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露营之歌
释义

《露营之歌》是一首东北抗日联军歌曲,创作于东北抗日联军西征前与西征途中。由李兆麟、陈雷、高禹民、于天放作词,套用古曲“落花调”填词,唱起来十分悲壮激昂。《露营之歌》是当年抗联西征战斗岁月的写照,曾极大地鼓舞了抗联战士的斗志,有极广泛的影响。抗战胜利后,又在东北地区广为流传。

中文名称:露营之歌

发行时间:1938年

填词:李兆麟,陈雷,高禹民,于天放

音乐风格:战斗,悲壮,激昂

歌曲语言:汉语

创作经过

1937年,日本关东军调集三江省(佳木斯)地区的日伪军几万人,在飞机大炮的配合下,向抗日联军疯狂进攻。根据北满临时省委保存实力的指示,李兆麟通知第六军军长戴洪滨率二、三、四师和军部保安团西征,并召开军部连以上干部会议,命令保安团和新编十四团于6月30日晚,赶到依兰县东白石砬子渡松花江。午饭后,他们从水曲柳沟出发,经树林直奔白石砬子,到达时已是傍晚,还起风下雨。李兆麟政委和下江特委委员高禹民(原依兰县委书记)组织船只过江。战马在江边饮水,不时发出嘶鸣声。人马迅速上船,战士们用枪把子划水,衣服和马匹都被雨水和浪花打湿了。靠岸后,李兆麟和大伙拾柴禾,在风雨中勉强点起篝火,还没等烤干衣服,后续部队就到了。又继续赶往香兰北边的岔巴气河入口处(今大丰林场),在那里等二、四师和洼区地方组织运来粮食再走。这首歌的第一段是陈雷有感而发的,经李兆麟政委的修改、肯定后,让陈雷同志先教给少年连演唱。

“七七事变”的消息传来,更加鼓舞抗联战士的斗志,戴洪滨军长率二师、三师、四师沿汤旺河进军,逐渐进入人迹罕至的小兴安岭原始森林和平如明镜的大小湖泊地区,穿过树林行军,人多马多,道路十分泥泞,蚊蠓叮人,能把两层单衣叮透,打得衣染血一片片,马身上也被叮得直流血。当时正是伏天,森林里闷热异常。大约经过一个月,终于走出小兴安岭。根据这段亲历,李兆麟写出第二段歌词。

8月上旬,部队到达海伦东的八道梁子,经休整后,就兵分两路。由戴洪滨率二师、四师和军保安团攻打叶家窝堡警察署;由三师王明贵和三军张光迪攻打侯家大院自卫团。之后,转战于海伦东北部平原农村活动,日寇从哈尔滨乘10多辆卡车支援,遭到伏击。抗联部队乘胜北进,又攻下通北大宋家站,时值1937年9月,白露把草甸子染黄。经过半年的思考、修改,《露营之歌》于1938年7月在松花江北岸老等山发表。第二次西征时部队官兵已开始学唱。11月,在伊春老白山六军营地高禹民写了第三段歌词(另一说为李兆麟所写)。

1938年年底,李兆麟率部队到达海伦八道梁子,完成西征任务。正要着手赶写第四段歌词,得知龙北两支部队遭到不幸,李兆麟就把写作任务交给时任一师政治部主任的于天放,徒步赶往北安找王钧部队。当时该部骑兵顶风冒雪,缴了南其岭、何家大泡子敌人的械,过嫩江到达巴彦旗,又拔了敌人几个据点,李兆麟带着胜利消息返回八道梁子,接过于天放的初稿进行修改,于是写成《露营之歌》第四段歌词(原名冬征曲)。

就这样,一边行军一边宿营,在战争的间隙中和战士们一路切磋、一路修改、一路传唱。从1938年5月写到1938年底,从帽儿山写到嫩江,经历了春夏秋冬四个季节和无数个不同的地方,每段歌词都有每段战斗生活的背景。在歌词里,记录了全体抗联战士无论是在“朔风怒吼”、“冷气侵人夜难眠”的恶劣天气里,还是“蚊吮血透衫”、“足溃汗滴气喘难”的艰苦行军中;无论是处在“征马踟蹰”、“敌垒频惊马不前”的困苦条件下,还是“火烤胸前暖,风吹背后寒”的雪地露营时,都动摇不了誓同日寇血战到底“重任在肩”、“夺回我河山”的钢铁意志。

《露营之歌》全曲首次发表在1939年的《革命歌集(第二集)》中。该《歌集》为抗联三军政治部所编,战后仅收存于中央档案馆一直没有对外公开,直到1999年才被公诸于世。

歌词作者

当年抗联教导旅在苏联远东野营整训时,李兆麟就对王一知(中共野营党委委员、教导旅旅长周保中将军的夫人)说过:“那是我和秀才们写的,第四段就是于天放写的。”

其他的“秀才”作者是指陈雷、高禹民(抗战时期牺牲)等人,完成和参与了第一和第三段歌词的起草,于天放称呼他们创作的这个版本为“三路军《露营之歌》”。

歌词内容

铁岭绝岩,林木丛生。

暴雨狂风,荒原水畔战马鸣。

围火齐团结,普照满天红。

同志们!锐志哪怕松江晚浪生。

起来呀!果敢冲锋。

逐日寇,复东北,

天破晓,光华万丈涌。

浓荫蔽天,野花弥漫。

湿云低暗,足溃汗滴气喘难。

烟火冲空起,蚊吮血透衫。

战士们!热忱踏破兴安万重山。

奋斗啊!重任在肩。

突封锁,破重围,

曙光至,黑暗一扫完。

黄田遍野,白露横天。

夜火晶荧,敌垒频惊马不前。

草枯金风急,霜沾火不燃。

弟兄们!镜泊瀑泉唤醒午梦酣。

携手吧!共赴国难。

振长缨,缚强奴,

山河变,片刻息烽烟。

朔风怒号,大雪飞扬。

征马踟蹰,冷气侵人夜难眠。

火烤胸前暖,风吹背后寒。

壮士们!精诚奋发横扫嫩江原。

伟志兮!何能消减。

全民族,各阶级,

团结起,夺回我河山。

(抗联三军政治部编写的《革命歌集(第二集)》中的《露营之歌》)

(一)

铁岭绝岩,林木丛生,暴雨狂风,荒原水畔战马鸣。

围火齐团结,普照满天红。同志们,锐志那怕松江晚浪生。

起来呀!果敢冲锋,逐日寇,复东北,天破晓,光华万丈涌。

(二)

浓荫蔽天,野花弥漫,湿云低暗,足溃汗滴气喘难。

烟火冲空起,蚊吮血透衫。战士们,热忱踏破兴安万重山。

奋斗啊!重任在肩,突封锁,破重围,曙光至,黑暗一扫完。

(三)

荒田遍野,白露横天,夜火晶莹,敌垒频惊马不前。

草枯金风急,霜晨火不燃。弟兄们,镜泊瀑泉唤起午梦酣。

携手吧!共赴国难,振长缨,缚强奴,山河变,片刻息烽烟。

(四)

朔风怒号,大雪飞扬,征马踟蹰,冷气侵人夜难眠。

火烤胸前暖,风吹背后寒。壮士们,精诚奋发横扫嫩江原。

伟志兮,何能消减。全民族,各阶级,团结起,夺回我河山。

(《纪念民族英雄李兆麟(张寿篯)将军》文集中的《露营之歌》)

(一)

铁岭绝岩,林木丛生,暴雨狂风,荒原水畔战马鸣。

围火齐团结,普照满天红。同志们,锐【意】那怕松江晚浪生。

起来【哟】!果敢冲锋,逐日寇,复东北,天破晓,光华万丈涌。

(二)

浓荫蔽天,野花弥漫,湿云低暗,足溃汗滴气喘难。

烟火冲空起,蚊吮血透衫。【兄弟们!镜波瀑泉唤起午梦酣。

携手吧!共赴国难,振长缨,缚强奴,山河变,万里息烽烟。】

(三)

【荒】田遍野,白露横天,夜火【熊熊】,敌垒频惊马不前。

草枯金风【疾】,霜【沾】火不燃。【战士们!热忱踏破兴安万丛山。

奋斗呀!重任在肩,突封锁,破重围,曙光至,黑暗一扫完。】

(四)

朔风怒【吼】,大雪飞扬,征马踟蹰,冷气侵人夜难眠。

火烤胸前暖,风吹背后寒。壮士们!精诚奋【斗】横扫嫩江原。

伟志兮,何能消【灭】。【团结起,赴国难,破难关】,夺回我河山。

(于天放手迹《露营之歌》)

(一)

铁岭绝岩,林木丛生,暴雨狂风,荒原水畔战马鸣。

围火齐团结,普照满天红。同志们,锐志那怕松江晚浪生。

起来呀!果敢冲锋。逐日寇,复东北,天破晓,光华万丈涌。

(二)

浓荫蔽天,野花弥漫,湿云低暗,足溃汗滴气喘难。

烟火冲空起,蚊吮血透衫。战士们,热忱踏破兴安万重山。

奋斗啊!重任在肩。突封锁,破重围,曙光至,黑暗一扫完。

(三)

黄田遍野,白露横天,夜火晶荧,敌垒频惊马不前。

草枯金风急,霜晨火不燃。弟兄们,镜泊瀑泉唤醒午梦酣。

携手啊!共赴国难。振长缨,缚强奴,山河变,万里息烽烟。

(四)

朔风怒号,大雪飞扬,征马踟蹰,冷气侵人夜难眠。

火烤胸前暖,风吹背后寒。壮士们,精诚奋发横扫嫩江原。

伟志兮,何能消减。全民族,各阶级,团结起,夺回我河山。

歌曲影响

《露营之歌》是按春、夏、秋、冬4季写成4段歌词。每段都离不开“火”字。当时,火不仅在冬季里是人们最喜欢的,夏天在抗联战斗生活里,几乎也天天都离不开它。尤其在伏天里,火能驱赶蚊蠓的袭击,还能在阳光照射不进的阴暗密林里烤干衣服。这支歌曲反映了抗联部队西征一路露宿的情况。

东北抗日联军在中华民族危亡的时刻,奋起自卫,在长达14年之久极其艰难困苦的岁月里,同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者进行艰苦卓绝、不屈不挠的浴血奋战,歼灭和牵制了大量敌人,为东北和全国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露营之歌》表现了中华民族不畏强暴,英勇不屈的精神和夺回我河山的坚强意志。这首歌在新中国成立后也被人们不断传唱,还一度被编入东北小学课本。那个年代的人,有很多还把“火烤胸前暖,风吹背后寒”这两句话作为座右铭,用以激励人生。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7 14:3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