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陕西通史1 |
释义 | 图书信息出版社: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第1版 (1997年3月1日) 精装: 365页 正文语种: 简体中文 开本: 32 ISBN: 7561314965 条形码: 9787561314968 尺寸: 20.4 x 14.4 x 2.4 cm 重量: 540 g 作者简介张岂之,西北大学中国思想文化所所长,中国思想文化史专家。江苏南通人,生于1927年11月。1988年获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1989年10月荣获陕西省有突出贡献的专家称号。1988年12月被评为陕西省优秀博士生指导教师。195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同年考入清华大学文科研究所读研究生。1951年在重庆教育学院任教。1952年在西北大学从事教学工作,1980年晋升为教授,1984年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博士生指导教师曾任西北大学历史系主任(1978年8月至1984年9月),西北大学副校长(1983年9月至1985年5月),西北大学校长(1985年4月至1991年8月)。现任西北大学名誉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西北大学中国思想文化研究所所长。 史念海(1912-2001),教授。山西平陆人。1936年毕业于辅仁大学历史系。197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国立编译馆副编审,兰州大学教授、历史系主任。1948年后,任西北大学、西安师范学院、陕西师范大学教授、历史系主任,陕西师范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及唐史研究所所长、副校长,陕西省历史学会第一届会长,民进中央委员、陕西省委主任委员。1956年获全国先进生产者称号。是第五、六届全国政协委员。著有《中国的运河》、《河山集》(一至九集〈第九集为遗著〉),与顾颉刚合著《中国疆域沿革史》。 郭琦,西北大学前校长(1978.6-1982.3.22)、党委书记(1978.6-1984.7.19)。四川乐山人,生于1917年7月。青年时期曾就读于成都师范学校和四川大学中文系。 内容简介《陕西通史1》主要内容:中华民族用自己的勤劳智慧创造了悠久的、绵延不断的历史和光辉灿烂的文明,陕西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人文初祖”轩辕黄帝安葬于今陕西省黄陵县桥山;距今6000年左右,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遗存——西安半坡遗址——向我们提供了关于半坡氏族社会的全景。当时,先民们“以农业生产为主,同时也饲养家畜”。除此,陕西省临潼县附近发现的姜寨遗址、宝鸡地区数百处仰韶文化遗存,以及陕北仰韶文化遗存的发现,都证明远古炎黄时代先民们已经过着农业为主的生活。这说明原始农耕是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肇始的物质基础。 目录绪论陕西地区人类文化历史发展的自然历史背景 第一章 血缘家庭公社萌芽时期陕西的人类文化——旧石器时代早期文化 第一节 蓝田直立人及其文化 第二节 洛水下游甜水沟石器文化遗存 第三节 汉水上游的旧石器时代早期文化 第四节 锡水洞、花石浪龙牙洞等洞穴文化遗存 第二章 氏族公社萌芽阶段陕西的原始人群及其文化——旧石器时代中期文化 第一节 大荔人及其文化 第二节 省内其他地点的早期智人及其文化遗存 第三章 氏族公社产生时期陕西的人类文化——旧石器时代晚期的采猎经济文化 第一节 关中地区的旧石器晚期遗存 第二节 陕北、陕南地区的旧石器时代晚期文化遗存 第四章 先陶时代——沙苑地区的采猎氏族群落 第五章 关中地区早期农业氏族部落文化——白家氏族公社 第一节 白家氏族聚落所在的自然环境和物质生活状况 第二节 白家氏族部落的工艺制作技术 第三节 自家人的精神生活状况 第六章 半坡母系氏族公社 第一节 半坡氏族聚落文化的社会经济形态和物质生活状况 第二节 半坡人的意识形态和精神生活状况 第三节 半坡人的社会组织形态和社会生活状况 第四节 渭水流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主要发祥地 第七章 史家母系氏族公社 第一节 史家氏族公社时期的埋葬 第二节 史家葬俗所反映的社会组织结构和意识形态 第八章 母系氏族公社的繁荣阶段一福临堡氏族聚落文化时代 第一节 福临堡早期氏族部落文化 第二节 福临堡晚期氏族公社时代 第九章 陕西父系氏族公社阶段——龙山文化时期的社会经济形态 第一节 早期父系氏族公社赵家来氏族公社时期 第二节 晚期父系氏族公社康家氏族聚落 第十章 陕南地区汉水流域的氏族聚落文化 第一节 李家村氏族聚落文化 第二节 龙岗寺氏族聚落文化 第三节 何家湾氏族聚落文化 第四节 白马石文化 第十一章 炎黄时代 第一节 炎帝与炎帝时代 第二节 黄帝与黄帝时代 总述陕西从蒙昧到文明的历程 大事年表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