按街道组成地段(街道)医院,农村按公社(镇)组成公社(镇)卫生院,除少数属全民所有制外,余均为集体所有制。农村还创立集体医疗保健制度,建立生产大队卫生室,发展大队保健员,市区则建立居委卫生站。全市初步形成市、区(县)和基层的三级医疗卫生网。卫生防疫、妇幼卫生、专科疾病防治相继建立各该专业的三级预防保健网。 1958~1960年,以除“四害”(老鼠、苍蝇、蚊子、麻雀,后将麻雀改为臭虫)、讲卫生、消灭疾病为中心的爱国卫生运动连续掀起大规模群众性突击活动高潮,进一步改善城乡卫生面貌,此后逐步转入经常化。1960年起,卫生防疫从一般预防接种发展为按程序有计划免疫接种,传染病死亡率明显下降。1962年,全市基本消灭性病。 市、区、县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和医疗卫生单位还大办医学教育,在办理全日制教育的同时,贯彻“两条腿走路”的方针,采取多种形式,举办高、中级业余医学院校和函授学校,组织职工脱产或在职、短期进修或系统提高。全市组织200多名中青年中医和西学中医师拜老中医为师,开展学习继承工作,程门雪、黄文东、顾筱岩、石筱山、陈大年、朱小南、顾渭川、陆瘦燕、夏仲方、张赞臣、姚和清等一批著名老中医为继承对象。1958年,上海第二医学院附属广慈医院(今瑞金医院)史济湘、杨之骏等抢救大面积烧伤病人邱财康获得成功,使我国灼伤治疗跃居世界先进水平。1960年,市第一结核病院(今第一肺科医院)裘德懋和市针灸研究所党波平合作,运用针刺麻醉成功地施行肺叶切除术获得成功。1963年,市第六人民医院陈中伟、钱允庆等首例断肢再植成活,被国内外同行誉为“医疗史上的奇迹”,有关人员受到国务院总理周恩来、副总理陈毅的接见。是年,继冯兰洲之后,陈中伟被推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杜大公、程门雪、陆瘦燕、石美鑫、苏德隆、杨铭鼎、余?NFDC9?、郭秉宽、王淑贞、邝安堃、兰锡纯、黄铭新、叶衍庆、董承琅、毛守白等人受聘为卫生部医学科学委员会委员。 “大跃进”中,上海的卫生工作出现过一些失误。1960年,对“病史下放”、“万人大军下乡、下厂、下里弄”,以及“一年实现‘四无’城市”、“三年基本达到中西医合流”等不切实际的做法和口号,进行检查、纠正。1962年,制订《上海市医院工作条例》、《上海市联合医疗机构暂行管理办法》和《上海市开业医务人员暂行管理办法》,重申一系列管理制度、技术规程,医疗和工作秩序较快恢复正常。1965年,毛泽东主席发出“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的指示,上海有计划地派遣卫生技术人员以医疗队、卫生工作队、“留种”等形式加强农村卫生建设;同时继续抽调技术力量支援兄弟省市。 1966年统计:全市医疗卫生机构2270所,其中医院346所,医疗保健站、所1675所,卫生防疫、妇幼保健、专科防治站(所)85所,医学科研机构12所,高等医学院校4所,中等卫生学校10所,其他卫生事业机构62所;医院病床33381张,每千人口3.1张;卫生技术人员48298人,每千人口4.4人;人口死亡率5.3‰,传染病死亡数占死亡总数的8%,产妇和婴儿死亡率分别为30/10万左右和12‰,平均预期寿命男性68.1岁,女性71.7岁。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造反”组织以所谓“彻底砸烂城市老爷卫生部”为幌子对各级卫生行政部门非法夺权。1967年9月28日,上海市卫生局革命委员会成立。十年动乱,给上海卫生事业造成严重破坏。解放后十七年的卫生工作被全盘否定。开业医务人员在“单干”、“走资本主义道路”的“罪名”下横遭取缔。一部分医院推行“医、护、工”一条龙,实行班、排、连建制,取消医生、护士、公务员之间的职责分工和主任、主治、住院医师的分级负责制。行之有效的各种卫生管理条例、规章制度和技术规程被视为修正主义的“管、卡、压”。医疗服务质量普遍下降,医疗差错事故增多,看病难、住院难的矛盾加剧。此一时期全市县及县以上医院治愈率、病床使用率、周转率为解放后的最低水平,病死率为最高。不少防治、教育、科研机构被撤并。广大卫生干部和知识分子成为“专政”对象,受到不应有的批判和迫害。1967~1974年间,多次发生流行性脑膜炎、流行性感冒、急性眼结膜炎、病毒性肝炎大流行。全日制高等医学院校1966~1977年间停止招收本科生,中等卫生学校长期停止招收中专生,导致卫生技术人员来源枯竭,青黄不接,比例失调。但是,这阶段中的局部工作在广大卫生技术人员和人民群众的努力下仍然有所前进。1968年9月14日,毛泽东主席批转川沙县江镇公社赤脚医生的调查报告后,全国普遍培训赤脚医生,上海赤脚医生队伍和合作医疗制度迅速壮大。1971年9月,《人民日报》发表《中西医结合的光辉范例》一文,报道上海市创造成功针刺麻醉的事迹。70年代中期,各血吸虫病流行县都达到基本消灭该病的要求。 (三) 1976年10月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拨乱反正,上海各级医疗卫生机构逐步恢复、健全。何秋澄、王聿先先后重新担任市卫生局局长职务。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进一步落实知识分子政策,加强卫生队伍建设。同时恢复技术职务晋升工作,明确各级各类人员的岗位职责。1980年起,组织业务培训,7年中累计培训13万余人次。1982年后,逐年从高、中等医学院校补充医本科毕业生、研究生和中专毕业生。接着又建立、健全成人教育制度,逐步进入制度化培养。在此期间,对卫生事业有步骤地整顿、改革。1980年9月,恢复个体开业行医。翌年7月起,医院实行两种医疗收费标准。1983年起,选择一部分不同所有制单位分别进行卫生改革试点:集体所有制地段(街道)医院、乡(镇)卫生院,实行“独立核算、自负盈亏、民主管理、按劳分配”的管理原则;全民所有制单位,试行院(所、站、校)长负责制,实行以岗位责任制为中心内容的考核评分计奖,逐步扩大自主权。医院之间开展横向联系和技术协作,建立协作病房。局长王道民宣布放权“松绑”的若干规定。继又进一步放宽政策,提倡多渠道、多层次、多种形式办医,出现了众多的专家门诊、业余门诊和社会医疗机构。1986年1月,市政府原则同意市卫生局《关于上海市卫生工作改革的几点意见》,由市卫生局组织实施。接着批准在全市试行公费医疗制度改革。一手抓改革,一手抓职业道德建设,改进医疗作风,改善服务态度,提高工作质量。 在控制、消灭疾病方面,1985年12月,中共上海市委、市政府宣布上海市消灭血吸虫病。1986年12月,卫生部宣布上海基本消灭疟疾,是为全国第一个实现该目标的省、市。翌年11月,市郊10县通过防治血丝虫病考核验收,全部达到消灭标准。麻疹、脊髓灰质炎接近消灭。1988年春季,上海发生甲型肝炎流行,市委、市政府领导全市人民全力防治,疫情迅速得到控制。1989年,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世界卫生组织、卫生部确认上海计划免疫工作达到世界发达国家水平。至1990年,白喉、斑疹伤寒、布鲁氏杆菌病、脊髓灰质炎相继消灭,狂犬病、疟疾、麻风病、丝虫病、百日咳基本消灭,除病毒性肝炎、性病外的其他传染病都得到有效控制。 随着国际交往的日益频繁,科技合作向深度、广度拓展。1980年3月,中国医学科学院寄生虫病研究所被世界卫生组织命名为疟疾血吸虫病丝虫病合作中心。后又陆续命名癌症、心血管病、免疫、妇幼保健、人类生殖、传统医学、神经科学、精神卫生、卫生教育、初级卫生保健等17个合作中心,占全国此类合作中心总数的1/3。实行两种收费以后,医院将增收部分用于引进国外医学仪器,更新装备。县及县以上医院一般配备有多种纤维内窥镜、B超、500~800毫安X线机、自动生化分析仪等;一些大型医院配备有电子监护装置、1000~2000毫安X线机、伽玛扫描机、计算机断层扫描仪(CT)、单光子计算机扫描仪(ECT)、??60?钴治疗仪、直线加速器、核磁共振等先进诊疗设备。从1978年起,先后制订并实施1978~1985年八年科研规划、1985~1990年“七五”攻关计划。规划确定的肿瘤、肝炎、心脑血管病、显微外科、生物医学工程、分子生物技术、计划生育和中西医结合等重点项目均如期完成,取得655项重大科技成果(国家级58项。部委级335项,市级262项),另有军队科技进步奖647项。上述成果中不少项目达到或保持世界先进水平,许多项目填补国内空白。在此期间,还新建4所市级独立研究所,42所附设研究所和18个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 “八五”计划期间,着重于内涵建设,包括医疗卫生基地建设、队伍建设、法制建设和学科建设。1991年起,着手建设4所省、县级示范中医医院、农村中医工作试点县和若干个中医专科(专病)协作中心。旨在实施分级管理、提高医疗服务质量的医院等级评审逐步推开。全市接产医院争创“爱婴医院”。深化医疗卫生单位劳动人事制度综合改革进行试点。市卫生局还陆续制订《上海市卫生系统文明单位建设实施细则》、《上海市医院服务公约》等,深入开展文明达标活动。1992年,健全、完善成人教育制度,住院医师进入全面规范化二级学科培训。在此前后,两次举办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班,先后确定44位专家为指导老师,负责带教94名有高年资主治医师以上职称的中青年中医药师,培养为高层次中医药人才或学科带头人。继“七五”计划期间颁布实施医疗事故处理暂行规定、公民义务献血条例、食品卫生监督处理办法、婚前健康检查暂行办法以及与《药品管理法》相配套的一系列地方性法规条例之后,1991~1995年,又先后颁布实施《上海市流动人口卫生防疫管理暂行规定》、《上海市传染病防治监督处罚办法》、《上海市公共场所禁止吸烟暂行规定》、《上海市职业病防治条例》、《上海市城镇企业职工住院医疗保险办法》、《上海市红十字会条例》等16项法规、条例。同时,以食品卫生监督、传染病防治和药品管理为重点,全面开展卫生执法监督工作,多次培训卫生执法人员,规范卫生执法行为。1994年,医学领先专业和重点学科建设的跨世纪工程启动。市卫生局成立医学领先专业建设领导小组,局长刘俊担任组长,计划通过每三年为一周期的集中建设,争取到2000年建设一批国内领先或国际先进水平的领先学科,涌现一批高水平的医学成果,培养一批年轻的知名专家,探索一套医学学科建设的管理办法。当年评出第一周期第一批54个项目,由市卫生局及有关单位拨发专款给予支持。 同一时期,卫生改革继续深入发展。1991~1992年率先在国内实行少年儿童住院医疗保险制度。1993~1994年,在大量调查研究基础上对劳保医疗和公费医疗改革进行研究,着手制订职工医疗保险方案。接着又在医疗单位推行“总量控制,结构调整”的重大改革举措,通过理顺价格体系,改变运行机制中的无序状态,遏制医疗费用上升势头,减少卫生资源浪费,增加卫生技术劳务收入。 1995年,第一周期的医院等级评审工作告一段落,评出一批三级甲等、二级甲等和乙等医院。173所医院通过市卫生局和市文明建设办公室的考核验收,成为率先达标单位。82所有10张以上接产床位的医院均被评为爱婴医院。对106所区县以上医院进行万人问卷调查,社会对医院的综合满意度为94.5%。4所示范中医医院通过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验收,被命名为全国示范中医医院。累计建成40个互具特色的中医专科(专病)医疗协作中心,其中中医肿瘤、急腹症、胆石病、推拿、药剂改革、中西医结合脉管病医疗、中西医结合运动系统康复医疗等7项被列为全国医疗中心。在吴孟超、陈竺之后,是年陈宜张又被推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汤钊猷、顾玉东、王振义、江绍基、张涤生、胡之璧、顾健人、曾溢滔等8人被推举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张镜人、颜德馨、裘沛然、董廷瑶、沈自尹、于尔辛、施杞、夏翔等57位中医、中西医结合专家被评为“上海市名中医”。全市评出第二批45个领先专业和重点学科建设项目,连同第一批,两年评出建设项目99个,其中重点学科26项,特色专科42项,初级卫生特色项目31项,业已签约实施。职工医疗保险由市医疗保险局会同有关委办局选择95个代表性的企业、机关、事业单位模拟运转。 1995年年底统计:全市医疗卫生机构5286所,比解放时增加13.8倍,其中医院485所,医疗保健站(所)4604所,卫生防疫、妇幼保健、专科防治站(所)77所,医学科研机构17所,高等学校6所,中等医学校24所,其他卫生事业机构73所;共有病床70996张,其中医院病床66952张,比解放时增加5.7倍,每千人口医院病床5.2张;卫生工作人员151603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110633人(正高1585人,副高4157人,主治主管级20331人,住院医、护、药、技师49281人),比解放时增加7.7倍,每千人口卫生技术人员8.5人;人口死亡率7.5‰,产妇和婴儿死亡率分别为19.4/10万、10.1‰,传染病死亡数占死亡总数2.2%以下,平均预期寿命男性74.1岁,女性78.0岁。 编纂、审定人员名单《上海卫生志》编纂委员会主任委员: 王道民 刘俊 副主任委员: 张明岛 周立光 邵浩奇 施杞 谢谷芬 何克明 方晓 顾问: 王聿先 王希孟 张镜人 蒋兴权 委员:(按姓氏笔画为序) 王翘楚 朱广杰 朱世能 朱炎苗 刘云 许冠生 孙让春 严世芸 严福妹 杨祝平 杨敷敦 应爱勤 陈玮 陈炳根 张 钢 张建中 张忠良 张美娥 陆峰 周洪涛 周海洋 赵崇和 赵嘉然 胡锦华 俞治平 俞沛霖 施志经 姜廉益 袁忠俭 钱中杰 唐国裕 黄雨舜 梅荣连 龚静德 章月星 主编: 张明岛 邵浩奇 副主编: 何克明 方晓(以上两人为常务副主编) 孙让春 张钢 《上海卫生志》编委会办公室工作人员主任: 孙让春 副主任: 朱荣娣 工作人员: 顾宗法 秦欣宙 任砚秋 曾任编委会副主任委员、委员、副主编副主任委员: 俞慎修 委员: 王庆侗 叶文正 刘永良 朱志强 朱耀定 陈兰英 陈高义 陈瑞麟 陆伟 杨益 杨昭华 孟宪益 袁惠章 屠建平 副主编: 俞慎修 张建中 曾任编委会办公室工作人员主任: 张建中 张钢 副主任: 张忠庆 孙佳薇 工作人员: 徐守义 顾星衍 古恩元 编写人员(按姓氏笔画顺序排列) 王庠 王丽珍 王翘楚 仇卓 方晓 古恩元 叶家宪 乐嘉豫 吕英宽 吕舜麟 华明 华嘉增 朱炎苗 朱荣娣 邬尧清 刘云 刘克钧 江风 许超 安之璧 孙让春 李霞 汪代富 汪仲贤 苏兰英 寿仲先 严竞章 吴丽娟 吴金兰 邱云刚 何克明 邵俞阿 沈永 沈允藏 沈阳生 宋桂香 陈玮 陈君胜 陈浩泉 陈家琨 陆大经 张文菊 张忠良 张美娥 张翊楠 张颖禾 范英 周纪纬 郑克谅 郑莲华 赵林 赵嘉然 胡志英 胡锦华 胡慕青 钟润先 施志经 秦和 秦欣宙 顾宗法 顾星衍 袁忠俭 钱中杰 徐守义 徐耀昌 徐崇礼 翁素珍 唐国裕 陶俊良 黄雨舜 黄德生 曹新明 崔耕 章月星 蒋政权 蒋颂权 蒋野萍 蒋鉴新 董玲珠 董恒德 傅云罗 蔡纯勇 资料人员(按姓氏笔画顺序排列) 马千里 马勤武 王剑萍 王春瑛 王振潮 王维林 王维玲 王耀忠 卢一麟 朱秀宝 朱沛娟 任砚秋 李文熙 李连庚 李明珠 李玲芳 李德禄 吴家琳 吴瑞生 吴慧先 何凤炫 何宇平 沈逸华 张玲 张勘 张敏 张瑾 张秀英 陈恒 陈永豪 陈有成 罗如如 周莹 周国芳 周菊兰 周崇俭 周惠芳 赵宝兴 胡汉英 胡锡荣 祝培英 顾青 戚仲清 黄若梅 阎庆海 蒋德洲 傅云芳 傅林美 程都丽 谢超峰 楼德蓉 路清堂 照片、绘图照片编辑 顾宗法 上海医科大学 上海第二医科大学 上海中医药大学 上海职工医学院 第二军医大学 虹口区卫生局 杨浦区卫生局 宝山区卫生局 金山县卫生局 青浦县卫生局 上海卫生检疫局 中山医院 华山医院 妇产科医院 仁济医院 瑞金医院 新华医院 曙光医院 龙华医院 市第一人民医院 市第六人民医院 市第一妇婴保健院 儿童医院 市精神卫生中心 普陀区中心医院 徐汇区中心医院 浦东新区人民医院 永嘉路地段医院 小北门地段医院 上海市红十字会 上海市医学会 上海市爱卫会办公室 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寄研所 上海市寄生虫病研究所 市肿瘤研究所 市气功研究所 市结核病防治所 市妇女保健所 市儿童保健所 市计划生育技术指导所 市中医文献馆 市卫生防疫站 虹口区卫生防疫站 小东门街道办事处贝鲁平 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附属卫生学校 第九人民医院陈祖亮 市健康教育所唐余贵 绘制分布图 顾宗法 任砚秋 绘制统计图 顾宗法 王百钧 《上海卫生志》审定验收人员林克 黄美真 刘其奎 曹宪镛 吴云溥 姚金祥 姚以恩 黄荣魁 何承 黄晓明 过文瀚 沈庄礼 王一尘 编后记上海卫生系统第一部统合古今的专业志《上海卫生志》同读者见面了,这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情。专业志的出版,有助于广大卫生工作者和各界人士了解上海卫生事业发生、发展的历史及其特点、特色和它在全国所处的地位。但愿此书发挥其应有的资治、教化、存史功能,对上海卫生事业的进一步开拓有所贡献。 编修《上海卫生志》是一项系统的文化工程。从1988年底启动到1998年,先后经历了组织发动、搜集整理资料、编写资料长编、撰写志稿和初评以及总纂验收等各个阶段,十度春秋,七易志稿,这部历史跨度千余年、卷帙130万字的志书才得以完成。先此脱稿的还有上海地方志系列的主体工程《上海通志》中的卫生卷。 1988年12月24日,《上海卫生志》编纂委员会成立。编委会办公室旋即着手制订工作计划和搜集资料的篇目;发动有关部门、单位建立25个专题编写组;同时开始搜集解放前有关资料,摸索资料工作的经验。1990年1月第二次编委扩大会议上讨论并原则通过搜资篇目(第五稿)。4月,对编写人员进行培训,部署工作。此为第一阶段。 1990年第二季度至1991年年底,为集中搜集、整理资料阶段。根据前些时期资料工作的实践,确定编委办主要搜集、整理解放前卫生史料,编写组主要搜集、整理解放后各篇有关史料。修志人员分赴市档案馆、图书馆、南京国家第二历史档案馆、江苏省图书馆等处,先后查阅上海旧地方志、报刊、工部局和公董局年报、上海市年鉴、卫生档案和各种医药卫生期刊、专著等,还开展个别访问,组织座谈,广征博采。鉴于解放前资料短缺甚多,选择《申报》影印本(1872~1949)400册作为查阅重点,两年中累计摘抄资料卡25000份约1000万字,整理成《申报资料选辑》23大类101卷,1990年底起向卫生系统修志单位免费提供服务。1991年后又定向补充搜集重点资料。总计修志过程中摘录各种资料卡片70000多份,约4000万字,其中不少资料甚有历史价值。 1992年至1993年上半年,为编写资料长编阶段。在资料整理、核实考证并将搜资篇目调整为编写篇目的基础上,对精选出来的入志资料按篇、章、节、目进行汇辑,务求资料性、真实性、系统性、完整性,作为撰写志稿的依据。编委办多次举行研讨会、交流会,讨论编写中遇到的共性问题,介绍先行组的经验,相互促进。各组写出的资料长编约共400万字,为资料卡片总字数的十分之一。 1993年下半年起进入撰写志稿和初评阶段。先由各组择定少数章节试写,取得经验后再撰写全篇,边撰写志稿边调整长编,同步交叉进行。编委办除组织研讨、交流经验外,重点对各篇进行个别指导。1994年上半年,行政机构、妇幼卫生等篇写出初稿并改成评议稿,率先进入初评,听取各方面特别是老领导、老专家和老卫生工作者的意见,然后修改成送审稿。此后成熟一篇,评议一篇,是项工作至1996年末告一段落。20篇志稿通过会议评议者计12篇;各篇均书面征求意见,有的征求意见2次以上。对各方面提出的意见、建议,编委办和各编写组认真研究,择善而从,仔细地作了修改。 1995年5月~1997年为编写《上海通志、卫生卷》和专志总纂阶段。1995年5月起,按照市地方志办公室统一部署,编委办的主要精力向通志卫生卷转移,适当照顾专志。1996年6月,如期完成下限为1995年的卫生卷初稿约15万字,并于年底通过验收。是年,陆续总纂完成专志志稿10篇,占专志总篇数的50%、总字数的40%。此外,征得各类照片约4000张,选入专志160余张,另送一批照片供通志选用。1997年,在做好卫生卷补充、修改等善后工作的同时,继续完成专志总纂事项。8月中,专志全部合龙。9月,报局编委会审查并报市志办评审。11月28日召开评审会,与会者认为专志指导思想正确,篇目结构合理,资料丰富,文字表述严谨、流畅,全面系统地记述上海地区卫生事业发展的历史与现状,专业特色鲜明,符合新编地方志的质量要求,同意定稿。同时对存在问题提出了修改意见。会后编委办再次对志稿进行雕琢,于1998年3月底将验收稿送上海市地方志审定委员会验收,5月交付出版。 面世的《上海卫生志》无论谋篇布局或内容记述,都比编写初期、中期有明显进步。全书包括总述、大事记在内,共20篇76章263节434目。经过14次修改形成的总纂篇目(目录)主要门类齐全,突出医疗、预防、保健,结构比较科学、合理。卫生运动、国境卫生检疫、健康教育、生命统计均独立设篇,不从属卫生防疫篇。国际交流、医药卫生团体从上海的实际出发,也单独列篇。记述内容方面,《医疗》篇中的“医疗业务”、“医疗技术”、“医疗制度”,《中医和中西医结合》篇中的“流派·特色”,《卫生防疫》篇中的“疫情”、“防治”,《妇幼卫生》篇中的“妇女保健”、“优生优育”,《人事》篇中的“调配”,《专病防治》篇中的“血吸虫病”、“肿瘤”、“精神病”等章节,均重彩浓墨,较好地体现了时代特征、专业特点、地方特色。其他各篇也都注重了基本面貌、重点特色和历史轨迹的记述。人物立传、入录和以事系人者近3000人。按照详今略古、详近略远的要求,全书解放前后内容之比大体上为2∶8,少数篇为3∶7。 《上海卫生志》的编纂工作是在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及市志办、市教卫办地方志指导小组和中共上海市卫生局委员会、市卫生局的领导下进行的。市卫生局党政领导对经费、人员和办公条件给予保障。各高等医学院校、区县卫生局、工业及其他部门的卫生行政机构、基层医疗卫生单位为专志提供了不少宝贵意见和有价值的文字、图片资料。市、区卫生志协作组先后10次开展活动,各区的修志经验对《上海卫生志》是有力推动。部分局属单位借调人员协助编委办搜集资料。局机关不少部门不仅承担修志任务,为专志出谋献策,还多次审阅志稿。局办公室秘书科、档案科、统计科、打字室不厌其烦地为修志调阅档案,提供统计数字,组织打印,协助校对。专志得以编纂完成,首先要感谢领导的支持、督促,各部门、单位的通力协作和同志们的热情帮助。 《上海卫生志》得以成书,深赖于修志人员的努力拼搏。他们不避艰辛,废寝忘食,甘愿长期埋首在故纸堆里、格子山中,用汗水和心血进行浇灌。不少老同志带病工作,以致病情加重。有些同志身在医院,心系专志。血吸虫病章主笔蔡纯勇同志临终前几天还在病榻上修改志稿。市护理学会主笔安子璧同志右臂癌肿无法书写,就坚持口述,请他人代为整理,不久即与世长辞。他(她)们献身方志、忘我劳动的精神是修志人员相互鼓励、锲而不舍的前进动力。在专志出版之际,谨向作出奉献的同志们致以诚挚的敬意,向逝世者表示深切的悼念。 《上海卫生志》尚有不足之处。由于历史原因,解放前部分档案散失,搜集困难;工部局、公董局两租界卫生处的大量外文档案只译出少数几卷,未能充分利用;修志人员初涉志海,方志理论和实践都感匮乏,文字写作能力不尽相同,工作中会有疏漏,深望读者批评指正。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