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上海强学会序 |
释义 | 作品概况作品名称:上海强学会序 创作年代:清代 作者:康有为 作品体裁:散文 作品原文天下之变岌岌哉(1)!夫挽世变,在人才;成人才,在学术;讲学术,在合群。累合什百之群,不如累合千万之群,其成就尤速,转移尤巨也。今者海内多故,天子怒焉悯忧(2),特下明诏搜求才识宏达及九能之人、一艺之士(3),而应诏者寡。固搜访之未逮欤?得无专门之学风未启,有以致之耶(4)?故患贫而理财,而专精农工商矿之学者无人;患弱而训兵,而专精水陆军及制造船炮之学者无人;乃至外国政俗亦寡有深通其故者,此所关非细故也(5)。 顷士大夫创立强学会于京师,以讲中国自强之学,风雨杂沓(6),朝士鳞萃(7),尚虑未能布衍于海内。于是江海散佚,山林耆旧(8),益簪聚讲求,如汉之汝南,唐之东都,宋之洛阳,为士大夫所走集者(9)。今为上海,乃群天下之图书器物,群天下之通人学士,相与讲焉。尝考泰西所以富强之由,皆由学会讲求之力。《传》称“以文会友,以友辅仁(10)”。《记》称“敬业乐群(11)”。其以开风气而成人才,以应圣天子侧席之意(12),而济中国之变,殆由此耶?其乐从诸君子游乎?吾愿观其成焉。 作品注释(1)岌岌:危险的样子。 (2)悯忧:愤懑、忧虑。 (3)九能:古代统治者所理想的九种才能。一艺:儒家的六艺之一。 (4)得无:莫非,是不是。 (5)细故:小事。 (6)杂沓:众多纷杂的样子。 (7)鳞萃:群集。 (8)散佚:闲散隐逸。耆旧:故老。 (9)簪:疾速。汝南:郡名。东汉时汝南许劭、许靖俱有高名,为当时众望所归。其每月品评人物,有“汝南月旦评”之称。东都:唐代以洛阳为东都,是都城长安以外的文化中心。宋之洛阳:宋代理学家程颢、程颐兄弟都是洛阳人,其学派称为洛阳派。欧阳修等人曾在洛阳结成诗社,文彦博、司马光等人亦结有“洛阳耆英会”。 (10)“以文会友”两句:语出《论语·颜渊》。 (11)敬业乐群:语出《礼记·学记》。 (12)侧席:不正坐,比喻期待贤良。语见《后汉书·章帝纪》。 作品赏析这篇文章选自《晚清文选》,是上海强学会的成立宣言,刊于1895年(光绪二十一年)十月十八日的《申报》。康有为在发起成立北京强学会后,又发起成立上海强学会。当时任两江总督的张之洞表示支持强学会,并予以资助。因此,此文虽是康有为所写,发表时却署名张之洞。1917年康有为重登此序时,曾注明“代张南皮作”。(见汤志钧《戊戌变法人物传稿》上册) 此序论述了成立上海强学会的必要性和宗旨。全文言简意赅,论述周详,极富鼓动性和感染力,可以和《京师强学会序》参照而读。 作者简介康有为(1858—1927),字广厦,号长素。广东南海人。早年学习儒家经典。1879年游香港,开始接触西学。1882年赴京师应顺天乡试下第南归,复经上海,大量购买介绍西方情况的书籍。1888年到北京,第一次向光绪帝上书请求变法。1895年,与梁启超等一同入京参加进士考试,正值日本逼迫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康有为联合各省举人一千多人“公车上书”,要求拒和、迁都、变法,成为近代第一次大规模的知识分子爱国活动。此后几年,又多次上书提交变法的主张,终于在1898年受到光绪帝召见,开始戊戌变法。但不满百日的变法被镇压,康有为流亡日本等国。辛亥革命后,他仍坚持立宪保皇、参与张勋拥清废帝复辟活动,1927年病死于青岛。著有《康有为全集》。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