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陕西省兴平红旗剧校 |
释义 | 戏曲教育机构,1958年8月在兴平县剧团西院成立,因“三面红旗”而取名。由咸阳人民剧团、兴平县剧团、咸阳大众剧团、长安县剧团和兴平县文教科联合主办,隶属陕西省文化局领导。由五家组成校务委员会,马耀先任校长,赵廉任指导 员,兴平县主管文教的副县长杨微波任名誉校长。校委会下设办公室、教务股、总务股等。办校经费由各主办单位协商供给。朱桂珍(京剧教练,武旦行)、任存才(京剧教练、武丑行)、胡醒民、贾正礼、田松山任教练。学校开设文化课、专业课和基本功训练等课程,学制三年。 学校初成立招收学生八十七名,分甲、乙两班教学培训。甲班五十人,为兴平籍学生;乙班三十七人,为其他各县籍学生。学校无节假日,每天早晚练功,上午上文化课,下午上专业课。文化课有语文、政治、数学、历史、地理等。专业课有戏剧知识,秦腔、眉户、弦板腔音乐等。基本功课有形体功、架子功、念唱做打、四功五法等。学校管理严格,教学认真,注重理论与实践结合,坚持边学习边排戏的原则。经过一年的教学,1959年夏季,开始对外实习演出。演出节目中,突出花脸及武打戏,特别是李生龙的《斩单童》,赵瑞斌的《三对面》、《打銮驾》、《苟家滩》,余曼娥的《无底洞》、《钉缸》、《十八罗汉斗悟空》、《泗州城》,王英莲的《藏舟》,严秋娥的《三娘教子》、《柜中缘》,王莲英、朱采娥主演的本戏《桃花庵》,在咸阳、西安、户县等七县(市)受到普遍欢迎。1959年冬,剧校赴省汇报演出。《斩单童》、《打銮驾》、《三对面》、《苟家滩》、《马前舍子》等戏,震动西安,深受好评。京剧名旦尚小云先生观看了演出。省文化局随之拨给红旗剧校经费四千元。1960年7月,剧校举行甲班学生毕业,乙班学生肄业典礼大会,名誉校长杨微波为学员颁发了毕业证书。学生分别被分配到扶风、武功、兴平三剧团和其它剧团,经过近三年的学校培养和舞台实践,成才成名者有李生龙、赵瑞斌、余曼娥、王英莲、尹秋娥、朱采娥、咎金香、马金仙、王莲英等。"红旗剧校"随着学生离去而停办。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